1955年大授銜,“三軍”之一的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三軍”之外的首任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首任公安軍司令員羅瑞卿,也被授予大將軍銜,而“三軍”之一的首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卻只被授予上將軍銜。于是很多人深感不平:劉亞樓軍銜低授了!
再者,劉亞樓之前還是解放軍五大主力之中實力第一的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參謀長,代號003,是僅次于林、羅之后的第三號人物。林、羅是元帥軍銜,和劉亞樓平級的東野政治部主任譚政是大將軍銜,第1兵團(后為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第2兵團政委黃克誠都是大將軍銜。
劉亞樓上將
因此,據說就連劉亞樓自己也覺得軍銜低了,還請老領導林帥為他說情。不管這事是否屬實,但至少可以表明,很多人對劉亞樓這個首任空軍司令員只授予上將軍銜是有異議的。
那么,劉亞樓授的上將軍銜真正低了嗎?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從革命資歷看,劉亞樓比十大將低,甚至低于許多上將和中將
劉亞樓是福建武平縣人,1910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養父的關心下,劉亞樓讀過私塾、小學、高小,還考入了長汀省立第七中學(輟學)。在開國將領中,讀過高中的,算是高學歷了。
十大將的年齡都比劉亞樓大,最小的許光達也比劉亞樓大兩歲。從入黨時間和參加人民軍隊的時間看,劉亞樓比十大將都要晚,他于1929年8月入黨,9月參加紅軍。十大將中資歷比元帥深的張云逸自不必說;資歷較淺的譚政,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0月入黨;資歷最淺的羅瑞卿,入黨時間是1928年10月,參加紅軍時間是1929年初,也比劉亞樓早。
譚政大將
甚至一半以上的開國上將,參加革命和入黨的時間都比劉亞樓要早。1921年入黨的傅鐘自不必說;蕭克,1927年5月入黨,8月參加南昌起義;王震和張宗遜,都是1926年入黨,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鄧華,1927年入黨,次年初參加紅軍;楊得志,1928年參軍并入黨……甚至在開國中將里面,比劉亞樓更早入黨和參加革命的也大有人在,如倪志亮、詹才芳、唐天際、肖向榮等。
在1945年召開的黨“七大”上,有多位后來的開國大將和上將成為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如張云逸是中央委員,粟裕、陳賡、肖勁光、黃克誠、譚政、羅瑞卿等是候補委員;上將中的王震、宋任窮、呂正操、張宗遜等也是候補委員。而劉亞樓則在1956年的“八大”上才進入中央委員的行列。
肖勁光大將
雖然年齡和資歷不一定成正比,但是因為劉亞樓較十大將年輕,在革命資歷上就已經輸給了十位開國大將。
二、從各個時期的職務看,劉亞樓難以和大將們相比
紅軍時期,劉亞樓從班、排長干起,一步一個腳印,成為林帥麾下的得力戰將。由長征中的紅2師政委、紅1師師長、陜甘支隊第2縱隊副司令員,到長征勝利后的紅2師師長,職務不可謂低。
但是,十大將當時的職務,多數都比劉亞樓要高。粟裕是紅10軍團參謀長;張云逸,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王樹聲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徐海東是紅25軍軍長、紅15軍團軍團長;肖勁光長征前就是軍團政委;任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的羅瑞卿,長征中是劉亞樓的上級。陳賡和劉亞樓平級,也是師長。職務比劉亞樓低的,只有譚政,紅1師政治部主任。
王樹聲大將
抗戰初期,劉亞樓在“抗大”擔任教育長。1939年前往蘇聯,先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軍銜僅僅是少校。劉亞樓在蘇聯一呆就是7年,直到1945年8月才回國。而此時的十大將們都是旅級以上干部,職務最高的是張云逸,新四軍副軍長。而且,許多人還被“蔣委員長”授予了少將軍銜,如344旅正、副旅長徐海東和黃克誠,386旅旅長陳賡等。
從蘇聯回國后,劉亞樓擔任民主聯軍參謀長,成為林帥得力的助手。后來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劉亞樓仍然是參謀長。直到1949年4月,四野入關南下作戰后,劉亞樓才改任第14兵團司令。
在戰爭年代,我軍的參謀長屬于軍事主官的助手,實際軍權反而不如下一級的軍事主官,因此劉亞樓由“003”成為14兵團司令,不但不是降職,反而是上級對他指揮能力的肯定。劉亞樓的“同行”們,其他幾個野戰軍的參謀長:一野的閻揆要、二野的李達、三野的張震、華北軍區的趙爾陸4人,李達和趙爾陸是上將,閻揆要和張震僅為中將。而19個兵團司令,上將是標配,第2兵團許光達、第4兵團肖勁光、第12兵團陳賡是大將,第18兵團的司令更厲害——徐帥。
許光達大將
解放戰爭時期,那些大將們,職務最低的都是兵團司令和政委。除了上述的許光達、肖勁光和陳賡外,黃克誠和羅瑞卿都是兵團政委。他們當中有幾人同時也是各大野戰軍總部的領導成員,如:肖勁光是東野副司令,羅瑞卿是華北軍區的政治部主任,等等。職務最高的粟裕,已經是三野實際上的指揮者。另外還有多名上將,解放戰爭期間的職務也比劉亞樓要高,如一野副司令張宗遜、二野副司令王宏坤等。
三、就戰功而言,劉亞樓有兩個明顯的短板
眾所周知,軍銜的高低,和戰功密切相關。例如林帥,在十大元帥中位列第三,離不開他赫赫的戰功;例如資歷較徐海東、張云逸淺的粟裕,位列十大將之首,更是靠他彪炳史冊的戰功。
劉亞樓的戰功,不能說不卓著。
長征路上,擔任紅2師政委的劉亞樓和師長陳光率部做中央紅軍的開路先鋒,浴血奮戰,斬關奪隘,從血戰湘江到強渡烏江,從飛奪瀘定橋到攻占臘子口,劉亞樓立下的戰功無數。解放戰爭期間,劉亞樓先是作為林帥的助手,參與指揮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以及遼沈戰役等。特別是1949年1月,劉亞樓受命擔任天津戰役的總指揮,以四野主力5個軍22個師加上特種部隊等34萬人,僅用29小時,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殲敵13萬人的輝煌戰績解放了天津,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劉亞樓在戰功方面有兩個明顯的短板。
戰爭年代的劉亞樓
一是缺失了抗日戰爭。整個全面抗戰期間,劉亞樓只在初期擔任“抗大”教育長,也沒有上前線,而后7年時間都在蘇聯,雖然也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但是職務和軍銜低,戰功不明顯。所以,劉亞樓非常遺憾地缺失了抗日戰爭,對他的戰功總量造成嚴重影響。
二是戰爭年代劉亞樓做軍事主官的時間不長,也對戰功有影響。紅軍時期,劉亞樓的紅2師在長征路上戰功赫赫,但劉亞樓擔任的是政委,戰功多算在師長陳光身上,甚至紅1師1團團長楊得志,這時期的戰功也超過了他;解放戰爭中,劉亞樓作為參謀長,只是林帥的助手,很少有機會獨自指揮像解放天津這樣的大戰,待到他當上兵團司令時,國軍已是強弩之末了。
四、從授銜時的級別看,劉亞樓也不高
最后談一談劉亞樓授銜時的級別。
肖勁光和劉亞樓
讀者朋友看了以上內容后,往往為劉亞樓再找一個應該授大將的理由,那就是他作為首任空軍司令的身份,怎么也不應該比海軍,甚至是裝甲兵的司令軍銜低啊。
要了解1955年的大授銜,首先要了解1952年軍隊干部的評級。十大將中,除了王樹聲和許光達以外,其他8位都被評定為第三級即軍委委員級,也就是第二等第二級。這個級別,在1955年授銜中,標配就是大將。王樹聲被授大將,因為他作為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資歷太深,紅四方面軍也應該有個大將的代表;許光達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當時擔任裝甲兵司令,而蘇聯的裝甲兵司令是大將,為了對等,所以他以正兵團的級別授予大將軍銜。
劉亞樓在評級時是正兵團級,這個級別在授銜時的標配就是上將。如南昌起義時就是幾位元帥和大將的上級的周士第、擔任過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紅軍時期就擔任過軍長的王宏坤、許世友、宋任窮、宋時輪等人,都是正兵團級,他們都和劉亞樓一樣被授予上將軍銜。
結語:綜上所述,結合劉亞樓的革命資歷、職務、戰功和授銜時級別,他被授予上將軍銜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大將的數量非常有限。況且,還有很多資歷和戰功不亞于劉亞樓的,也只是上將軍銜,如蕭克、張宗遜、王震、許世友、楊得志等。但劉亞樓畢竟是解放軍空軍的創始人,所以在1956年被增補為中央軍委委員,相當于大將的級別,在他1965年去世后,其葬禮的規格之高,堪比元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