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亞大教堂
踱步至圣?索菲亞大教堂景區(qū),這座巍峨壯麗的建筑,始建于 1907 年,由當時的沙俄軍隊奠基興建。歷經(jīng)風雨滄桑,今天我們所見的,是1932年修繕后的模樣。
大教堂通體紅磚,頂端為綠色的拜占庭式球狀尖頂,是中國保存至較為完好風貌純正的拜占庭式建筑。
1997 年,圣?索菲亞大教堂被授予新身份,變身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shù)館教堂。在改建成藝術(shù)館后實施了內(nèi)部改造,借由展示照片和城市規(guī)劃沙盤,再現(xiàn)了哈爾濱的歷史風貌與當代現(xiàn)狀,描繪了這座城市的未來愿景,彰顯了哈爾濱市獨有的建筑文化。
現(xiàn)在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宗教場所,而作為藝術(shù)館,俄羅斯演員按時演奏手風琴。
圣?索菲亞大教堂Tips:
開放時間:8:30-17:00
門票:20元
霽虹橋
步行返回賓館,原本依賴導航前行,未曾想導航竟繞了遠路,竟意外地邂逅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屬于中東鐵路建筑群的“霽虹橋”,真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霽虹橋始建于 1926 年,在哈爾濱橋梁的發(fā)展歷程中,它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是哈爾濱橋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既是城市橋梁史上第一座名副其實的立交橋,同時也是中東鐵路建筑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霽虹橋橫跨道里與南崗兩區(qū)的分界點,緊鄰繁忙的哈爾濱火車站,作為濱洲、濱綏鐵路的跨線橋,橋下密布著眾多的拱柱和錯綜復雜的鐵路線路,見證了無數(shù)列車的轟鳴與歲月的流轉(zhuǎn)。
霽虹橋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歐式橋梁建筑,其正橋的兩端矗立著古埃及式方尖碑作為橋頭堡,四周分布著 24 個精美絕倫的花環(huán)狀裝飾浮雕細膩而精美。
在橋頭堡的上方,各筑有兩個相對較小的橋燈塔,橋下面的柱子上精心刻制著獅子頭像。在堅固而有力的鋼欄桿上,鑲嵌著“飛輪”中東鐵路路徽。
1926 年 11 月 28 日,當霽虹橋舉行落成命名典禮上,最終定名為“霽虹橋”,此名的典故出自杜牧的《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這一詩句中的霽虹二字。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這座橋梁的壯麗與神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