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意味著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
斗潭河及周邊鳥瞰實景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衢州自2015年將海綿城市理念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來,便開始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如今,各類型的海綿城市設施如同一塊塊城市拼圖,巧妙地鑲嵌在衢城各個角落,打造出一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城。
海綿設施勾勒出的城市氣質
時節已至冬月,寒氣漸深,但在地處信安湖湖畔的智慧新城草坪公園,時常有三三兩兩的市民前來散步、賞景,徜徉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中。
這片可憩可坐可躺的綠地,是衢州人心目中的休閑勝地,而在城市設計師眼里,它卻有著特殊功能。
智慧新城草坪公園淹沒后實景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它其實是一片可淹沒式綠地,大雨過后,信安湖的水位較高時,草坪公園的綠地可以被淹沒,這樣一來就等于形成了一片大的調蓄空間,防止城市洪澇。”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智慧新城草坪公園淹沒前實景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3年初,鹿鳴半島經過數年改造后,以令人驚艷的形象重回公眾視野。草坪公園提升改造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草原的空曠感,成為獨一無二的城市大花園。自然沖刷形成的截洪溝,經過景觀化改造變成了環境優美的鹿鳴溪,能起到很好的截洪作用。鹿鳴半島新建的一系列酒店也將海綿城市設施嵌入其中——海綿城市理念已深深植入到這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來,讓衢州的生態系統更和諧。
地處錢塘江源頭的衢州,是長三角乃至整個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承擔著涵養水源、保護水環境、緩解下游防洪壓力的重要職責。
一批發展所需、群眾所盼的重大項目,讓海綿城市建設成果更加可觀、可感、可及。衢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庫內共有項目119個,總投資24.9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項目104個,累計完成投資額15.5億元。2023年,衢江區市民公園等3個項目入選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
通過將海綿城市理念納入項目建設,衢州建成了一批海綿城市精品示范工程。
9月30日,由原南湖廣場華麗蛻變而成的衢州南湖恒太城開業了。這里曾經是老火車站所在地,承載了不少老衢州人的歷史記憶。如今,南湖恒太城利用空中花園、漫步階梯和下沉式廣場三重空間,構成了衢州市民的城市漫步地。
散步在南湖恒太城的綠化屋頂上,市民也許不會想到,這個綠色屋頂也是海綿城市設施之一。
“如果遇到大雨,綠化屋頂的雨水可以直接流入到回用水池里面,用來澆灌綠植,形成了一整套良好的生態體系。”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用草皮覆蓋的綠化屋頂,配備了噴灌系統,既可以吸附浮塵、減少污染,又可以增加綠化率,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衢州是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加上海綿城市建設的需要,很多建筑都用上了屋頂綠化,如衢州市體育中心、鹿鳴島銀泰inPARK等。一個個綠化屋頂串起了一道道養眼的風景線,勾勒出衢州獨有的城市氣質。
全域范圍的城市有機更新
綠色生態發展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近年來,衢州聚焦污澇同治,全面動態消除易澇點,內澇防治標準基本達到30年一遇。同時,加快建設人工濕地、雨水滲透系統等設施。2023年以來,已治理中小河流7條,累計建成省級幸福河湖44條。
市委黨校雨水逐級跌落凈化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道路建設、公園提升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中,我市同樣深度融合“海綿+”理念,補齊海綿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截至目前,已完成28個海綿型建筑小區等源頭減排項目、5個海綿型公園綠地項目,完成市區250個居民小區污水“零直排”改造項目。2023年以來,完成排水管網清淤約1687公里、新建改造約80公里,完成污水管網隱患排查約616公里、新建改造約148.2公里。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通過一體推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配置、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建設進程,衢州從流域、城市、社區設施三個層面,在全域范圍內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高鐵新城海綿城市綜合治理示范區通過實施水網、林網與路網、管網“四網合一”工程,將區域防洪排澇安全放在首位,利用錢江大道等作為行泄通道,構建起完善的城市化排水防澇安全體系;南孔歷史文化保護示范區立足古城保護,深度識別雨水徑流污染、河道動力弱等問題,實施如河道治理、超長期國債地下管網等項目,打造歷史名城水系統升級的典范……
從長遠來看,海綿城市不僅能夠治污蓄水,還可以構建良性的生態運行體系,“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而衢州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市民對于“看得見的改變”有了越來越直觀的感受。
曾經臟亂臭的斗潭河,水流速度慢、水體黑臭等現象頻發。經過改造后,斗潭河增建了和衢江之間的雙向引水管道,通過“泵站+管道”的形式,保證了斗潭河水量大、流速快。再加上河岸兩邊的生態化改造,如今的斗潭河兩岸成了市民流連忘返的親水平臺之一。
記者了解到,通過系統摸排和謀劃,今年,我市爭取到超長期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增發國債等共計30.58億元,這些資金均用于地下管網有機更新項目和防洪排澇建設項目。
在海綿城市建設與實施的過程中,衢州將城市有機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經濟轉型發展等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激發了城市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僅治理了城市內澇,消除了黑臭水體,更提升了城市人居環境,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法規為海綿城市建設保駕護航
12月1日,《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意味著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從“有章可循”邁向“有法可依”。
自2023年6月入選全國海綿城市示范市以來,衢州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問題同樣也暴露了出來,如海綿城市理念認識不到位、實施不系統、審查機制不完善等。
為此,市人大常委會梳理整合現行有效的政策措施,并由市住建局負責起草、市司法局負責合法性審查,歷時7個月的調研、起草、座談、論證和50余輪修改,最終以法規形式凝練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衢州模式”。
《條例》全文五章三十三條,著重圍繞全域化、系統化和規范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謀篇布局,確立了海綿城市建設應當遵循生態為本、自然循環、規劃引領、因地制宜、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如在規劃與建設方面,《條例》規定,在各級規劃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明確編制或者修改國土空間規劃應當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其他有關專項規劃銜接等。在運行與維護方面,《條例》規定,建立海綿城市設施的運行維護責任人制度,對運行維護責任人的確定作了具體規定。同時,《條例》設置了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海綿城市設施設備或者影響其功能的禁止性條款。
為了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各項措施有效落地,《條例》還從資金、人才、產業扶持、數字化建設等方面制定了相應保障措施。如明確了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海綿城市多元化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專家庫組建,完善產業扶持政策等。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具體落實在項目建設中。“《條例》實施后,我們將對項目建設進行全過程管控,確保充分體現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關部門將對全市范圍內各類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社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湖水系等建設項目,嚴格貫徹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削減率等管控指標。同時,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主要違法行為處罰清單,對法規明確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實現監督管理有抓手、有依據、有閉環,推動我市海綿城市系統化、全域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對于衢州人來說,海綿城市帶來的則是城市更干凈、出行更便利的切身體驗。
以前一遇到下雨天,行人不小心踩到松動的地磚,會濺自己一身水。如今,這個現象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透水混凝土、透水磚被用于城市建設,雨水能通過透水路面滲入地下,有的成為地下水,有的可以通過管道收集起來再利用,加上下沉式綠地的滲透和引流,基本可以實現“小雨不濕腳,大雨不內澇”。
在提升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的同時,日漸完善的海綿城市設施,形成了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城市更有“彈性”、生活更有品質。
來源:衢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