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抗美援朝中的貢獻被低估了——這公平嗎?
有人說,周恩來在抗美援朝中只是個“后勤部長”。這話,真不公平。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毛澤東決策,彭德懷掛帥,志愿軍浴血奮戰,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可問題是,戰爭可不是光靠前線流血就能打贏的,后方的指揮、后勤保障和外交談判,哪個不重要?而周恩來,恰恰是這場戰爭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不僅要協調復雜的國內外事務,還得為整個戰爭的戰略部署操碎心。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周恩來成了“幕后英雄”,因為他低調又實干
說到抗美援朝,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名字總是掛在前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毛澤東是最高決策者,彭德懷是前線總指揮,風頭自然都在他們身上。周恩來呢?他從不爭功,甚至有點“隱身”的意思。但實際上,抗美援朝的很多關鍵決策,比如出兵朝鮮、調整戰略方針、建立后勤保障系統,哪一件不是他拍板或者親自執行的?
1950年10月,蘇聯拒絕提供空中掩護,毛澤東一度猶豫是否要出兵。周恩來剛從蘇聯回來,帶回了這個壞消息,卻馬上和毛澤東一起調整戰略,最終決定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而后來的“輪番作戰”方針,也是周恩來和毛澤東幾經商議后提出的,用以緩解志愿軍的疲勞和后勤壓力。他是“幕后英雄”,但大家只看到了前臺的光芒。
2. 后勤保障這件事,做得好沒人夸,做不好就是罪人
戰爭有句老話:“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朝鮮戰場上,糧草哪有那么容易送?朝鮮國內一片廢墟,所有物資都得從國內運過去。問題是,新中國剛成立一年,經濟還在恢復,能拿出多少資源支援前線?周恩來硬是從牙縫里摳出了“糧草”。東北作為后勤基地,周恩來一句話:“東北有需要,全國支援!”不僅動員了全國力量,還調運了大批干部、車輛和物資到東北。
更別說美軍還搞起了細菌戰,用跳蚤、蒼蠅傳播疾病。志愿軍前線很快開始流行傳染病,周恩來一口氣下達了六條指示,從防疫到宣傳,把美軍這套陰招徹底揭穿。結果,美國在戰場和輿論上都栽了跟頭。可是,說到抗美援朝的英雄,誰會記得這些“后勤活”呢?
3. 周恩來的外交談判實力,直接決定了停戰協議的內容
抗美援朝的最后結果是什么?美國被拖回了談判桌,戰爭以停戰協議結束。這份協議的背后,周恩來幾乎扮演了“影子主持人”的角色。從1951年停戰談判開始到1953年簽署協議,周恩來指導中朝代表團制定談判方針、調整策略,還親自起草了300多份文件。
停戰線的問題上,美國一開始咄咄逼人,要求以他們的軍事控制線為準。周恩來的指示很清楚:“三八線是底線,不退讓。”但他也懂得靈活變通,提出了“臨津江以東北劃,臨津江以西南劃”的方案,這種務實策略最終讓美方妥協。更妙的是,他在戰俘問題上堅持“自愿遣返”,既捍衛了原則,又贏得了朝鮮的支持,可以說是斗智斗勇的典范。
周恩來在抗美援朝中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個“后勤部長”。他是戰略的協調者、后勤的保障者、外交的談判者,幾乎撐起了這場戰爭的“隱形戰線”。低調不叫沒貢獻,實干才是真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