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向全國高校捐款30億元人民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全網熱議,王傳福為什么要捐款?又為什么要選擇捐給高校?真相并非大家想象得那么簡單。
故事還要從王傳福上學時候說起,王傳福上初中時我們國家恢復高考,然后1983年他考上了中南礦冶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被錄取到了排名全國第一的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可見王傳福年少時已經聰慧過人。
上大學以后,王傳福整天泡在圖書館里,還喜歡在實驗室動手做實驗,并在學校多次拿到獎學金,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并且學習上很勤奮。
1987年王傳福被保送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研究生部,遇到了他的導師李國勛教授,導師帶著王傳福做了很多關于電池材料的研究,這是王傳福的主要研究方向,畢業后王傳福放棄公派留學機會,在導師推薦下留在總院做研究,積累了大量電池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日后王傳福電池事業的啟蒙。所以上學時能遇到一位好導師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1994年,王傳福拉起20個人的團隊創立比亞迪,立志把科技變成產業,把技術變成產品,當時王傳福就認識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大量懂技術的人才來攻克技術難關,1997年他們招進13名碩士、6名博士,大約占當時管理人員的一半,1999年比亞迪已經擁有200多名高學歷人才。
以上不難看出,王傳福在創業初期就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90年代就已經積聚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應屆生文化”,近兩三年,比亞迪招收應屆大學生數量超過5萬,研發人才占比接近80%。比亞迪不僅招人才,更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讓學子們實現了從學校到社會的“教育接力”。目前,比亞迪超過一半的高管和技術骨干從應屆生培養而來。可以說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這塊,沒有哪家企業比比亞迪做得更好,這也是比亞迪科技創新的底氣。
王傳福通過讀書考大學,上研究生,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曾經被人撐過傘,也想替別人擋雨,所以王傳福連續16年為母校捐贈獎學金。同時,比亞迪也是因為享受了時代的人才紅利才得以發展壯大,成長為世界級龍頭企業,比亞迪是懂感恩的,這才有王傳福拿出30億教育慈善基金回饋國家、支持中國科教事業的壯舉!
王傳福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功一定的聰明才智必不可少,但這還不夠,還需要持之以恒的勤奮和努力,把有限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只有如此才能有一番作為!而比亞迪能夠成功,也正是源于王傳福對技術的高瞻遠矚和對人才的格外重視,三十年披荊斬棘最終一鳴驚人,他的格局和專注值得所有企業家學習。
希望王傳福和比亞迪的這項事業能喚醒更多年輕人和企業家,讓我們的國家不斷涌現優秀人才和偉大企業,這才是中國之幸、民族之幸,這也大抵是王傳福及比亞迪此次捐款的初衷吧,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