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在的阿里來講,去資產化,依然還是重中之重。
即使蔡崇信、吳泳銘重新執掌阿里之后持續不斷地進行去資產化,至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阿里依然還在經受著資產過重的拖累。
近來,阿里將銀泰百貨,便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如果我們將阿里出售銀泰百貨的操作,看成是一種自我剝離的話,那么,現在京東的相關操作,則是更多地對自我的機體進行一遍又一遍地粘貼,以抵擋這樣一場有關周期的寒冬。
無論是京東提前發放年終獎,還是京東宣布全員20薪,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可以說,劉強東正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將「兄弟們」聚攏在一起,通過一層又一層的粘貼來抵擋這個冬季的寒冷。
如果我們將阿里去資產化的相關操作看成是「向外扔」的話,那么,京東「聚人氣」的相關操作,則是「向里扒」。
京東的「向里」,與阿里的「向外」,形成了一次鮮明的對比。
在這樣一種對比之下,我們看到的是,同為電商賽道的兩家公司應對這樣一個寒冬的不同策略。
反阿里之道而行,無疑是對京東近段時間以來的相關操作的最好詮釋。
一
京東,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反阿里之道而行的,特別是在互聯網行業的熱潮正如日中天的時候,尤為如此。
那個時候的阿里,無論是在電商行業,乃至是在整個互聯網行業,幾乎都穩坐頭把交椅。
那個時候的京東,更多地表現出來的是對于阿里的跟隨和模仿。
無論是模仿阿里圍繞著電商所進行的生態布局,還是模仿阿里對新零售、社交電商等新概念、新模式進行投資,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站在現在,如果對于那個時候京東的一系列操作進行復盤,不難看出,并不僅僅只是京東,縱然是其他的互聯網玩家們,幾乎都在跟隨和模仿著阿里的相關操作。
實踐證明,在當時的市場境況之下,對于阿里巴巴的操作進行模仿和跟隨,保證了京東可以保持與阿里的競爭態勢穩定,保證了京東可以實現其在電商行業的優勢地位,做到不掉隊。
在拼多多、抖音等新生的玩家們并未崛起的時候,京東是唯一可以和阿里巴巴掰手腕,甚至打上一仗的玩家。
對于京東來講,對于阿里的模仿和跟隨,僅僅只是在當初那個市場情勢之下做出的正確的選擇。
這,保證了京東避免犯戰略性的錯誤,可以在阿里的夾縫之下求生,乃至獲得發展。
京東與阿里的纏斗,不僅讓整個電商行業的活力得到了提升,同樣讓消費者多了一個差異化的新選擇。
至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對阿里的模仿和跟隨,其實,京東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正是因為京東對于阿里的模仿和跟隨,外界總是會對京東有所低估,縱然是馬云曾經也說過,阿里的目標是培養更多的京東,讓它們掙錢。
不過,或許只有劉強東自己才能知道京東與阿里的差異在哪里,或許只有真正了解京東的人才能知道京東之于電商的獨特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京東的存在,讓外界看到了電商在阿里的模式之外,應當有一個新的表達。
無論是京東自建物流,還是京東自營,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正是得益于京東之于阿里的「反面」,我們才知道了電商原來還可以這么做。
二
對于阿里的跟隨和模仿,同樣給京東帶來了相似的問題。
無論是資產化過重,組織臃腫,乃至是流量困局,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于是,當阿里巴巴的市值開始被一點一點地降低,市場一點一點地被擠兌的時候,京東遭遇到了同樣的尷尬和困難。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才看到了類似劉強東的「兄弟論」,京東的裁員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和出現。
如果我們將京東的這些操作放置于當時的整個互聯網的大環境來看的話,便會看出,這并不是什么大事。
對于京東來講,它只不過是在經歷其他的互聯網玩家們正在經歷的困境和起伏而已。
這個時候,京東其實是需要反思的。
它需要反思的,并不僅僅只是對于阿里的模仿和跟隨究竟是對試錯,同樣需要反思的是,自身的商業模式所存在著的優勢和劣勢。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以徐雷的去職為代表的一場新反思的開始。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蟄伏與沉淀,京東開始找到了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開始找到了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發展新方向。
無論是京東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抑或是以京東采銷為代表的新電商模式的挖掘和再造,我們都可以看出,京東開始穿過模仿和跟隨阿里帶來的陰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新方向。
如果我們對于當下的京東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再唯阿里馬首是瞻,而是開始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方向,并且通過實踐將自身的這些優勢發揚光大,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
正是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才看到了京東對于京東采銷的持續發力,京東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的持續賦能和改造,京東對于自我模式的調整與優化。
可以說,京東通過刀刃向內的方式,找到了與當下的市場同頻共振的方式和方法,并且真正讓自身可以穿越周期的黑暗,迎來新的光芒。
如果對于這樣一個階段的京東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一點一點地找回自己,一點一點地認識到真正的自己,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
當京東一點一點地找回自己,我們開始發現,京東原來可以有如此多的獨特性,并且可以憑借著這些獨特性,可以做出如此多的電商方面的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京東為當下的互聯網玩家們提供了一種穿越周期的黑暗的「京東路徑」。
三
如果我們對于「京東路徑」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再對于阿里進行簡單地跟隨和模仿,而是更多地做自己,乃至是反阿里之道而行,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
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樣,當阿里還在通過去資產化的方式「向外扔」的時候,京東開始了通過提前發年終獎、全員20薪酬以及對于京東采銷的持續加碼來「向里扒」。
如果我們對于京東這一系列的操作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難看出,真正將錢花在刀刃上,無疑是一個重要表現。
不得不說,劉強東的這些操作,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京東的士氣,特別是激發京東內部「兄弟們」的活力和積極性。
然而,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僅僅只是一味地「向里」是不夠的。
對于現在的京東來講,在穩定住軍心之后,真正需要做的是,對于外部的業務,特別是對于新的業務的孵化與挖掘,以業務的向外發展來支撐組織的內部變革。
只有這樣,京東才能實現「內」和「外」的結合,而非僅僅只是將改變體現在內在上。
事實上,當下一場全新的變革,正在電商行業上演著。
無論是阿里巴巴對于AI的全面擁抱,還是拼多多所開啟的新下沉市場,乃至是數實融合所引發的數字化的轉型和升級,無一不再向我們展示著電商行業正在發生著的深刻變化。
京東在內部有了新的作為之后,更加需要的是,將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新的技術上,聚焦在新的市場上,聚焦在新的模式上。
當京東實現了這樣一種內外結合之后,當京東的內部操作,有了外部業務的支撐之后,它的發展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結語
京東,業已從順阿里之道而做的發展周期,進入到反阿里之道而行的發展周期。
這,告訴我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淀與反思之后,京東開始找回自我,開始自我覺醒。
無論是京東采銷的持續發力,還是京東與產供的深度融合,無一不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從非阿里做不做,到凡阿里做不做,京東開始走出一條穿越當下發展周期的「京東路徑」。
當「京東路徑」的腳印逐漸清晰,一個全新的發展周期,開始拉開了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