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榮格曾經對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分歧有過如此論述:
如果說弗洛伊德是一個調查者和解釋者,那么阿德勒則主要是一個教育家。他拒絕把病人繼續留在一種小孩的狀態中,盡管已經獲得了一切寶貴的認知和理解,但卻依然無能為力;他嘗試著每一種教育的方法,以使病人變成正常適應的人。
所以,弗洛伊德學說的重點在于解釋過去對未來的影響,阿德勒的理論重點則在于“此時此刻”自己的選擇。
01
弗洛伊德強調精神創傷,認為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過去受過創傷。
阿德勒覺得弗洛伊德錯了,錯在“過去”兩個字。
如果一個人童年受過欺凌就會造成心理問題,那為什么擁有同樣經歷的別人就沒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從過去找原因,過去卻是無法改變的,那么該怎么辦?你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說,你這是因為昨天吹空調吹的,然后就讓你走了,這樣行嗎?
關鍵不在于原因,而在于怎么解決現在的問題。
怎么解決?解決方法在“過去的原因”里可找不著。
一切在于“現在的目的”。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一個病人一出門就緊張,幾十年走不出家門。弗洛伊德從他過去的創傷找原因——童年受過欺凌。
但阿德勒認為,病人是先有了“不想出門”這個目的,然后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挑選出過去受欺負的記憶,制造出了緊張的情緒。
沒錯,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想想看,為什么上一分鐘你對親近的人那么兇,下一分鐘卻對你領導那么和善?
兇是為了說服、壓倒,和善當然是為了拉攏。
這就是情緒,為了達到“目的”,收放自如。
過去也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過去和歷史一樣,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人會從過去發生的龐大事件系統中只選擇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并賦予其意義,繼而當作自己的記憶。反過來說不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會被抹掉。
02
引申一下——
·為什么你對現狀抱怨連連,卻總是改變不了自己?
因為改變現狀需要勇氣,而維持現狀最為簡單,所以,你每天還是抱著維持現狀的目的,并沒有真的決定改變。
·為什么不愿意主動去社交?
因為你在那一刻不想改變,所以挑出了過去令你自卑的經歷,達到逃避當下社交活動的目的。
·為什么你總說找不到白馬王子/真命天女?
根本不存在那種東西,你是在用這個巨大而虛幻的概念,達到避免涉入一段關系的目的。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個決定,心隨念轉,隨時可以改變。同溫的一杯水,冬飲覺冷,夏飲覺熱。
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里,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這個過程,和過去沒有半毛錢關系,過去早就不存在了,糾結過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都在于今后要怎么做,在于此時此刻、每時每刻的目的。
03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早年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未來”,這樣強調過去的理論是一種決定論、因果論;
而目的論使得我們對未來更加重視,讓我們覺得當下和未來才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關鍵,而不為過去所束縛。
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對于我們來說,什么論并不重要。
關鍵就在于,在每時每刻、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接受并改變“目的”的勇氣?
后記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身材矮小,
曾經由于疾病和車禍還差一點死于非命,
兒時的創傷經歷和對死亡的恐懼讓他一度非常自卑。
他從這樣的經歷中,著眼于當下寄望于未來,
以“克服自卑”來發展他的心理學理論,
最終成為了心理學大師。
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一些自卑問題,
不妨看看他的《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讓生命超越平凡》等,
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克服自卑的,
一定會有所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