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4期)
> 藏東南易貢藏布流域依噶冰川
第一作者簡介
羅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要素耦合觀測與研究工作。
2019年8月18日,一場特殊而莊重的“葬禮”在冰島舉行。政府官員、科學家、環保人士以及當地居民齊聚一堂,共同緬懷自2014年起便失去生命,即將消融殆盡的奧克約庫爾(Okj?kull)冰川。這座擁有700多年歷史的自然奇觀,近一百多年不斷萎縮,在1890年時其面積約16平方千米,到2014年,其重量已不足以壓迫并推動下部的冰層移動,被無奈地宣告“死亡”。截至2019年,其面積已急劇縮減至僅剩0.7平方千米,令人痛惜。
我國是一個擁有眾多山地冰川的國家,冰川多達48000條。同樣處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這些冰川的命運受到各方關注。據研究顯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已有約6000條冰川面臨與奧克約庫爾冰川相同的命運,即將消逝于這個世界。目前,僅有5.5%的冰川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而絕大部分冰川,尤其是藏東南地區的海洋性冰川,正處于持續退縮的嚴峻態勢之中。
今天,我們將聚焦這一悲鳴中的主角之一——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近幾十年來,它一直在無聲地訴說著自己的變遷與沉淪,成為全球氣候變化下不可忽視的警示案例。
海洋性冰川的形成
之所以稱“海洋性冰川”,是因為這類冰川發育的水熱條件深受降水豐富且氣溫相對較高的海洋性氣候影響。海洋性冰川融化和積累的過程較為頻繁和劇烈,有較低的雪線高度及較高的冰川運動速度,冰川的消融期較長,冰川表面多冰井,冰內和冰下河道發育,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在我國,根據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這類冰川的面積約為1.3萬平方千米,占冰川總面積的22%,其大小相當于兩個上海市的面積。
每年6—9月,印度洋季風裹挾著豐富的暖濕氣流,沿著雅魯藏布江的水汽通道,浩浩蕩蕩地涌入藏東南地區。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得這里成為青藏高原降水最為豐沛的區域。在高海拔地帶,降水以雪花形式輕輕飄落。這些終年不化的積雪,在重力與重結晶作用的成冰機制下,經歷了由粒雪到粒狀冰的奇妙轉變,最終塑造成冰川的壯觀景致。正因為如此,藏東南地區得以成為我國海洋性冰川的發源地,展現了大自然的神乎其技與無盡魅力。
海洋性冰川變化現狀與原因
相較于20世紀80年代,藏東南地區的海洋性冰川面積已經縮減了超1/4,呈現退縮趨勢。特別是察隅河流域的阿扎冰川,其退縮情況尤為嚴重。1917—2018年,阿扎冰川共退縮了3.6千米,年均退縮速度達到36米。2005—2018年,其退縮速度更是驚人地翻倍,平均每年退縮量高達64米。
帕隆藏布江源頭的帕隆12號冰川,在過去的20多年里,面積急劇減少了超過50%,平均每年減薄1.6米。按照這樣的速度,科學家預計,未來20年內,帕隆12號冰川將步奧克約庫爾冰川的后塵,徹底消失。
作為氣候變化的直觀反映,冰川對氣溫波動極為敏感。根據最新觀測研究,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氣溫以全球升溫平均水平兩倍的速度迅速攀升。藏東南地區同樣被卷入這一升溫趨勢,無疑加快了該地區冰川的消融速度。
盡管藏東南地區被譽為青藏高原上降水最充沛的寶地,但遺憾的是,該地區近幾十年降水呈現減少趨勢。這一現象表明,與青藏高原整體正經歷的暖濕化氣候趨勢截然不同,藏東南地區正步入一個暖干化的氣候格局。在此背景下,冰川消融現象日益加劇,而水源補給卻日漸匱乏。因此,海洋性冰川不斷遭受物質損失,其末端不斷后退,面積持續萎縮,仿佛在大自然中發出無盡的悲鳴。
此外,南亞地區長期受到氣溶膠污染排放影響。每年印度季風不僅為青藏高原帶來豐富降水,還夾雜著大量黑碳氣溶膠一同襲來。這些黑碳氣溶膠沉降在冰川表面,使原本純凈的藍色冰川染上了不該有的污點。它們就像微小的熱量捕手,降低了冰川的反照率,增強了冰川表面的吸熱能力。這種現象對冰川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進一步加速了冰川的消融過程,據估算,其對冰川消融量的影響可達15%。
海洋性冰川消融帶來的利與弊
藏東南海洋性冰川的退縮對我們產生了雙重影響。
冰川作為重要的固體水資源,冰川消融會釋放出大量的淡水資源。特別是在當前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區域干旱風險增加,這些冰川融水在干旱時期為下游地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提供了寶貴的淡水資源。同時,由于海洋性冰川發育區域水熱氣候條件優越,冰川退縮后,先鋒植物迅速扎根。根據樹木年輪研究可知,一般10年左右這些海洋性冰川退化的區域就會有樹木生長,進而演替為森林,增加了區域森林覆蓋率。
大量海洋性冰川消融也會給我們帶來潛在危害。在氣候調節方面,冰川退縮后的區域,地表反照率會降低,地表吸熱能力增加,周圍氣溫進一步升高,形成正反饋。長此以往,將可能導致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減少。此外,大量的冰川消融還可能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當藏東南地區的海洋性冰川消融退縮后,冰舌前端可能會形成冰湖,而冰川表面也可能出現冰面湖。隨著消融持續加劇,這些冰湖的數量、面積以及儲水量都將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增加了冰湖潰決的風險。
不僅如此,冰川的消融還增加了冰崩和泥石流等災害的風險,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近年來,波密縣松饒村的天魔溝多次發生冰崩和泥石流,不僅堵塞了帕隆藏布江,還造成318國道中斷。2018年10月,雅魯藏布江的色東普溝冰川發生了嚴重的冰崩堵江事件,斷流時間超過60小時,導致雅魯藏布江水位急劇抬升近75米,堰塞回水摧毀了橫跨江上的達林村大橋,并淹沒了通往加拉村的公路。這些災害事件給沿岸居民及交通線路造成嚴重損失。
> 雅隆冰川退縮后形成的冰湖
> 珠西溝冰川冰面湖
> 珠西溝冰川表磧及表磧上生長的樹木
減緩海洋性冰川消融的策略
在可預見的未來,藏東南海洋性冰川的消融趨勢似乎已無法避免。然而,中國科學家們并未坐視不理,他們積極投身科研,致力于探索研究保護海洋性冰川的科學方法,以期減緩海洋性冰川消融的腳步。根據對表面覆蓋有表磧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研究發現,這些由巖土碎屑或巖石組成的表磧物,當其厚度小于2厘米時,會加速冰川的消融過程;而當表磧達到一定厚度,它便能成為一道有效的熱量屏障,保護冰川免受消融。科學家們通過對比研究驚喜地發現,藏東南的嘎隆拉24K冰川和朱西溝冰川由于表面有一定厚度的表磧層覆蓋,其退縮速度明顯慢于周邊裸露的冰川。就如同以前走街串巷賣冰棍的商販,他們會在裝冰棍的箱子上蓋上厚厚的棉被,一定程度上減緩冰棍的融化速率,這層厚厚的表磧如同一床保護冰川的“棉被”,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冰川的消融速度。
得益于對表磧覆蓋型冰川的科學研究,科學家們正嘗試將這種方法應用于海洋性冰川保護。對達古17號海洋性冰川,我國科學家首次進行了給冰川“蓋被子”的實驗——利用土織物或特殊材料的膜來覆蓋冰川表層。研究結果顯示,“蓋被子”能有效隔絕熱量,使得覆蓋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顯著降低,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1米。除了“蓋被子”之外,科學家們還探索采用另一種科技手段來保護冰川——人工增雪,新降落的雪花不僅能為冰川提供補給,其高反照率還能有效減緩冰川對熱能的吸收,降低冰川的消融速度。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經在阿勒泰、廓瓊崗日和阿尼瑪卿等地成功開展人工增雪科學實驗,并取得良好效果,增雪能減緩50%左右的冰川消融量,為冰川保護工作帶來了希望。
但由于我國海洋性冰川眾多,普遍分布于高山峽谷,冰面溝壑縱橫,再加上人力物力的限制,目前大規模推廣上述科學保護冰川的方法還存在困難。在未來氣候變暖情景下,預計到21世紀末,我國冰川和積雪融水總量在低碳排放和高碳排放兩種情況下,相差將達10倍。所以如果我們從自身做起,積極踐行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起點,通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防止污染物進入大氣,我們可以為處于悲鳴中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提供一絲喘息之機。與此同時,加強冰川的觀測與研究,深入探究其變化機理,探尋切實可行的科學保護方案,制定因地制宜的區域水資源管理政策,通過重視公眾教育來提高全社會對冰川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都是我們應積極采取的策略。
保護海洋性冰川是一項緊迫而崇高的任務,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這項任務的意義不僅關乎冰川的生死存亡,更深遠地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平衡及人類未來的福祉。歷經千年歲月沉淀,這些冰川逐漸雕塑成一幅幅壯美的自然畫卷,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守護著亞洲文明的生命之源。
涓涓冰川融水,宛如天地間的精靈,躍動著生命的旋律,流淌著歲月的詩篇。它們不僅滋養了大地,也成為我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紐帶。因此,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守護這些冰川,讓藏東南地區的海洋性冰川繼續以其獨特而重要的生態功能,照耀輝映著“亞洲水塔”。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謀取福祉,讓這片圣潔之地得以永恒,共同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 國道559線扎墨公路穿過嘎隆拉23K冰川側磧
> 作者在帕隆4號冰川監測冰川徑流,
遠處為帕隆4號海洋性冰川
作者: 羅 倫 謝 威 李 楊 嚴 杰 陳 亮 白 攀
編輯: 何陳臨秋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