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中國機器人網年會上,廣汽發布了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年會上,這款身高1.75米的人形機器人憑借其獨特的設計和功能,令人印象深刻。據說,廣汽計劃在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的批量全球發售,同時,GoMate人形機器人在不同行業實現示范應用;到2026年,GoMate完成小批量生產并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據資料顯示,這款GoMate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采用了行業首創的可變輪足移動結構,這一創新設計巧妙地結合了四輪足和兩輪足兩種模式,使得機器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切換,靈活適應各種環境和地形。此外,GoMate還配備了具備視覺和觸覺的靈巧手,能夠像人手一樣精準感知力度,完成精細操作。
看到這里,許多人可能會感到疑惑廣汽不是一家造車的企業嗎?何時開始造機器人了?實際上,汽車產業與人形機器人的制造與應用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技術契合度,使得車企在這一領域具備先天優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汽車與機器人這兩個行業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在硬件方面,廣汽在研發新能源汽車過程中積累的算力芯片、控制板、視覺傳感器等技術,可以無縫移植到人形機器人產品上。同時,汽車零部件的輕量化設計和生產經驗也能夠為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提供支持。而在軟件層面,人形機器人可以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成熟的環境感知、目標識別、路徑規劃和安全防護等算法進行定制優化,從而提升自身性能。
此外,經過多年的發展,許多汽車企業已經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這些現有的規模生產優勢和供應鏈資源,使得車企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加快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正如廣汽研究院前瞻技術部部長劉巨江所言:“廣汽啟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以來,依托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成熟的產業鏈,通過共用車端芯片、激光雷達等零部件來分攤研發成本。”
再來說說應用場景方面,汽車企業研發機器人同樣具有獨特優勢。盡管工業機器人(主要以機械臂為主)在汽車生產車間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許多精細化工作,如貼車標、安裝內飾等,對于傳統工業機器人來說仍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而人形機器人憑借其能夠模擬人類動作和姿態的優勢,將能夠輕松應對這些挑戰。根據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的介紹,未來GoMate將進入廣汽自己的汽車工廠產線,承擔檢測、分揀等工作。
在我看來,廣汽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制造商,而是在不斷進化以迎接未來。從低空穿梭的高域飛行汽車,到地面奔跑的無人駕駛Robotaxi,再到能夠解決一公里出行痛點并融入更多工作和生活場景的具身機器人,廣汽正在描繪出人們未來城市生活的出行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