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7
December
31.12.2024
伊曼紐爾·勒茲(Emanuel Leutze)
《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1851年,油畫,378.5cmx647.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原作:勒茲《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的英雄形塑
伊曼紐爾·勒茲(Emanuel Leutze, 1816-1868年)《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1851年)長年以來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展廳的鎮館之寶之一,在眾多華盛頓作為軍事領袖或成為美國國父作為一位政治領袖等諸多肖像、歷史、戰爭畫的形塑中,該作品是相當少見對華盛頓搭船渡河的巨幅描繪。《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援引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圣誕節當天華盛頓帶領官兵從賓州橫跨結冰冷冽的特拉華河登陸紐澤西,并于隔日26日當天奇襲附近的英軍,史稱川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勒茲雖于1816年在德國出生,但幼年在費城長大,有深厚的美國認同,1841年勒茲決定前往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深造,1848年受到歐洲自由思潮和諸多革命運動的啟發,決定繪制《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吸引歐洲對于美國獨立戰爭的關注與支持。
由于勒茲在杜塞道夫結識并幫助不少來訪的美國友人,特別是藝術家們,該作品于1851年赴美展出前,不少旅居杜塞道夫的美國藝術家已見過勒茲初稿并捎信給在美國的親友預告該作品。畫作中詹姆斯·孟羅(James Monroe, 1758-1831年)上校(第五任美國總統)負責掌旗,奈森尼爾·格林(Nathanael Greene,1742-1786年)將軍在華盛頓腳邊畫面前景緊依船緣,而華盛頓的非裔美國人隨從普林斯·惠普(Prince Whipple,1750-1796年)則在船的另一側劃槳。
然而眾所皆知,該作品并非如實呈現橫渡特拉華河的實景,而是一幅歌功頌德并英雄化華盛頓的戰爭暨歷史畫,因為在嚴寒的十二月伴隨強風、暗流和一旁的碎冰,渡河時船身顛簸,華盛頓不太可能以此英姿從容地站在渡筏上。由于該作品的代表性,不少當代藝術家曾挪用該作品,本文討論包括非裔的勞勃·柯史考特(Robert Colescott, 1925-2009年)、日裔的下村羅杰(Roger Shimomura, 1939-至今)、非裔的凱拉·沃克(Kara Walker, 1969-至今),以及近年獲大都會博物館委托創作的加拿大籍原住民藝術家(Cree)肯特·孟克曼(Kent Monkman, 1965-至今)。
非裔與亞裔藝術家的挪用與人物置換
勞勃·柯史考特(Robert Colescott)
《喬治華盛頓卡佛橫渡特拉華河:美國歷史課本一頁》
(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Crossing the Delaware: Page from an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1975年,壓克力彩畫布,199.4cmx249.6cm
Lucas Museum of Narrative Art
柯史考特挪用原作后將《喬治華盛頓卡佛橫渡特拉華河:美國歷史課本一頁》(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Crossing the Delaware: Page from an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1975年)的主角置換成一位曾被奴役后來成為農藝科學家的非裔美國人喬治·華盛頓·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1864-1943年)。作品完成在美國獨立紀念日兩百周年的前夕,柯史考特回想自己以同名的卡佛為主角反省樣板主義(tokenism),副目標美國歷史課本一詞也反思美國的教育,起初的想法是以荒謬好笑的嘲諷口吻呈現該議題。卡佛身旁環繞著美國藝術早期常見對非裔美國人包括演奏班卓琴(banjo)、釣魚飲酒作樂、擔任廚師、幫傭等具刻板印象的描繪,柯史考特是少數族裔藝術家當中最早挪用勒茲作品的其中一人。
下村羅杰(Roger Shimomura)
《下村橫渡特拉華河》
(Shimomura Crossing the Delaware)
2010年,壓克力彩畫布,3182.9cmx121.9cm
史密森尼學會國家肖像畫廊
出生于西雅圖的下村羅杰是第三代的日裔美國人,但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后,美國羅斯福總統于1942年頒布第9066行政命令,將西岸(加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亞利桑納州)所有的日裔美國人強制遷徙至各個位于荒郊的囚禁營,下村因此在愛達荷州的囚禁營度過童年。下村的作品常結合美國大眾文化和日本木版畫的形式風格,但卻融入個人經驗與觀點,特別是針對種族歧視和相關社會議題。在《下村橫渡特拉華河》(Shimomura Crossing the Delaware, 2010年)一作中下村詼諧地以自己為主角,身邊置入日本浮世繪版畫的人物搭配風景,三聯幅的形式仿佛日本的屏風畫,而畫面右側背景則有勒茲原作的剪影。
凱拉·沃克(Kara Walker)
《橫渡》(The Crossing)
2017年,水彩、炭筆、石墨、畫紙
私人收藏
藝術家的嘲諷,甚至是反英雄的描繪則可見于沃克的作品《橫渡》(The Crossing, 2017年)中,對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和2017年川普(Donald John Trump, 1946-至今)就職典禮有感而發,特別是川普許多帶有歧視、排外且充滿爭議的言論和政策,沃克的素描可見川普戴著dunce帽,dunce一詞原指笨拙,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歐美學校常會懲罰搗亂或學習遲緩的學童戴著該樣式的帽子。在川普腳邊戴著民主黨傳統藍色帽子的男子在船邊嘔吐,許多人物的表情都面目猙獰或滑稽,畫面右后方似乎援引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畫家泰奧多爾·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年)的《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Medusa, 1818-19年),在船長領航無能遭遇船難后非洲黑人奮力揮手求救的景況,右邊則有人跳船,甚至有鯊魚來襲。沃克的素描最早刊登在《紐約客》雜志,在2022年連同柯史考特的作品一同在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藝廊勒茲原作展間的隔壁展出,形成跨時代非裔觀點的對話。
原住民與非二元性別的觀點
肯特?孟克曼(Kent Monkman)
《人民的反抗》(Resurgence of the People)
2019年,壓克力彩畫布,335.3cmx670.6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加拿大籍的原住民藝術家孟克曼《人民的反抗》(Resurgence of the People, 2019年)是2019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針對入口迎賓大廳的委托創作之一,與孟克曼另一幅作品《歡迎新移民》(Welcoming the Newcomers, 2019年)形成對照。以勒茲的作品發想,《人民的反抗》的主角轉變成孟克曼非二元性別的替代人格,以慣用充滿肌肉線條的藝術家自畫像裸身穿著黑色高跟鞋的形象領航,船上皆為少數族裔或移民,途中甚至搭救幾位溺水的白人男性,背景另有軍人揮舞槍枝歡呼。孟克曼常運用寫實的繪畫風格挪用北美風景或歷史畫,在史實與虛構中置換人物改寫以原住民和非傳統二元性別為出發點的歷史觀。
對英雄的質疑與藝術史的改寫
挪用是當代藝術中常見的手法之一,而少數族裔藝術家時而會透過挪用名作來重建歷史現場,因為過往歐美藝術作品經常以白人男性為主角,長久以來形成單一面向的史觀,忽略了種族與性別的視角。透過對勒茲原作的挪用并置換人物,上述少數族裔藝術家們挑戰英雄形象的迷思,重新解讀「英雄」的定義,重申藝術史容納多元認同、觀點、經驗的重要性,進而改寫并擴充藝術史的意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