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市場雖然沒有大利好,但結構性牛市特征很明顯。
以昨天為例,AI概念再次成為熱點,銅纜高速連接板塊大漲8.75%一馬當先,其它F5G概念、CPO概念、液冷概念、光通信模塊、AI芯片等板塊漲幅均在4%以上。
市場之所以圍繞著AI繼續發力,主要有幾個利好在支撐——
第一是宏觀層面。
“中國政府網12月25日消息,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旨在更好發揮專項債券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等積極作用。”
現在的國內經濟,到處都缺錢,所以“政府支出的增長”就成了重中之重。
政府支出一靠稅收增長,二靠債券加杠桿。
但現在賣地難,稅收增長就成了無源之木,所以大家都盯著“債券”這個錢袋子。
近幾天債券方面有兩個好消息。
一個是,據路邊社24日報道,我國已敲定明年發行3萬億元的特別國債,額度將比今年的1萬億元顯著提升。
這是這段時間市場情緒變得相對樂觀起來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就是今天的“專項債券管理意見”發布,要求實行“負面清單”、“正面清單”制度。
“負面清單”意見指出,將對“無收益的項目”納入負面清單,例如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主題公園、仿古城(鎮、村、街)等,一律禁止申請資金。
“正面清單”意見指出,將擴大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支持力度,例如信息技術、數字經濟、低空經濟、量子科技、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債券規模上限從原比例的25%提高至30%。
這是高層加強對科技產業支持的一個重要動作,也是資金涌向科技股的一個催化劑。
第二是產業層面。
自從字節跳動取得了豆包AI的市場突破,拿到了AI革命的船票,其它科技大廠近期紛紛表態,要加大AI的資本支出,奮起直追。
我們看看各家大廠的投入:
字節跳動:全面押注生成式AI,2024年往AI基礎設施上的投入高達800億元,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翻倍至1600億元。
其中,預計約900億元將用于AI算力的采購,700億元用于IDC基建以及網絡設備如光模塊、交換機等。
阿里巴巴:阿里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資本支出232.4億元,同比增長132.2%,并預計在未來幾個季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主要支出方向就是阿里云和生成式AI,阿里云正以AI為中心,全面重構底層硬件、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目的是打造AI時代的最強AI基建。
另外,阿里也是國內大模型創業公司的主要資金支持者,今年對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等5家頭部AI創業公司進行了投資,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
騰訊:根據英偉達最近發布的GPU銷量數據,今年其主要客戶中,微軟排第一、字節跳動排第二、騰訊排第三。
今年字節和騰訊分別采購了約23萬張英偉達芯片,超越Meta、亞馬遜和谷歌等美國巨頭,令人大吃一驚。
另一個表示將加大對AI投入的是小米。
據界面新聞12月26日的報道,小米正在著手搭建自己的GPU萬卡集群,并挖了一批業界頂尖開發者加入。
雷軍最近也表示,“在AI硬件這件事情上,最核心的是手機而不是眼鏡,小米在這個領域不‘all in’是不可能的。”
今年以來,中國在AI的發展上越來越展現出一種“后來居上”的勢頭。
這種勢頭甚至引起了外媒的關注,《華爾街日報》在12月24日發了一篇文章,指出——
“盡管中國在購買先進芯片方面受限,但有跡象表明,中國新創公司追趕美國領先的人工智能(AI) 模型的速度比業內許多人預期的還要快。”
該外媒分析,中國AI的快速發展可能來自于加強對算法的研究。
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AI 開發人員越來越多使用一種名為「混合專家模型」(Mixture of Experts, MoE) 的技術,這種技術能降低對芯片的需求。
比如騰訊11 月發表的MoE 模型,效果跟Meta今年7 月推出的Llama 3.1 模型差不多,但其模型的算力可能只有Meta 的十分之一左右。
可以說,自去年以來大力投入的國產AI賽道,到今年下半年終于在市場層面上獲得了“開花結果”,甚至獲得了強者——美國那邊的認可。
再加上各個科技大廠為爭奪領頭羊地位,而掀起的新一輪資本支出浪潮,最終共振形成了本輪AI熱潮。
但落到股市層面上,中美AI各賽道龍頭之間的市值差異仍然相當大。
我們對比一下:
AI芯片龍頭:美國英偉達市值3.43萬億美元,中國寒武紀市值2700億元;
交換機龍頭:美國博通市值1.12萬億美元,中國銳捷網絡市值480億元;
高速銅連接龍頭:美國安費諾市值863億美元,中國沃爾核材350億元;
液冷龍頭:美國維諦技術市值445億美元,中國英維克市值300億元;
AI服務器龍頭:美國超微電腦200億美元,中國浪潮信息810億元。
中美龍頭的市值差異在幾十倍到上百倍之間,這既是差距,也是想象力所在。
其中一個受到關注的理論是“中美投資時間差”。
在最先進的技術賽道上,通常美國先出現,投資爆發式增長,隨后會在中國出現跟進式投入,形成“百團大戰”,最終發展起來一批“中國式巨頭”。
像百度、淘寶、京東、美團、滴滴等,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巨頭”的代表。
如今,輪到AI賽道了,規律仍然適用。
而且算一下時間差,美國是在2022年末開始爆發AI革命的,2023年主要還是靠預期推動,直到2024年各個AI龍頭的業績才開始加速釋放。
中國AI的熱潮比美國要晚半年左右,2023年下半年-2024年上半年主要也是靠預期和投入推動。
這樣算來,2024年下半年-2025年上半年,就該進入業績釋放周期了。
事實上,最近AI相關板塊的個股業績確實也不錯。
比如服務器,最新數據顯示,浪潮信息和華為服務器今年的營收規模都將實現翻倍式的增長。
其它國產算力板塊龍頭的業績確定性也很高,很多公司都是同比環比大幅增長。
下個月又到年報業績出爐的時間了,在這個時間點,押注AI賽道的成功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