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應急救援的“最先一公里”。近年來,朝陽路街道南川社區立足實際,以提升居民應急救護能力為目標,按照“多網融合、多力共治”的思路,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創新推出“關愛生命,‘救’在身邊”項目,進一步增強轄區居民應急救護意識,提高居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切實保障轄區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12月19日,記者在南川社區舉辦的應急救援培訓課上看到,應急救護講師郝治艷正通過理論講解與實操演練的形式,詳細講解心肺復蘇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告訴居民們在遇到意外傷害、突發疾病等緊急情況時,如何迅速、準確地采取急救措施。隨后,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演示下,居民們依次親身體驗了心肺復蘇的全過程,通過培訓,大家真切感受到應急救護“黃金四分鐘”的重要性,也掌握了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技能。
“作為一名紅十字會應急救護講師,今天我很榮幸走進南川社區,為大家做應急救護知識宣講。我們今天主要宣講的內容有心肺復蘇、AED的操作使用、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方法。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的應急救護知識宣講,提高轄區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突發意外事故災害來臨的時候,做到人人為急救,急救為人人。”榆陽區紅十字會應急救護講師郝治艷說。
“我以前不知道如何進行現場急救,都是通過看手機和電視上學習急救知識。通過兩次的培訓,我學會了緊急外傷包扎和心肺復蘇等技能。以后如果身邊再有類似緊急情況發生,我也會給他們進行簡單處理,我覺得這個課程很棒,很實用。”居民萬廣梅說。
為了確保急救知識能夠覆蓋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困難群體,社區還組織志愿者們開展入戶宣傳活動。在張美芳家中,志愿者們耐心地向老年人講解如何第一時間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并手把手叮囑老人如何使用急救包中的物品,進行簡單的傷口處理。
“去年,我老伴不小心摔倒了,我很著急,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辦,之后趕快打了120,叫了兒女把他送到醫院檢查。今天,社區工作人員帶著專業的老師,上門給我教了一些簡單的急救知識,還給家里帶了急救包,簡直太貼心了。”居民張美芳說。
隨著項目的推進,南川社區居民們的急救意識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如何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救和互救。據了解,自社區開展“守護生命,'救'在身邊”項目以來,共組織急救培訓8次,兒童安全自護課堂6次,入戶培訓3次,累計服務400余人。
“下一步,南川社區將以守護生命,'救'在身邊項目為基礎,精準錨定不同群體的健康訴求,強化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提升他們的救援技能與素養,借一支隊伍之力,引導居民從'自救'走向'救護'。同時,我們社區也會把急救知識普及工作作為常態化任務,積極開展急救知識進校園、進小區、進單位等系列活動,深入宣傳'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將急救知識精準送達到每一位有需要的群眾手中,切實打通守護群眾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南川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冉說。(來源:榆陽宣傳 記者:田苗 葉芮卓報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