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跟中介朋友聊今年的樓市變化,順便問了一下二手房的一些數據。
沒想到,青島今年二手房成交,大概率要創近4年新高了。
一些熱門小區,成交套數都過了50+。比如,魯信長春花園、浮山后一小區、四小區、萬科未來城、萬科城等等。
從前11個月全市成交數據看,二手房已經快追上新房,接近1:1了。
這在3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往的比例基本維持在3:7,新房完全占主導。
這些細節背后,是很多購房者,逐步在轉變思路……
1、最近三年的數據變化
購房人,無論是剛需還是高端,心態和選擇,在這兩年都發生了快速轉變。
最直觀的就是成交數據的重大變化。
2022年的時候,青島樓市總成交173424套。其中,新房成交120473套,二手房成交52951套。
等到2023年,新房成交112184套,出現下滑跡象;二手房成交65679套,增長明顯。
今年呢,前11個月,青島新建商品房成交67019套;二手房成交64514套。
等算上12月份的單月數據,2024年二手房同比2023年,會繼續增長。
而二手房和新房,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已經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
就以浮山后為例。2022年的時候,浮山后幾家大開發商激戰,買浮山后新房,成了很多改善的優選項。
但今年,青啤和金茂所剩新房不多了。
很多為了給孩子上學的家長,直接把目標投向了二手房。浮一和浮四,單價一萬五六的小套二,100多萬的總價,門檻低,還能落戶解決上學問題。
這倆小區,今年成交了100多套。
再看剛需板塊,李滄北部。中南世紀城、藍山灣,都是大型社區。今年,一萬二三的單價,中南世紀城賣了150套左右(僅貝殼);藍山灣,大約100套。
直接把板塊內的在售樓盤給PK下去了。更悲催的是,之前無論是買愛情某盤,還是雙子某盤的新房業主,都遭遇了無限期停工的尷尬。
是,世紀城和藍山灣,都有各自短板,比如,戶型過時,物業管理一般,剛需聚集地,拆遷安置等等。
但,優點也很吸引人,價格低(省錢)、隨時入住,不用擔驚受怕(停工、爛尾、擺爛)。
很明顯,購房者的關注點在變化:明白自己的第一需求是什么;更看重當下所得,而非規劃中的“想象”。
2、理性轉身,心智的成熟
2017年至今,短短七八年的時間,樓市經歷了大浪潮。購房者宛如大海上的小船,歷經風雨,“被迫成長”。
2017年前后,許多人憧憬著買入即賺,找關系花錢買房號,也要上車。
部分年輕人,輕易被華麗的樣板間和銷售人員的巧言所吸引;未深入了解房企的資金狀況、施工情況、周邊配套的真實性,以及合同條款中的各種坑。
那時,大家更像是被漲勢氛圍驅使,急切地加杠桿、把錢包全部壓在房子上。
事實證明,在沖動之下做出的選擇,并非最優的決策。
隨之而來的是,延期交付、房屋質量瑕疵逐步暴露、物業與宣傳的天差地別、房價下跌、還款壓力劇增等。
這都是成長路上的深刻教訓。歲月與經歷是最好的導師。
現在的購房者,學到的房產知識,一點不比銷售差;研究區域發展規劃,精算首付比例、房貸利率與還款方式;周邊配套,地鐵遠近、學習的師資力量,無一遺漏……
不再被虛假宣傳輕易左右,學會了在購房決策前冷靜權衡利弊,綜合家庭的長期需求與財務狀況做出審慎選擇。
這種成長,不僅是購房技巧的提升,更是心智的成熟,耐心與理性。
3、現房銷售,大勢所趨?
還有一種觀點,也有一定道理:都是被開發商逼的。
市場上,現實邏輯,已經超越了增值邏輯。但是,大部分開發商腦,沉浸于過往的增值邏輯,講規劃、講故事、畫大餅。
定位高端的樓盤,一味的模仿做會所、下沉庭院;面子工程做足做強。剛需盤,天馬行空,只要不寫入合同,吹即可。
實質上,購房者早已不太關心這些細節,雙方不在一個頻道上了。
購房者,更關心買了之后,我能夠獲得什么。能否拎包入住?需要等待多久?你的兌現度到什么階段了。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成熟,購房者不再只被期房的概念所吸引。
二手房市場的火爆反映了人們購房心理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眼見為實的重要性。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這幾天有一個重要新聞,跟今天這個話題息息相關。
12月24日—25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到,大力推進商品住房銷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現房銷售。
現房銷售,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無疑是樓市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