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大學在其校內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強調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課程考核成績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進行評定和記載;學校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秀率指標,任課教師可按照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公正評定成績;自在學年級為2025級的學生開始,學生學業情況將由成績單完整體現,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
圖源/北京大學校內信息網
《通知》還指出,為了鼓勵學生勇于探索,開展跨學科學習、修讀挑戰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可在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和專業課程包以外的課程內選擇1門課,以“合格制(P/NP)”方式記載成績。成績合格即可取得該門課程學分。
事實上,早在2023年,記者就曾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試點改革進行過專題報道。今年3月,記者又跟蹤報道了這一改革進程。
在大學,學生追求高分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對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學生而言,除了專業課外,還需要掌握大量數理化和計算機相關知識,相比其他院系課程學分要求更高,并且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較早進入實驗室學習。在此情況下,對GPA的追求更是讓大家分身乏術,沒有多余精力和時間再參與社會實踐或聽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一味追求高績點也使得學生的選課和學習策略發生改變。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唐平介紹:“為了獲得更高分數,很多學生會在考前刷往年試題,甚至會給教師寫信,直接懇求給予更高分數。”
過度追求高績點妨礙學生充分利用大學資源
“我和身邊同學更多是對低績點的恐懼。”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強基計劃學生陳佳璐深感對GPA的考量限制了自己的課程選擇,“盡管學習數理課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歡學,但為了績點,我只能盡可能少選這些課程。”
“北大有很多優質教育資源,有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更有人文學科的大師,每一位老師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過度追求高績點的學生被捆綁在考試分數的‘戰車’上,妨礙其充分利用大學資源。”在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王世強看來,這樣會背離綜合素質培養的初衷,擠占學生們課外學習、科研實踐和個人發展的時間。
由于生命科學學院學業負擔較重,北大校長龔旗煌特別支持生命科學學院進行成績評定制度的改革,為優化本科教育體系探索可行的方案。
經過多次調研和座談,生命科學學院決定從2020級學生開始,在本院開設的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實驗和實踐類課程的成績評定中推薦采用粗線條的成績評定。學生的成績可以分為A(85分或以上)、B(75至85分)、C(65至75分)、D(60至65分)、F(不及格)五個等級。成績的綜合評價用優秀率(A%,成績為A的課程所占的比例)和優良率(AB%,成績為A和B的課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對于單門課程而言,則與以往相同,成績優秀率40%左右,不及格率不超過5%。
注重等級制試點的配套落地
“生命科學學院的很多課程包含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科進步,很多知識不斷更新迭代,通過死記硬背和刷題得到的知識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學會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王世強指出,“一門課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們認為這個學生在知識掌握上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達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學學院對本科生實行等級制、放棄GPA的目的是給同學們留出更多時間進行素質提升,比如聽名家講座,選修人文課程,參加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等。”
在實行等級制前,生命科學學院組織了3次問卷調研,學生們對這種評價機制的支持率達88%。唐平說:“這個支持率比我們預期的要高。”
在上學期,生命科學學院有近40門課程,幾乎所有的主干課程都實行了等級制評價。“尤其是實驗課,很難給學生們的實驗做一個具體分數的量化。”王世強說,“對于將來要繼續從事科研的學生,他們只要掌握課程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就可以拿到A,不需要再花時間記憶很多能輕易檢索到的內容,以便留出更多精力探索未知。”
唐平介紹,實行等級制之后,獎學金的評定也相應改為根據“優秀率”進行篩選,將學業以外的科研實踐、社會公益、社團組織、雙創活動等納入不同類別的獎學金評定。在評審過程中,學生們需要提交一份申請材料,包括過去一年學習進展以及感悟。同時,學院也會邀請教授和專家參與其中,“他們才是真正了解學生在課堂和課外實際表現的人,我們不是單純關注大家的卷面分數”。
“生命科學領域導師在選擇研究生時,主要是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科學興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識等。科研需要很長的周期,創新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經歷很多挫折才能提升。學生將精力投入到把成績從90分提到97分這件事上,得不償失。我們取消績點,改成等級制,正是為了減輕大家的課業負擔。”王世強說。
淡化排名、引導興趣,提升素質、適應未來是初衷
等級制是北大回歸素質教育的一次嘗試,旨在引導學生將視野放長遠,著眼于未來生涯發展和社會定位。
“很多學校已經在試行等級制了。”在王世強看來,“績點評價是從西方搬過來的,但和我們實際情況并非完美契合,我國早年曾實行過5分制,當時學生整體素質也很高。”
試點等級制,也有不同聲音。“等級制并沒有改變‘卷’的本質,以前同學們焦慮得低分,現在焦慮得‘B’。對于之前績點排名靠前的同學而言,等級制并不友好。100分和85分,在優秀率上表現一樣,可能會導致上游學生優秀率排名低于績點排名。”
而對于已經進入實驗室的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本科生馬啟為來說,“等級制是一種解壓,能夠讓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學業,將來不論是讀研還是出國,都會有更多備選方案”。
對此王世強表示,一方面,改革并沒有放松對成績中下游學生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學有余力的學生不應只著眼于成績,而要多注重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交叉學科的學習。“對于將來有志于從事科研的學生而言,通過刷題和套路獲得的分數并無意義。”
淡化排名、引導興趣、提升素質、適應未來是生命科學學院試行等級制的初衷。“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們都很在意成績,導致大家到了大學也會花費很多時間來提高分數。”王世強說,“我們的初衷就是讓學生不要對這些分數斤斤計較,也不因學分權重不同而在學習態度上產生區別。”
三年時間過去,“去績點化”改革推進后的變化開始有了群體性顯現。學生們普遍反饋在“卷”記憶性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減少,不再“被捆綁在成績上”,更多的精力得以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興趣所在。
“我希望你們一百多人,每個人都能走不一樣的路。”王世強在新生座談會上,總是這么強調。從記憶知識點到理解邏輯,從尋找“標準答案”到分析問題本身并給出自己的見解,學習方式的轉變會使學生們更能在人生道路上自主探索前行。
原標題:《北大,將全面取消績點?記者跟蹤報道》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光明微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