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機首飛后,有人發現,維基百科緊急把B-21轟炸機,給定義成了六代機,這樣美國的六代機首飛時間,就在中國之前了,美國還是世界領先,還是贏。
這一波騙自己的操作,是不是真的呢?我去仔細查了一下,發現事情不僅是真的,而且真相,竟然遠比想象中要無恥得多,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B-21)
B-21被定義為六代機,并不是我們六代機首飛后的事情,而是早在兩年前的2022年,其制造商諾斯羅普·格魯曼(簡稱:諾格)就已經這么干了。
我在諾格的官網上,找到了一篇文章,上面的標題明晃晃地寫著《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美國空軍推動世界上第一架第六代飛機B-21突襲者》,而網站顯示文章的發表時間是2022年12月2日,也就是兩年前。
B-21明擺著不是第六代戰斗機,甚至不是戰斗機,而是轟炸機。美軍研發B-21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昂貴的B-2轟炸機。B-2有多貴呢?光是采購成本就高達24億美元,這可是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24億美元。
平時的飛行和維護成本也高得嚇人,一小時飛行的燃料成本就是13萬美元以上,最麻煩的是B-2的維護保養,其隱身涂層當時還不成熟,經常脫落,處理起來極其麻煩,一次就要幾百萬刀。
加上B-2的其他部件也需要專門且費勁的保養,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部分時間要躺在機庫里保養,無法出動,出動率極低,被嘲諷為”機庫女皇”。
美國空軍研發B-21,就是希望有便宜版的B-2,新技術會應用一些,但不會太多,誰都無法否認,B-21就是B-2的平替。有那么一些新技術,卻不存在代差。
這種飛機,諾格憑什么說是六代機?
答:掙錢嘛,不寒磣。
諾格是為了撈錢,畢竟名義上越先進,就越有理由漲價。B-21本來的單價是5.5億美元,在諾格持續的操作下,硬生生漲到了7.5億美元。但你把B-21這種玩意說成是第六代,未免過于無恥了。
諾格似乎也知道自己無恥,所以玩了個文字游戲,看下面的截圖,諾格只說B-21是第六代飛機,沒說是戰斗機,這是打擦邊球。因為B-21壓根不是戰斗機,傻子都看得出來。哪怕是史密斯專員,也不好拿著這個來撈錢。
但說自己是第六代飛機,就避開了戰斗機的標準,等于來到了一片空白的天地里,怎么搞沒人管,可以隨便吹。而維基百科把B-21定義為第六代飛機的依據,正是來自諾格的不要臉舉動。
當然,諾格的舉動,其實不是諾格自己原創的,而是借鑒了波音公司的“先進經驗”。
美國有兩款五代機--F-22和F-35,兩款機型都是洛馬公司的,沒有波音公司的。五代機這塊蛋糕,波音長期吃不著,心里癢癢的,又沒多少辦法,誰讓波音的研發能力廢材呢。
只不過,這難不倒聰明的波音公司。雖然無法研發出五代機,但只要重新定義五代機,不就行了?波音一開始,想把F-15系列的最終版F-15EX(先進鷹)給強行定義為五代機。沒成功,美國空軍說,老子用了幾十年F-15,你當我傻?
一計不成,波音又生一計,這次準備更充足,動用了大量的史密斯專員的關系,試圖把F/A-18的最新版定義為五代機,這一次,波音成功了。F/A-18的最新版,硬生生成了五代機。波音的理由是,雖然F/A-18的底子不是五代機,但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升級。
既然都是五代機了,價格能不漲?單價漲個2000多萬美元,想必海軍沒意見吧?
殲-10和殲-16再怎么升級也不可能是五代機,充其量算四代半,但人家波音愣是能把四代機升級成五代機,只能說,波音不愧是波音,制造五代機的膽子沒有,靠定義五代機來賺錢的膽子不僅有,而且很大,這也是波音越來越爛的原因。
F/A-18這事成功后,F-15EX的重新定義雖然沒成,但在波音的持續運作下,美國空軍同意讓步,捏著鼻子接受了漲價的事實,最后結果就是,F-15EX的出廠單價高達1.1億美元,比F-35還高。很多人說,F-15EX的載彈量大,可以扮演炸彈卡車。而我想說,你載彈量再大也是四代半,憑什么比F-35的單價還高?
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隔壁的諾格一看,好家伙,還能這么玩?不能讓波音獨吞蛋糕呀,于是B-21成了六代機。諾格當時就是為了多坑點錢,沒想到能在兩年后發揮作用。
六代機首飛后,維基的編輯們一看,覺得怎么能讓中國率先擁有六代機呢,不行,絕對不行,難道我大美利堅沒有六代機?看到B-21是六代機的報道,他們如獲至寶,立刻把B-21定義成了六代機。這一局沒有輸,甚至還贏了,畢竟B-21是2023年首飛的,中國的六代機慢了我們一年喲。
除了重新定義六代機,美國人和西方陣營,對于六代機的首飛有什么其他反應呢?
答案就是,基本沒有反應,極其反常。
我去翻了一下西方陣營國家的主流媒體,包括日韓的,對此基本沒有報道,只有福克斯新聞、世界報和路透社稍稍提了一下,其他的媒體看不到報道。莫非他們不知道這件事?不是的,恰恰是因為知道,知道其中的利害,才不能報道。
比如CNN,CNN發了兩篇關于076下水的報道,既然你知道076,還專門發了兩篇,沒理由不知道六代機,只能說,白左的心胸就是這么狹窄。076雖然有威脅,但不太可能帶來戰場的變革,因為相對威脅不大。
而六代機的威脅太大了,會提振中國的士氣,就要保持沉默,不能漲中國之威風滅西方志氣。也從一個側面說明,CNN等白左媒體不愧是民主黨黨媒,什么該報道,什么絕不該報道,腦子里門清。此刻的沉默,就是震耳欲聾。
網上很多人說,這是美國的又一次“斯普特尼克時刻”。但我必須說,這是錯誤的。
所謂“斯普特尼克時刻”,是指當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瞬間覺得自己科技落后了,瞬間知道原來蘇聯并不是那么差,有些地方比自己要強。
這就是“斯普特尼克時刻”。“斯普特尼克時刻”其實在歷史上,極大地激勵了美國人的前進精神,美國總統特意發表講話,美國媒體不停地論證蘇聯的長處,由此,美國上上下下憋了一股勁,誓要把場子找回來。
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工業投入、加大社會改造力度,這是當年“斯普特尼克時刻”后,美國社會產生的正面反應,利用蘇聯的先進,來促使自身實現進步。所以在60年代后,美國的航天科技也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
但今天的美國,已經沒有勇氣再次面對“斯普特尼克時刻”,因為種族優越論是根深蒂固的,“山巔之城”也是根深蒂固的,山巔之城不可能落后、不可能有問題。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官方沒有反應,美國媒體也沒有任何反應。
相反,倒是中國的心胸更為開闊,我們在貿易戰后,在中興被制裁的那一刻,舉國驚醒,即使是最愛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半導體、基礎科研等諸多領域的嚴重不足。
那是我們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于是這些年來,我們大幅增加了科研投入,基礎科學和工業體系,都有了長足進步,《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目標,除了半導體國產化率還不足外,其他目標統統完成。我們有勇氣面對自身的不足,而大洋彼岸已經沒有。
舉國上下,都在論證山巔之城要終結歷史,因為贏所以贏,五代機研發不出?重新定義就好了;六代機研發不出?同樣重新定義。生活在楚門的世界里而不自知。很好,希望他們繼續這樣,不然戰忽局的工作難以開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