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律所主任和我探討一個行業常態化問題:
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實習律師和年輕律師(律師助理)?我分享的個人觀點和經驗是:讓他們的成長和進步可量化。
換而言之,律所或團隊之所以培養不出優秀的實習律師或律師助理,主要原因是:對于被培養者的成長和進步沒有或者沒法做到量化。
執業十多年,不敢說經驗豐富,至少是教訓深刻。我既非行業大佬,也非業界翹楚,但至少我經歷了律師成長路上的許多瓶頸期,也體驗了律師行業晉級上升路徑的諸多關鍵職稱和崗位。
比如說,律師成長路上,在執業初期,我經歷了不敢說話,不會寫作,開庭緊張,見到領導就發怵,就到法官就卑微等大部分年輕律師都可能會面臨的尷尬處境。
經過十余年的磨練,現在終于可以做到享受開庭,自在發言;和公檢法辦案人員交流,可以做到眼神對視,自在表達。這是律師成長路上必須要突破的眾多瓶頸之一,在律師行業我可能算是晚熟的了。
再比如,從律師行業的上升路徑而已,我經歷了實習律師、律師助理、執業律師、團隊律師、獨立律師、團隊合伙人、律所合伙人、律所執行主任、辦公室主任、律所主任的角色轉變和晉級。
所以,對于一個律師從入行到成長到獨當一面,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都相對完整的經歷了一番,也從中總結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
也正因為如此,我更加懂得作為實習律師或者律師助理、年輕律師,更在乎什么,更應該在乎什么,想追求什么,以及如何縮小現實和目標的距離。
實習階段或執業之初,大家更在乎是否能學到東西;其次,是能否得到與之付出相匹配的報酬;最后,在這個團隊相處或玩的是否開心。基本上都是這么個心歷路程。
這里最重要的或者最急迫和最難的,是如何才能讓大家學到東西?以及大家學到的東西或大家的成長,怎么能及時被感受到,能否被量化出來?
很多的指導老師喜歡大而論道,泛泛而談。他們時常把法律思維、互聯網思維、商業思維、問題思維等各種宏觀且抽象的概念掛在嘴邊,要求實習生們掌握這個思維那個思維的,卻又不告訴大家如何掌握。
其實,大概率這些所謂的指導老師或管理者,自己也沒有真正理解他們所倡導的事情。這是多么的滑天下之大稽。
我的觀點是,對于所有的能力的培養和增長,都必須要能夠被量化和被及時感知到。
比如,我會要求實習律師在實習期內,必須看多少專業書和非專業書,寫多少的不同文體的文章,掌握多少的新時代技能(如短視頻剪輯),去法院參加多少次旁聽,起草多少法律文書,參與接待多少次客戶,培養一兩項文體興趣愛好,練出八塊腹肌等等。
這些要求每一項都是可以量化,且每一項完成后,他的成長程度和狀態都是可以被及時感受和體現出來的。
我希望的是,我的團隊成員他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活蹦亂跳的、有趣的、好玩的、積極主動、追求事業,熱愛生活的人,然后他才是也才可能是一名專業的職業的敬業的有個性的體面的律師。
我和我所有的團隊成員說過,我是律師行業的最低標準,他們只能比我強;他們只要有正確的方向,再加上適當的努力,就必將比我強。這是我發自內心深處的要求和祝愿。
我不是個謙虛的人,我只是更愿意誠實面對自己,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而已。
所以,如果你的師父或你的老板只和你談情懷,不和你談工資,不和你談職業規劃,不和你談團隊發展,那基本上就是等同于耍流氓。
如果你的團隊不考慮你三年、五年、十年后或者你獨立執業后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只是一味的讓你聽話、照做、少牢騷,那基本上你已經被職場PUA了。
所以,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定是共同成長的團隊,一定會讓一種你看得見、摸得著、可感知、可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你的成長和你的收獲。
總之,你的團隊有沒有業績,市場說了算;你的團隊有沒有凝聚力,團隊成員說了算;你的團隊成員有沒有錢,他們的口袋說了算。
除了上述問題,我們還交流了很多的行業共性問題或團隊個性問題,比如團隊如何分錢,團隊業務是應該專業化還是綜合化等等。
觀點,無關好壞對錯,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互通有無,坦誠交流。秉承著對自己、對團隊、甚至于對整個律師行業的良性發展的期盼,我們都在努力,在嘗試,在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