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孔子①隱湖城,半世儒衣樂此生。
三鳣堂②前征瑞象,四知③村內有神明。
舜埋蒼嶺鳥銜土④,振葬潼亭鵠泣塋⑤。
屈溺汨羅⑥楊飲鴆⑦,君王自古寡多情。
【注釋】①楊震(?~124年),字伯起,號“關西孔子”、“關西夫子”、“四知先生”,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出身弘農楊氏。②楊震居住湖城,幾十年都不應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堅決。后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鳣魚,飛棲在講堂前面,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③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于是舉其為茂才,四次升遷后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前往郡里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又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④《史記》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舜巡蒼梧,給荒蠻瘴野的蒼梧百越各族,帶來了中原華夏農耕文明、文化禮教、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啟蒙教化了蒼梧,使蒼梧成為了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葬蒼梧之野時,有鳥如雀,自丹州而來,吐五色之氣,氤氳如云,名曰憑霄雀,群飛為舜帝銜土成丘墳。⑤楊震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一丈多,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濕地。直到下葬,鳥才飛去。郡里將這一情況上報。當時災異連續出現,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于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山岳崩塌,棟梁折斷,是多么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靈魂顯靈的話,請來享受這些祭品吧。”人們立石鳥像于楊震墓前,來紀念他。⑥三閭大夫屈原因楚懷王昏庸,悲憤投汨羅江。⑦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楊震以嫉惡如仇、敢于直諫著稱。樊豐等人害怕,再三誣告楊震,東行歸來的安帝連夜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印并遣送楊震回老家,在回去的路上,楊震飲鴆自殺。
【相關典故】關西楊伯起 楊震四知 暮夜卻金 鳥哭楊震 四代三公 三鳣堂
【人物簡介】
楊震(51—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楊震居住在湖城,幼通經史,博覽群書。對教育事業特別熱心,他從20歲以后,對于地方州、郡長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請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設塾授徒,耐得住清貧,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學生多達3000余人。由于他教學有方,名氣很大,學生很多,因此,學館如市,書聲朗朗,規模很大。人稱“關西夫子”、“關西孔子”。
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志向,更加堅決。后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鳣魚,飛棲在講堂前面,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
果然,在楊震五十歲時,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于是舉其為茂才。
楊震為官唯才是舉,選賢任能。漢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楊震被調人朝廷擔任太仆之職,后來升調為太常。楊震在任太常之前,博士選舉大多名不副實。楊震任太常后,更是“無才疏舉”,他所選用的陳留、楊倫等,都是通曉經書、學識過人的今名士,能將所從事的本門學業弘揚光大,儒生們對此稱贊不已。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于白天謁見后,又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白銀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楊震“暮夜卻金”的事,古今中外,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楊震以嫉惡如仇、敢于直諫著稱。延光三年(公元124)春天,安帝東行巡游泰山,樊豐等人乘皇帝在外巡游之機,竟相修建宅第。楊震屬下椽吏高舒召來大匠官署的令史查問,得到樊豐等人偽造假詔書等罪行證據,于是楊震十分氣憤,便準備好奏章,等安帝巡游回京后上奏此事。樊豐等人獲悉這個消息后非常害怕,在安帝前造謠誣陷楊震說:“自從趙騰死后,楊震對朝廷深懷怨恨,楊震本是鄧氏家族的門生故吏,對當今朝廷一直存有怨恨之心。”
等到安帝車駕東行歸來,準備選擇吉日人宮時,就連夜派使者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印緩,于是楊震就緊閉大門,謝絕一切賓客來訪。樊豐等人對此還覺得不夠解恨,就請大將軍耿寶再上奏章,誣陷楊震對朝廷收繳他的印緩心懷怨氣,有不服處置之罪。安帝于是下詔遣送楊震回歸故里。楊震接詔后,立即動身返鄉,在返鄉途經洛陽城西幾陽亭時,慷慨悲憤的對他的兒子和門人說:“死,本是士大夫的尋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厭惡奸邪的女人傾亂朝廷而不能禁止,我還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雜木做棺板,以粗布作壽衣,既不要送我回歸祖塋,也不要設祠祭祀”。說完就飲鴆酒而死了,時年已七十三歲。
弘農太守移良,秉承樊豐等人的意旨,派人在陜縣截住了楊震的靈車,不準運回本籍,并將靈樞露停道旁,一任日曬雨淋。楊震的幾個兒子則被罰做苦役,代替郵差往來送信,廣大百姓無不為之垂淚。
一年以后,漢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人都被處死,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上書順帝要求重新調查處理楊震冤案。當時朝廷上下都交口稱贊楊震的正直忠烈,于是,順帝就下詔給楊震平反,除拜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官贈錢百萬外,還下詔以很高的禮儀改葬楊震于華陰潼亭。在整理墳塋下的葬十馀日李,有大鳥高丈馀,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時人驚奇不已。
《史記》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舜巡蒼梧,給荒蠻瘴野的蒼梧百越各族,帶來了中原華夏農耕文明、文化禮教、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啟蒙教化了蒼梧,使蒼梧成為了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葬蒼梧之野時,有鳥如雀,自丹州而來,吐五色之氣,氤氳如云,名曰憑霄雀,群飛為舜帝銜土成丘墳。
若水先生
【作者簡介】孫克攀,字若水,號泉一。善烹飪,喜旅游,樂詩詞,演周易,思幽靜,好品茗。
責任編輯:張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