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山與嶺的高度
吳立群
城市生活,有股無形的引力,總是讓人無法擺脫其束縛。此番助我突破“自我囚籠”的,是宜興湖?廿三彎的山水、人文和朋友。
從無錫出發,經錫宜高速,剛到宜興地界,銅官山就像巨人一般,熱情地奔來迎接。“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每到此處,我的暢快之情一如蘇東坡當年。我總是想:只要將“船入荊溪”改成“車到宜興”,我就代表蘇東坡實現了穿越。
起伏的山與嶺,那是大地涌起的波浪,造就了與平原地區絕然不同的富于張力的表面。宜南山脈,是天目山余脈,但就算經皖浙兩省分割后的這點“邊腳料”,卻成就了宜興南部湖?、丁蜀、張渚、太華、西渚山區一帶的活水源頭,成了太湖源之一。
宜興地處北緯31度東經120度,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40天,山土松厚,含氮量高,這一切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經過一冬的休養生息,飽吸養分的棵棵茶樹被春風春雨喚醒,爭著搶著將芽苞捧上枝頭,粒粒精氣神十足。據專家講,長江以北,茶樹基本不適宜生長。宜興恰恰屬于南北交匯處,同時又避免了南北兩地的劣勢。
幸甚至哉!繼天時、地利之后,宜興又迎來了“茶圣”陸羽,就像多年后迎來大文豪蘇東坡一樣。
在沒有104國道前,除了太湖水道,廿三彎是溝通江浙兩省交界鄉村最便捷的通道——經宜興境內的廿三彎,翻過啄木嶺就是浙江尚儒村。如果沒有貢茶古道的神韻,廿三彎也許就是一碗白開水。如今,手捧香茗以待的,是文友王順法。他將引領我與“茶圣”陸羽的精神對話。攀登啄木嶺的隊伍剛出發,有人手機鈴聲高聲響起,“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那是歌曲《聽聞遠方有你》。哦,對了!這一聲響,莫非是上天為我的“朝圣”之旅作出的特別安排?
公元754年,廿三彎迎來22歲的陸羽。他開啟了陽羨茶的新時代——在盛唐天空下最絢爛的生命之花《茶經》里,他寫足了陽羨。陸羽來到江南,起初是為了避安史之亂,但“問茶”是他刻骨銘心的使命,于是,陸羽的人生之難,就成了陽羨茶的萬歲之幸,陽羨人的萬年之幸。苦與甘的茶道哲學,上天早已注定。
啄木嶺不高,全程約2公里,提升高度約400米,登頂一般需20多分鐘,有山民只需5分鐘。登山如飲酒,其本身并不令人舒服,但真正的舒服就在于攀登中廣泛的交流、自由的思考,以及攀登后收獲不同的身心感受。
宜興人應該記取唐朝常州刺史李棲筠,就像杭州人記取白居易、蘇東坡一樣。
安史之亂導致宜興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產生活遭受嚴重破壞。李棲筠出任常州刺史后,積極整頓秩序,恢復生產,穩定地方。廿三彎賜福寺山僧感念其功德,乃采寺院周邊野山茶以表謝意。李品嘗后,感覺是難得之貨,于是用來招待地方名流,其中就有避難宜興的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而陸羽是其門客。陸羽隨皇甫兄弟在常州府品嘗佳茗后,認為“芬芳冠世”,可以薦于皇上品飲。李棲筠聽說陸羽精通茶事,遂深以為然——陸羽也許不知道,李棲筠曾因救駕有功,深得皇家信任。果然,皇上品嘗后,龍顏大悅,當即將陽羨茶定為制度性貢茶,不但要年年進貢,數量上也有充足要求。這一切,在《宜興茶業》等資料中都有記載。
李棲筠有辦法:他開創了茶葉規模種植的先河。重任落到陸羽肩上。陸羽來到廿三彎,與山僧一起堪察研商。最后,陸羽得出結論,海拔400-500米處,陽光充足,雨露濃厚,土壤適中,所產茶葉天然芳香濃郁,經久不散。于是選定優質品種在廿三彎開墾種植。廿三彎,憑借陽羨貢茶的原產地標記,從此成為周邊群山中的翹楚,一躍登上“山生”新高度。
陽羨茶的確好,皇家需求量最有說服力:初為500斤,后為2000斤,一萬余斤。這真是要茶不要山民的命。天道恒常。皇家的需求之風,客觀上將陽羨茶的種子吹向更遠的群山。陸羽考察了湖?、茗嶺、張渚等山區,以便擴大種植面積。同時,他在湖?建設由官方命名的“茶舍”,集種茶、制茶、評茶、運輸于一體。據稱當時征調的役夫達兩千多人。若干年后,朝庭又在啄木嶺南側的長興境內興辦茶場,建起“貢茶院”,有茶葉作坊30多間,作業人員千余人,所產茶葉統稱陽羨茶,全部進貢朝庭。
“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陽羨。”明代茶葉專家許次紓在《茶疏》有皮記載。這種風氣一直影響到后世。蘇東坡有詩云:“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王安石品嘗了陽羨茶后,深情寫道:“故人時記憶,陽羨致新茶。”唐伯虎、文征明等一眾茶人,更是不遺余力為陽羨茶代言。
終于越過第二十三個彎。啄木嶺頂部,長風浩蕩。站在重建“境會亭”內,眼前竹海波濤翻滾,一時令人忘憂。據當地朋友介紹,貢茶生產事關重大,開春采茶前,常州、湖州、蘇州三府刺史及朝庭命官“督造史”,都會預約來到廿三彎會商,并舉行茶宴慶祝,名曰“茶山境會”。起初在賜福寺見面,后來在寺院旁建一座竹木亭,這就是“境會亭”。每年驚蟄過后,境會亭上規模盛大的開山采摘儀式,讓充沛的山川開張起最激越的膽魄。
此時此刻,初秋的山風不亞于初春的陽羨茶,傳說中年代久遠的霸王潭,又如何抵得眼前的切實景況?連綿群山中,最近的長興尚儒村一目了然。和廿三彎所在的宜興邵東村一樣,在改革開放的長風中,這個自然環境優越、百姓生活富足的世外桃源正日益興旺發達。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有人豪情大發,吟詠起唐朝邑人盧仝寫下的不朽名句,向山谷,向長風,向太空。多好啊,這是屬于廿三彎的大風歌。在數不勝數的詩文中,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常常為人所樂道: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因為生病不能參加茶山盛宴,白居易于是寫下這首詩,以表達惋惜之情。“大詩人,這樣的美景和遺憾,今天就讓我來替你領受、補償吧。”在啄木嶺的云彩下,我自覺行動起來。
太湖源水,清冽山泉。下山途中,只見許多周邊居民紛紛從汽車后備箱中拿出凈水桶,直接灌裝路邊的山澗水,2桶,3桶,5桶……。“我們嘴刁,不吃自來水,只吃山泉水,自來水主要用來洗洗涮涮。”當地居民甚至將山泉水分出等級:紫石水第一,黃石水第二,青石第三。這些“奇談怪論”把一些外地人驚得一欏一欏的。他們哪里知道,與廿三彎直線距離約6-7公里的金沙泉,在唐代就是與陽羨茶同時上貢的“煎茶”。
下得山來,王順法掐準時間,在他的廿三彎書屋里沏茶恭候。碧綠,噴香,滾燙,手捧香茗,我不禁又想那個久遠的故事——地主問長工,這個世界上哪里最舒服。長工明白,對于吃慣山珍海味而又懶得動彈的地主老爺來說,要讓他感覺最舒服,其實就是讓他吃點苦頭。于是,他隨手一指門前的山峰:就在山頂的那棵大樹下。結果,現代的你我當然可以想見——使盡吃奶力氣爬上山頂,地主老爺早已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一屁股坐到樹下,恰逢一股涼風吹來,地主老爺終于覓得今生最愛。
“這就是廿三彎曾經的貢茶,而今走入尋常百姓家。”王順法重現了當年李棲筠帶給陸羽的驚喜,也找回了我的神。“就在啄木嶺上去100多米的地方,一直到青芝嶺 ,至今還種有100多畝茶樹,這就是廿三彎貢茶遺珍。山民勞作,上下全靠羊腸小道,那茶園可從來沒有施用過化肥,那高山茶,現在完全成了當地名望人士訪親問友最珍貴的禮品。”王順法是土生土長的當地農民,但的確又是十分有影響力的作家。一個農民,每天清晨3、4點鐘就起床寫文章,一篇文章寫到20萬字。寫作幾年,就在國內重點文學期刊上發表上百萬字作品,這樣的另類農民,在鄰居眼里全是故事,而他眼里、筆下的故事,總是飽含血、淚和笑,讓人看不夠。
也許是為了讓自己更接近山峰的高度,或者說為了在親近山峰中找到寫作的靈感、快感,王順法任性了一把,花一大筆錢在廿三彎口買了一幢農房,改作書屋,兼作全國各地作家朋友的招待所。這又被人認為是吃飽了撐的——無異于那個地主老爺。然而,細數因他而來的名作家,同樣作為從山里走出來、愛好寫作的我,不得不伸出大拇指。他是將來廿三彎上第幾道彎,青芝嶺上第幾棵松?他的香茗還將映照出多少歡喜悲憂?他才60歲出頭,正處于創作高峰期,仿佛站在啄木嶺上看青芝嶺,但有一點勿庸置疑,他已然成吸引文人雅士突破城市引力、結緣廿三彎的“招引一哥”。
談天話題集中在廿三彎的迅速走紅上。邵東村謝鳴書記說,現在每天有500輛車的登山客,節假日往往多達2000輛。這樣的盛況,和千余年前廿三彎作為貢茶古道的熱鬧場面交相輝映。9年來,村里用于綠化、美化、亮化、路面硬化和管線入地的資金已達7000多萬元,僅去年就達3000萬元。眼下,工人正在修繕進山步道、建造公共衛生間,經濟意識較強的山民已在登山步道邊建起連排的售貨棚,售賣當地山貨。這是所有山村景點規模化、市場化運作的前奏。
前不久,無錫和宜興兩地的領導一起前來調研考察,他們驚嘆于邵東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表示要大力投資,大力招商,助力鄉村文化、經濟、生態等多元化發展,凸顯鄉村獨特價值。與此同時,北大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方面方面的專家也往往前來考察,對山村改造建設規劃提出意見建議。
吸引人們的是不高不矮的山嶺,潮韻涌動的竹海,沁人心脾的山泉,鋪滿故事的古道,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無需收費的現實,包括停車和登山。回程中,我走進一家路邊民宿,主理人是一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問價格:平時基本在500元/間,國慶預訂價大概1500元/間。的確不低,但我認為是值得的。多少年來,城市人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情愿花錢到鄉村住一晚,他們要欣賞的不僅是晨曦和日落,還有山村的全部。那么多逝去的清晨、盛夏、寒冬,他們并沒有多少新收獲。面對這里的山與嶺,城市人已徹底拋棄其固有的優越感,紛紛卸下驕傲的面具,表示愿意委身其間。由此,他們也終于掙脫了源于財富、名利、地位帶來的憂愁和不幸。誠如亨利·戴維·梭羅所言,他們天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就這樣在自然的呵護中得以綻放。我打心底里為這對年輕人高興,這是新時代山村發展之芽。
廿三彎又火了。這一次,不是張藝謀的實景山水演繹,更不是作為貢茶古道的非物質遺存。從歷史根脈中挖掘鄉村發振興的源頭活水,廿三彎創造了新高度。
陽羨茶聲名日隆,紫砂壺粉末登場。誕生于宜興民間的紫砂壺,古樸素雅。用它沖泡出的茶湯,被認為具有其他器皿所沒有的奇特品味。這一發現,引起社會名流、文人雅士的極大興趣,他們將紫砂壺奉為最佳泡茶器皿,揣之摩之愛之不釋之。陽羨茶—紫砂壺珠聯璧合、雙璧同輝的飲茶史從此溫潤著華人世界,無論民間,還是皇家。
關于紫砂的源頭,有實物可考的是明朝,這與明朝貢茶制度中廢餅茶為散茶相吻合。明弘治-正德年間的金沙寺僧,被后人尊為紫砂工藝的始祖。金沙寺在湖父鎮西郊寺山東麓,為唐相陸希聲山房。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載:金沙寺僧搏紫砂細土,搜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的,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然而,出于對蘇東坡的特殊情感,蘇東坡與紫砂壺的傳說在宜興可謂是家喻戶曉。蘇東坡視宜興為第二故鄉,一句“此山似蜀”,既道出了宜興山水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又為其增加了巨大吸引力,平添了新高度。他將外甥侄女嫁給了同科進士、湖?人單錫;在貶往海南前夕,他還將一家老小托付宜興朋友,從此在宜興開枝散葉;他為宜興留下50多首詩;他在宜興的山水間布下許多千古美傳。蘇東坡對飲茶獨有情鐘,他飲茶有四個要求,一是茶葉要用陽羨貢茶;二是器皿要用宜興紫砂壺;三是烹茶的水要用湖父金沙泉水;四是煮茶要用桑樹葉。民間傳說蘇東坡非常愛壺,曾設計了一款提梁壺。后世為了紀念他,就稱之為“東坡提梁壺”。宜興人相信,手持紫砂壺烹茶品茗、怡然自得的蘇東坡,與善于突破“自我囚籠”、瀟灑人生的蘇學士是吻合的。
即便貢茶不再,但宜興的種茶品茶之風日益隆盛,那些曾經在陸羽《茶經》、許次紓《茶疏》、周高起《洞山岕茶系》等典籍所記載的地區,如唐貢山、君山、南岳山、離墨山、洞山、懸腳嶺、茗嶺、羅岕等處,其茶業由發韌而勃興,由簡始而繁榮,至今在中國茶葉界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時至今日,宜南山區的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已是江蘇省最大的茶產區;宜興全境茶葉種植面積達7.7萬畝,年產茶7000多噸。有人甚至這樣說道: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舉辦一次評選飲茶文化的最佳地,我想宜興一定會名列前茅,因為宜興種茶歷史悠久,且多名茶;宜興有紫砂,是最佳飲茶器皿;宜興有好水,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宜興人愛喝茶,更善于喝茶,喝的是人文歷史親情甚至哲學。
走出廿三彎,回望宜南山區,分明有一股強烈“氣旋”——發展新風,創新清風,正在竹海松濤間醞釀、蕩漾。為統籌宜南山區鄉村振興大業,宜興人創新制度設置,將湖?等四個鄉鎮整合為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憑借好山好水好茶好風景,宜興要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從湖?到張渚、太華、西渚,在既有的陽羨生態景區、陽羨溪山、大覺寺—云湖景區之外,窯湖小鎮、蘭博基尼、太華天谷等一批大體量、高品質的旅游項目,正展示出奪目光彩。如果說之前單體、小片的民宿是山僧尋覓的“野茶”,這綜合體無疑就是李棲筠規劃、陸羽督建的“陽羨茶場”。
面對這山與嶺,我深懷崇拜之情,敬畏之情。如果古人用它們提供的材料制造了狩獵野獸的“弓箭”,那么現代宜興人則是用它們來造就飛向廣闊世界、飛向美好未來的“翅膀”。從這山與嶺中,我看到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廿三彎樣板,中國式現代化的宜南音階,還有迎風千年的“古樹新芽”,流韻無窮的“梁祝蝶變”。
我的老家在張渚,如今與湖?在行政上已合為一體。它們本來就屬于同一條山脈。我曾經驚訝于小時候天天爬上爬下的那些山嶺變矮了,但閉上眼睛,又覺得它們更高大了。這些山嶺給了我兩度溫暖,一是養育我的昨天,二是我回望它的今天。
山與嶺,是亙古不變的——年年歲歲奉獻茶芽、源水、長風……;山與嶺,又是日新月異的——歲月長河里不斷綻放創新之芽、發展之芽、價值之芽……。它們將把家鄉的山與嶺,持續推向更高,引向更遠。
本文部分配圖選自網絡,向攝者致謝。
作者簡介
吳立群,現在無錫市科協工作,愛好寫作,在《人民日報》《中國文藝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等發表散文、小說、詩歌等各類作品20多萬字。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