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有兩位菲律賓歸國華僑是特殊的存在,曾同時在新四軍創建中立下汗馬功勛,一位是開國將軍葉飛上將,他在1937年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另一位是李子芳將軍,當時他的成就比葉飛將軍要高兩級,為新四軍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
李子芳
數次考試中被鄧小平評定和陳賡并列第一
1932年5月間,曾僑居于菲律賓岷里拉的李子芳經廈門互濟會介紹,從鼓浪嶼前往漳州石碼參加毛主席領導的紅軍,被分配在紅四軍政治部組織部任統計干事。6月,東路軍回師江西,他隨隊進入中央蘇區。年底,紅四軍政治部改編,他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干事。在中央蘇區,李子芳參加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革命“圍剿”的激烈戰斗。1933年4月,他由彭祜、謝有燏、鐘衍英等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李子芳仍任紅一軍團組織部干事,其中一度調任軍團直屬隊政治干事。當時部隊大量減員和補充,干部調整變動頻繁,他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卓有成效地協助軍團領導做好軍中各項繁重復雜的組織、政治工作。由于他對革命的耿耿忠心和在斗爭中顯示的突出才干,在紅軍勝利抵達陜北后,一九三六年,被升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并當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
937年10月,李子芳(左一)在延安抗大三期五隊學習時留影
1936年2月,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準備開赴河北前線對日作戰。李子芳隨軍渡河,參加了著名的東征戰役。5月初東征結束,紅軍回師陜北。接著,李子芳又隨紅軍的西征部隊出師秦隴,參與了鞏固和擴大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推動西北抗日統一戰線的發展和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動。
陳賡大將
西征期間,紅一軍團政治部抓緊時機,組織師以上干部學習政治經濟學等基礎理論,由軍團政委聶榮臻和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長鄧小平親自授課。每次考試(聶、鄧出題,鄧小平評卷),李子芳總是與一師師長陳賡同列第一,因為成績殊優,鄧小平特給嘉獎10分。尤其是考世界知識,他倆都考上110分,這就是李子芳被戰士還親切地稱呼為“110部長”的緣由。
參與新四軍籌建“皖南事變”中兩次放棄撤離機會
抗日戰爭爆發后,南方八省游擊隊奉命組成新四軍,李子芳于1937年10月奉調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新四軍組建初期,由于軍政治部正、副主任袁國平,鄧子恢均未到職,李子芳除參與全軍的組建工作外,還特別肩負起籌組政治部的一切事宜。在軍部領導下,經李子芳的努力,軍政治部及其所屬的組織、保衛、宣傳、民運、敵工等各部領導機構,不久都相繼建立和完善起來。
李子芳在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上作報告
1938年1月,葉飛率領的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團。李子芳曾帶一個服務團來到閩東屏南,幫助六團改編,在葉飛和李子芳的的努力下,這支部隊經過一個月的行軍,順利到達皖南。葉飛將軍曾回憶說:
“李子芳同志他的職位相當高,但沒有警衛員,也沒有秘書、通信員,生活很樸素,背包自己背,沒有架子,住在連隊里,和戰士一起生活……那時部隊有一匹馬,大家看李子芳身體不好,就讓他騎馬,他總是謝絕不騎,一定要和戰士們一起行軍。記得長征的時候,有的戰士不會打草鞋,李子芳還經常在路上幫他們打”。
“皖南事變”事變爆發前,軍部領導決定先把老弱病殘的指戰員撤至江北。李子芳因闌尾炎剛剛開刀,且有嚴重肺病,也屬軍部指定的先撒人員,但他堅持與部隊一起行動,同時又堅決貫徹軍部決定,領導組織部迅速辦理其他所有先撒人員的組織手續,使許多年老體弱的同志得以事先順利渡江,安全撤至敵后。
“皖南事變”爆發后,我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九千余人,到國民黨軍隊八萬之眾的重重包圍,形勢異常嚴重。軍部領導再次決定李子芳與宣傳部長朱鏡我(胃病出血)先行撤出,但他倆都堅決不肯。李子芳表示:“我從來沒離開過部隊,要死,就和大家死在一塊”
李子芳被俘后,被皖南國民黨部隊監禁一個段時間,即與我軍其他被俘人員六、七百人,分別被押送入人間的活地獄-江西“上饒集中營”。他們中還有葉挺軍長,三支隊司令員張正坤,新二支隊司令員馮達飛,軍政治部秘書處長黃誠,敵工部部長林植夫等我軍高級干部多人。
獄中組織秘密黨支部組織越獄慘遭敵人殺害
從被俘的第一天起,李子芳就置生死于度外,下決心為國捐軀,斗爭到底。還在被押解途中,他就抓緊對被俘戰友進行革命氣節教育。他沉痛而堅毅地號召同志們不要悲觀失望、喪失革命斗志。他說:“我們是無產階級革命者,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原則,站穩無產階級立場,抗戰到底的立場。”并且深沉地勉勵大家:“事情并未了結,我們還活著,要堅持氣節,堅持斗爭。”對被俘的女同志,李子芳更是關切地對她們說:“你們之間要親密地團結,不要給敵人分化。同志們要堅持斗爭,堅持團結,革命一定會勝利的。”他還嚴肅地暗示政治部被俘的同志:“不要忘記我們(政治部)應該做的工作,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
上饒集中營舊址的子芳亭
1941年7月,李子芳又被轉押至石底監獄。這里僅有一幢房屋孤懸于三座小山之中,敵人為了隔離我軍負責干部和其他被囚同志的聯系,特在這里設了專門的禁閉室。同時被轉押入這座監獄的還有黃誠、軍部軍醫處副處長王聿先、五團團長徐錦樹、軍部人事科長廖振文、敵工科長陳子谷以及指導員胡崇德、王傳馥等我軍重要干部十來人。
李子芳到石底不久,便很快地建立了秘密黨支部,并被推選為支部書記;黃誠、徐錦樹為支部委員。關于斗爭的前途,他提出要力爭越獄,“設法逃出去,使得我們能夠為黨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同時也要作好不能越獄的最壞打算,斗爭到底,準備犧牲。”
黃誠烈士
李子芳估計到敵人不會放過他,而自己身體又不行,越獄跑不動,便慨然而安詳地對大家說:“我從被捕開始就作了犧牲的準備的”,“敵人要下毒手就讓他下吧,只可借我為革命做的工作太少了!”李子芳的肺腑之言和他那堅定徹底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大家。
這年深秋的一天傍晚,風雨大作。徐錦樹、廖振文、胡崇德三位同志經李子芳和黨支部批準,先行越獄。他們順利地越出事先挖好的墻洞,迅速向預定地點奔跑。徐錦樹在與追兵搏斗中犧牲,廖、胡二人也相繼被重新投入囚牢,越獄失敗。
泰國華僑陳子谷
越獄事件發生后,敵人加強了鎮壓措施,刑訊通供接踵而來,許多同志被打得皮開肉綻。李子芳和黃誠更被釘上腳鐐,一舉一動受到嚴厲限制。敵人為了進一步割斷李子芳和黃誠對囚室戰友的影響,又先后把王傳馥、王聿先、陳子谷等調出石底,轉移至其他監牢。
當戰友們分別之際,李子芳指示戰友們到新囚牢后,“要多想些斗爭辦法”,“只有斗爭才是出路”。同志們沒有辜負黨組織的教育和期望,他們轉到新囚牢后,更加英勇堅強地投入戰斗,大大地推動了其他監獄的斗爭。不久,王傳馥、陳子谷與其他戰友一起組織領導了震懾敵膽的茅家嶺暴動;王聿先也隨后參加了著名的赤石暴動。兩次暴動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在監獄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李子芳故居
戰友們相繼離去了,石底監獄只剩下李子芳和黃誠、廖振文、胡崇德四人。在敵人的淫威面前,李子芳始終泰然自若,堅貞不屈。1942年5月上旬,日寇大舉進攻浙贛線,進逼上饒,李子芳和三位戰友被特務們秘密地毒殺于獄中,時年三十二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