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名妓女對著37歲的張伯駒跪求:“我是清白之身,求你帶我走!”張伯駒也有此意,隨即掏出一沓錢來,老鴇見了,冷笑一聲道:“想帶她走,沒門!后來張伯駒才得知是臧卓在老鴇處花了錢打了招呼。
在中國近現代的女畫家中,有兩位始終是各大文章中熱議的人物,巧合的是兩位都出自青樓,又都姓潘,又都是因遇著良人而得以在繪畫界發展。
一位是出身青樓卻因貌丑而聞名的潘玉良,遇到潘贊化后喜結良緣,而后去法國深造。可惜的是,她和恩人潘贊化并沒有走得太遠,因她妓女的身份始終為人詬病,她不愿意為難潘贊化,也對世人的冷眼心灰意冷,只好孤身去法國,再未嫁人。
而另外一位,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她似乎就幸運的多。潘素比潘玉良出生的晚一些,原名潘白琴,1915年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家庭里。
父親潘智和是前清狀元潘世恩的后代。潘世恩一生為官50余年,為人謙虛謹慎,守口如瓶,家中藏書頗豐,而且在禁煙時期他曾力保林則徐。
有這樣的先祖,按理說潘家后人書香門第,精神傳承,怎么的都不會混得太差。但偏偏這潘智和是個紈绔子弟,祖上的基業被揮霍一空,娶了媳婦生了孩子也沒辦法收斂心性。
潘素的母親沈桂香是書香門第,知書達理,雖然丈夫不務正業,但她還是一心要把女兒撫養成人。從小就給潘素請了名師教學,琴棋書畫,女工音律,無不是按照大家閨秀培養。
可是,讓沈桂香沒料到的是,這一身的才藝竟成了日后女兒淪落風塵謀生的本領。
潘素13歲的時候母親病逝,一向不爭氣的父親根本沒有什么喪妻之痛,馬不停蹄的娶了新歡。后媽王氏一進門便是潘素噩夢的開始。本就生活拮據的一家,哪里容得下這么一個“外人”多一張嘴吃飯,于是王氏賣弄三寸不爛之舌攛掇潘素出去工作。
說好聽點是讓潘素賣藝貼補家用,實際上就是王氏將潘素連帶她的琵琶一起賣給了青樓。
潘素畢竟出身名門,才色雙絕,氣質出眾,站在迎來送往的鶯鶯燕燕中顯得鶴立雞群。她深知自己淪落此地,若不隨遇而安,也沒有其他出路,索性既來之則安之。
沒多久,不到20歲的潘素便成了炙手可熱的風云人物,外號“潘妃”。
在風月場所也分三六九等,高等的妓女可以接待達官貴客,此等的就接待一些富家公子之類的,而潘素因為性格桀驁,總是開罪人,被老鴇派去服侍一些來上海灘游玩的花花公子,有點小錢的街溜子。
這些公子哥花天酒地根本不懂風雅,只懂得擺譜。潘素高興的時候就陪著喝兩盅,不高興就冷著臉退出去,管他來的都是誰。對于潘素的這段不堪經歷,有人說她當時只是一個賣藝的,負責彈唱,并不賣身,所以性子狂野了些。也有人說她也是風月中人,身不由己。
可無論是怎樣,我相信人的品質高潔,并不因其出身或者環境而定。清白又或者不清白,又如何呢?
20歲的潘素在這一年遇到了來消遣的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也讓她的風月生涯提早的結束了。
彼時張伯駒來上海灘之前家中已有三位夫人,但他見到潘素的第一眼就驚為天人,決定一定要將她迎娶回家。
初次見面,張伯駒就留下了: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潘素也被張伯駒的氣質所吸引。張伯駒一表人才,玉樹臨風,家世顯赫,在名媛圈里也是無數人心向往之的對象。
但張伯駒為潘素贖身并不順利。當時臧卓早就暗中授意老鴇,不日將迎娶潘素過門,在他眼里,潘素是他志在必得的未婚妻。可是眼看要被張伯駒奪愛,臧卓哪里肯拱手相讓。
他買通老鴇將潘素囚禁,而后悄悄運到一品香酒店,并派了不少衛兵把守。潘素手無縛雞之力,只能默默流眼淚,而張伯駒身在異鄉,人生地不熟,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也是干著急。
最后沒辦法,張伯駒只好找到了好友孫曜東,天黑時買通了臧卓的守衛,將潘素營救出來,并迅速離開上海灘回到北京。
張伯駒和潘素的婚后感情十分要好,他家中的三個妻子各占一處小樓,他則和潘素形影不離。
他發現潘素在繪畫上極有天賦,便為她請了名師指導,學習山水,學習古文,因有人領路,潘素進步飛快,大有長進。她每畫一副山水,張伯駒便要題一首詞來附和。
張伯駒珍愛潘素之心,都傾吐在他一篇又一篇的情書之中。潘素對張伯駒也回應了同樣的炙熱。
張伯駒喜歡收藏,一擲千金不計代價的那種。盡管張家家底殷實,可懂收藏的也都明白,一些珍貴的古玩字畫的價值,饒是金山銀山也未必扛得住如此折騰。
一次,張伯駒意外得知《游春圖》被販賣到海外,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他不惜變賣了一處房產,這處房產是李蓮英的舊墅,價值不菲。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唯有潘素一直默默的支持他。為了幫他買下陸機的《平復帖》,潘素還變賣了自己的珠寶首飾,花費了4萬銀元才求得這副傳世書法。
1947,張伯駒被綁架,綁匪勒索300萬贖金。當時的張家已經是個空殼,除了一屋子價值連城的字畫,幾乎湊不出多少錢。可張伯駒又愛書畫如命,寧死不肯賣這些東西。潘素懂他,所以她一直在盡力周旋,終于在八個月后籌集到了40根金條,將丈夫贖了回來。
后來主張一夫一妻制,張伯駒的大夫人已經過世,他便和另外兩位夫人好聚好散,離了婚,此后和潘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共同度過了苦難的日子,走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
后來夫妻二人將家中所有的書畫都捐給了國家。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黃庭堅的《草書卷》、李白的《上陽臺帖》等,如今已經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快80歲的張伯駒臨時和妻子分離幾天,還要寫下情意綿綿的詩信,表達“白頭共詠”的心意。
1982年正月,張伯駒突然患了感冒,潘素擔心他的身體,一再勸他住醫院。可是,病情卻沒有因為住院而得到改善,不久后轉為肺炎,2月份便撒手人寰,享年84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