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啟樓,福建土樓群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漂亮,名氣最大的客家土樓之一。這里是永定土樓景區,周圍還有很多座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土樓,散布在山腳下、河流邊。土樓也叫客家土樓,因為這些獨特的建筑都是客家人建造的,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客家人聚居區都能見到。
土樓大部分都有百年以上歷史,是歷代客家人和古人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古人的智慧成果。可以說每座土樓都是一件藝術品,根據地形和建造者的審美不同,土樓有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管什么形狀,大部分土樓都是圍成一圈封閉起來的,所以也叫客家圍屋,這樣的形制主要是為了起到防御作用。
土樓朝外的窗戶通常在比較高的位置,入口大門也很小,且堅固,都是為了預防入侵。雖然土樓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黃土,但是樓體很堅固,經歷幾百年風雨而不倒,因為墻很厚,基礎部分有一兩米厚度,越往上會稍微收縮逐漸變薄,增加了穩固性。
在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處的山里,土樓隨處可見,這里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區。有土樓的地方你會發現風水都很好,客家人來自中原,他們對房屋的選址、方位極為講究,有山有水,周圍有良田。所以我們會發現幾個著名的土樓群周圍風景都非常美,很適合居住,處處皆是田園生活,大部分土樓如今都有主人居住,也有少部分人去樓空,主人去了大城市或者出去了。
土樓的規模普遍比較大,一棟樓有幾十間到幾百間房,樓里面有水井有糧倉等一切生活必須品,門一關可以幾個月不用出門。客家人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以前都是一個家族住一起的,土樓越大說明這個家族人口越多,也說明經濟實力強。
這是福建到廣東路邊的一座兩層小型土樓,也比較年輕,小巧精致,一看就是有人居住的。
一棟規模較大的土樓,門楣上刻著長興樓三個字,長久興旺的字面意思。每一棟土樓的入口上方都有牌匾,寫著樓的名字或者主人的座右銘,也有的展示的是家族的家風,文化氛圍濃厚。土樓的基礎一般都是用大石頭砌成,砌墻的黃土中會摻雜小石頭、石灰等增強堅固性的材料。
廣東梅州的東山書院,一座古老的著名“學堂”,葉帥曾在此讀書。梅州和福建相鄰, 和福建長汀、江西贛州是客家人的主要集散地。
梅州市區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從唐末至近代,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客家人由中原一路南下,甚至下南洋,一部分又西遷,將中原文明和文化帶到了南方各省,乃至全世界。
判斷主人是不是客家人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大門,只要是這樣斜著開大門的祖上基本都是來自中原的客家人,大門上必有門匾和對聯。
梅州客家博物館旁邊的一棟豪華客家圍屋,這座就不能叫土樓了,因為是用水泥建造的,那個年代的水泥都是進口的,主人有錢。
路邊的一棟小型圍屋,門口有半圓形水塘,大門對聯寫著“潁川世澤”,寫明了這家人祖先的來源,河南潁川,客家人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潁川是古代的地名,秦代就有潁川郡,相當于現在的省,大概包括今天河南的禹州、登封、駐馬店等地區。
廣東地區的客家圍屋門前必有水塘,福建境內的就比較少,原因不詳。這也是一座豪華圍屋,能挖水塘的都是大家族。
廣東河源境內的一座客家圍屋,這種布局一般是家族幾兄弟住一起的,由幾個小院落組成一座大圍屋,大門依然歪著開。
一座超級豪華的百年大宅,主人是早年下南洋的華僑,這棟豪宅規模很大,有好幾進院落,現在還有人住,不知道是不是原主人的后裔。名為“承德堂”,門右邊寫的主人祖籍地是河南滎陽,也是今天鄭州旁邊的滎陽市,就是當年韓信大敗項羽,逐鹿中原的地方。
一大一小兩棟樓,小的是老的客家圍屋,大的是現代風格的二層樓。
廣東河源的早餐,一盤蒸米絲、一罐雞湯,營養又可口,摩旅路上的精神食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