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買的是69平米的房子,為什么有37平米是公攤,這也太離譜了!”
買到公攤率超過50%的房子后,西安的李女士氣得沒有收房。她發現小區的樓道無比寬敞,甚至能停下一輛車。
她的遭遇并非個例,很多購房者“苦公攤面積久矣”,市場上關于“取消公攤”的呼聲,從未停止過。
最近,衡陽、張家口等多地宣布將按照套內面積計價銷售,更是讓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人們開始關注,上海會取消公攤面積嗎?取消后可能會房價有什么影響?鳳凰網房產上海站針對這一問題,對上海多個樓盤進行了調研。
01 上海新房的得房率,為什么這么“低”?
公攤面積,是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分攤所有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
其中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等,都屬于公攤面積,每家業主都要均分這些面積。
一般來說,得房率=(房屋建筑面積-公攤面積)/房屋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房屋建筑面積
從產品類型上看,公攤面積通常是高層> 洋房>別墅 。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得房率也逐步降低。超高層因為消防要求,消防前室與剪刀梯所需的空間大,且墻體更厚,電梯更多,所以公攤面積也大。公攤越高,得房率越低。
高層住宅(18層以上),得房率大約在70-80%;
小高層(7-11層)得房率大約在80%左右,稍高于高層住宅;
洋房(6層以內)以及疊拼別墅的得房率在88%左右;
聯排、雙拼、獨棟別墅的得房率100%(不算二次公攤)。
有不少購房這吐槽,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得房率堪稱“感人”。以2024年部分高認購率樓盤為例,得房率主要集中在70%-80%之間(數據來源:以網上房地產公示數據估算)。
2022年,上海出臺了《上海市房產面積測算規范(2022)》,里面對于陽臺、幕墻、飄窗、設備等測算方式給出了明確指導。
比如陽臺,全封閉的陽臺按圍護結構水平外圍計算建筑面積,不封閉的陽臺(如:凸陽臺、凹陽臺、凹凸陽臺、有柱陽 臺等),按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一半計算建筑面積。
幕墻則根據不同材質的來計算,玻璃幕墻、金屬幕墻以及其他材料幕墻等作為房屋外墻的,按水平外圍計算建筑面積。既有主墻又有幕墻時,以主墻體水平外圍計算建筑面積。
還有飄窗,窗臺面與樓板面高差<0.5米且飄窗高度≥2.2米的,飄窗部分按其圍護結構水平外圍計算建筑面積,否則飄窗部分不計建筑面積。
空調外機位、熱水器等設備機位和花池,根據位置不同計算標準不同。外掛于房屋主體結構外側的設備平臺和花池不計建筑面積。置于陽臺 (或走廊)護欄內的設備機位無隔欄和高平臺的,設備機位按陽臺 (或走廊)計算建筑面積。
房屋建筑面積,也要按照墻體的外圍來算。也就是說,如果外立面用的是石材和鋁板,會比涂料更厚,所以得房率相對較低。
一些做了超低能耗的住宅,墻體厚度從200mm變成300mm,得房率會降低1-2%。不過根據上海市的政策,超低能耗建筑項目可以獲得3%的容積率獎勵 ,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因墻體加厚導致的得房率降低問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哪怕是同一小區內,不同樓幢的得房率也會略有不同。因為公共面積是按樓幢分攤的,不同樓幢的樓層高低和共有部位會有差異,導致公共空間面積大小不同。再加上每幢樓戶數不同,得房率也有區別。
因此在購買房子時,除了得房率,還有些購房者會關注“地毯率”。
顧名思義,地毯率就是室內可以實際被地毯覆蓋的面積(各個房間的面積總和)占房屋建筑面積的比重,也就是室內凈使用面積。
地毯率=(套內建筑面積-套內墻體面積)/房屋建筑面積=地毯面積/房屋建筑面積
大多數情況下,地毯率與得房率通常較為近似。但對于一些墻體較厚的項目,地毯率會小于得房率。
比如超高層項目前灘天御&天匯,高度超過100米,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因為對承重能力要求高,所以承重墻偏厚實,占用了一定室內空間。因此,雖然這個項目的得房率達73%,但實際使用面積(地毯面積)比較低,導致室內空間尺度感不夠開闊。
當下,開發商也在不斷優化產品。像上海中興路一號項目,就以雙線十字片墻、核心筒、外圈狗骨柱的建筑設計,內部無承重墻柱結構,得房率為約70%。
還有中海順昌玖里,同樣是高層,但采用了鋼結構框架,降低了住宅內部剪力墻厚度。鋼結構本身比鋼筋混凝土輕盈,在同樣受力情況下,截面更小,所以墻會相對薄一些。但有研究顯示,鋼結構建筑的隔音不夠好,所以住宅項目很少采用這種結構。
龍盛灣上則采用偏置核心筒+框架剪力墻體系,用結構柱代替剪力墻,增加使用面積,室內幾乎沒有承重墻,這也會增加地毯率。
其實,不論是得房率還是地毯率,背后都涉及到建筑設計規范、市場供需關系,以及開發商的成本控制。
開發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始終在不斷調整房屋設計,在居住體驗和得房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02 取消公攤面積房價會降?實際上并非如此
很多人下意識覺得,高得房率意味著購房者占得了便宜,低得房率則意味著遭受了損失。因此取消公攤面積,是不是意味著得房率增加,房價也會隨之降低呢?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房地產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燦提出,“按套內面積計價由于面積的基礎不同,單位面積的名義價格肯定會上升,但并不一定帶來實際房價的上升。對于規范的企業來說,只是計價方式的變化,不會影響開發企業的總收入,對于購房人來說,也不會有購房總價的變化。”
就拿重慶來說,2002年起就開始以套內面積計價,兩套計價體系都會寫入購房合同。目前,重慶買房以套內面積作為計價依據,但繳納契稅、物業費、裝修等均是按照建筑面積計算。兩套標準的房屋總價不變,套內單價高于建面單價。為了吸引購房者,中介往往傾向于用建面單價標價。
不過,取消公攤面積確實是大勢所趨。目前來看,“取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衡陽、張家口這些三四線城市正在執行的方式,將原本合同或宣傳中提到的“按建筑面積計算,每平方米XX元”,直接更改為“按套內面積計算,每平方米XX元”,簡單明了。
另一種是通過改造設計,開發商額外贈送面積,變相增加得房率。比如有的新盤空中花園、綠化陽臺、避難層、開放式風雨連廊等不計入容積率,封閉式陽臺算一半面積,挑高客廳算單層面積。像熱度很高的“第四代住宅”,就有著超大陽臺和外延式露臺花園,這些面積不計入建筑面積或僅部分計入。因此得房率甚至能超過140%。
取消公攤固然會有更多的實用面積,但也可能意味著公共空間的減少,降低居住的舒適度和便利性。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就提到,“不論是得房率還是公攤,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真正要管控的其實是不合理的、違規違法的,在銷售過程中制造高得房率的這些情況,而不是說隨便改變這種公攤的設計規則,其實是會帶來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
目前購房者關于公攤面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取消公攤后房價是否會上漲”以及“質量是否會下降”這兩點。
有專家建議,增加公攤面積的透明度,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