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和太音”系列音樂會,由太音琴社精心雕琢,攜手古琴界的諸多精英名家,共同演繹。此次,玄和太音之“琴·味”魏圩古琴獨奏音樂會,定于12月21日在浙江音樂廳優雅綻放。自開票之日起,這場音樂會便如同一塊磁石,吸引了無數琴友的目光,他們的心弦被輕輕撥動,期待著那一場與古琴藝術的深情邂逅。
魏圩,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常務理事,南京藝術學院“海粟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線上一流課程,出版古琴獨奏專輯《琴·樂》,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點音像規劃出版項目?中國古琴名師名曲典藏。
先后隨中國樂器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馬杰先生,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光先生研習琴藝,并得龔一,劉善教等先生的指點。琴學理論師從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承華先生。先后參與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金陵交響》的首演及結項演出;舉辦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多場;參演“紀念張子謙誕辰120周年”古琴名家音樂會、紀念劉景韶先生誕辰120周年音樂會、“七一三”中國古琴日古琴名家音樂會、“云水吟”琴簫名家音樂會巡演等;在首都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地舉行的“太古遺音”古琴巡回音樂會等數十場。演出水平獲得同行與觀眾的普遍認可,被專業媒體評價為:“她的演奏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近年來,先后受邀擔任“國韻杯”“弘琴杯”“敦煌杯”“北京傳統音樂節”“南洋國際音樂大賽”“幽蘭–陽春”“楚望杯”等國內外專業比賽評委。所授學生在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原文華獎)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均取得優異成績。
宋琴“龍吟”,初為廣陵琴家徐卓卿所藏,又輾轉至揚州大王廟廣霞大和尚之手,成為佛門中的一件瑰寶,后被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南京藝術學院古琴教師劉少椿先生珍藏。1937年,《龍吟》琴與劉少椿先生所藏的其他五張名琴“虎嘯”等,共同被收錄在《今虞琴刊》之中,成為當時古琴界的佳話。此后,“龍吟”琴為沈草農先生所藏。最終,在各種機緣之下,宋琴“龍吟”于2024年又回到劉少椿外孫陶藝先生手中。宋代名琴“龍吟”的傳奇歷程,以及琴主人經歷四代人的努力,是回歸,是接力,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在古琴界的鮮活例證。
明末清初制琴,名“嘯月”,仲尼式,古桐木材質,琴體造型清秀,面底皆斷紋,清晰可見,琴軫及雁足為紫檀木,黃花梨冠角,鹿角霜灰胎。音質古雅松透,音韻悠遠,堪稱清琴之佳品。此琴先后由山東濰坊古琴收藏家、書畫名家田翔千先生(已故),諸城派古琴名家王笑天收藏,現由金陵古琴家魏圩收藏。
經典曲目
上半場
01
《平沙落雁》《蕉庵琴譜》張子謙演奏譜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02
《梅花三弄》《琴譜諧聲》吳景略演奏譜
曲中相同泛音曲調三次出現,高音段落若凌風戛玉,取音古澹清雅,正切梅花傲雪凌霜之風韻。
03
《山居吟》《五知齋琴譜》龔一打譜
音調恬靜而蒼古,意求與山水為友,與林木為伴的山居之美。
04
《欸乃》《天聞閣琴譜》管平湖打譜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此曲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行舟江中、人在山水間的情趣。
05
《醉漁唱晚》李子昭傳譜/衛仲樂演奏譜
節奏舒暢有致,忽又跌宕錯落,寄笑傲煙云、醉鄉酣美之意。
06
《憶故人》《理琴軒琴譜》張子謙傳授/成公亮記譜
琴曲似于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之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下半場
07
《流水》顧梅羹、衛仲樂傳譜/龔一整理
表現了水流從從涓涓細流匯成煙波浩渺的瀟灑奔騰,寄情了對大自然的美好向往。
08
《龍翔操》《蕉庵琴譜》張子謙演奏譜
表現了翔龍飛舞,穿云入霧之神游意趣。
09
《廣陵散》節本《神奇秘譜》管平湖打譜
樂曲情緒時而悲壯激越,時而婉約動人,表現出深沉雄偉和莊嚴肅穆的大曲風范。充滿著浩然之氣。
10
《陽關三疊》《琴學入門》查阜西傳譜
曲調純樸而富于激情,情意真切,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