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創業音樂劇《潮起東方》觀后感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本以為的小眾劇目,卻因為緊扣時代而廣受贊譽。
一部企業音樂劇,能掀起多大波瀾?
在海爾集團創業40年之“大雪”時節,音樂劇《潮起東方》亮麗登上京華舞臺。一部企業劇,一部音樂劇,兩個乍看起來的“冷門”疊加,能意味著什么?又能碰撞出什么?
2小時后,證明過去這2小時,和過去這40年,都是成功而精彩,雋永而澎湃的,并收官于驚呼!于是,我分別在北京和青島,興趣盎然地看了兩遍——因為我不能輸給我才十歲的女兒。
我不能輸,是因為這部劇贏了,因為海爾贏了。贏在成功,贏在精彩,贏在雋永,贏在澎湃,贏在驚呼。
從師父王恒山到徒弟林深,生動詮釋了中國企業在研發高地上得以傳承和傳代的挑戰創新精神。
海爾的成功,在于從不自戀,持續創新
海爾的成功在于:看似記述歷史的《潮起東方》,卻能讓已經走過40年創業歷程、家大業大的海爾,并沒有沉湎流連于過去的40年,反而更加立足于創業未來,創造未來。永遠往前看,向前跑,才是海爾的DNA。第四幕,更進一步展現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那么,一家企業能夠獲得不僅限于成功的成功,而能實現超越時代的成功,又靠的是什么?只能是持續創新的成功。只有持續創新的成功,才能超越器物、工具、時代、運氣,而讓一個組織實現可持續的成功。而《潮起東方》,講的雖然是海爾40年的歷程,但內在展現而貫穿始終的,恰恰是至少兩代海爾人創新的成功,特別是兩代海爾人創新的成功接力,又特別是兩代海爾人創新銳氣的成功接力。當人的創新精神可以傳承迭代時,一個組織持續時代化的創新實踐,就是切實而真實的。
可見,立足于塑造持續創新的回顧,才是一個組織開創未來的起點。
40年前砸冰箱,砸醒的不只是質量意識,更有國際對標意識。
海爾的精彩,在于從起點砸出了“國際一流”
海爾的精彩在于:容易老調重彈的《潮起東方》,雖然首幕不出意料地以聞名中外的“砸冰箱”為起點和爆點,但卻進行了獨特的解讀:砸冰箱,確實是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但同時,也樹立了海爾人在一個仍滿足于“省優、部優、國優”的1980年代非常超前于時代的意識:“對標國際”——“同樣的生產設備,憑什么德國人可以造出世界一流產品,而我們卻在生產殘次品?!”
海爾40年的精彩起點,之前的認知普遍局限于質量意識的覺醒。可以說,“質量意識”是中國優秀企業在1980年代得以同時脫穎而出的第一共鳴——但共鳴的也許只是底線,而不是峰巔。因為對什么才是“高質量”,我們究竟是作為井底之蛙,還是作為展翅之鷹,視角、結論與作為,是絕對不同的。如果只作為井底之蛙,只看身邊的國內市場(那時能不能叫市場都存疑),有瑕疵的冰箱依然是奇貨可居的;但如果能作為展翅之鷹,能夠以全球一流水平來檢視自己,那有瑕疵的冰箱——就一定是要砸掉的!
可見,海爾砸冰箱的精彩,與其說是質量意識,不如說是國際意識。
濃縮了整個海爾國際化中生代的徐夢瑤,用堅定與自信實踐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不二征程。
海爾的雋永,在于率先耕耘“高端國際化”
海爾的雋永在于:不甘小我局限的《潮起東方》,四幕中前三幕的主線,都在緊緊圍繞一個中國和中國企業復興騰飛至關重要的主題:立足于高端的國際化。
第一幕,強化內部管理,怒砸瑕疵冰箱,是“對標國際”,是為擁有未來全球掰腕子的基本資格;第二幕,拒絕GEA并購,攻堅技術前沿,是“比肩國際”,并且越是在被西方巨浪覬覦時,越要反其道地走進西方去弄潮,是敢于逆風飛揚地去全球掰腕子;第三幕,并購整合三洋(乃至后來反購GEA),重塑創業精神,則是“引領國際”,也就是真正在全球都掰贏——而掰贏靠的并不是蠻力,而恰恰是“心力”。于是,21世紀的海爾得以通過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峰拔起,持續雄冠全球白電之巔。
這恰恰并不只是陶醉于過去。因為不斷迭代升級、實現“走上去”的國際化,恰恰是中國企業的整體未來所在。如果說多年前,只滿足于展會拿單“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界,還普遍不能理解向發達國家市場“走進去”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還要提醒這、規勸那,但如今已然飽受“內卷”之苦的中國企業,即便是雄冠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也一定都會聽得懂、悟得通海爾1/4世紀前就已發出的那句擲地有聲的反問:“你們只想到了‘走出去’的風險,卻想沒想到如果再不‘走出去’的風險”——那時候舉國熱衷“跑馬圈地”,四蹄撒歡中都全然不知“內卷”為何物,但真正的領先者,已然在布局和行動了。
可見,海爾的雋永,在于對于國際化高端生存的前瞻預判,和遠見果敢。因為,“自以為非”也許你做不到,“人單合一”也許你學不好,但“國際化突圍布局”你一定遇得到,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正是2024年,“不出海就出局”成為了廣泛共識。
《潮起東方》,突顯的不是張瑞敏,不是任何人,甚至也不是記述一段傳奇,而是濃縮再現了一代一代海爾人的時代精神。
海爾的澎湃,在于持續“拼”出人的創造力
海爾的澎湃在于:不屑自吹自戀的《潮起東方》,抓住了觀眾看似知道卻又未必了解的時代成長主線,直面了曲折,展現了艱辛,最終塑造了“人”,而不是“英雄”,昭示了真諦,而不浮于傳奇。用冰箱有趣,造冰箱可能無趣,但造冰箱的人,賣冰箱的人,共創冰箱的人,以及他們的命運和蝶變,卻一定是有趣的。于是,一部企業史,卻反而非常好看。
不論是好萊塢大片,還是海爾音樂劇,真正激動人心的,永遠都不是“事”,而是“人”。最讓觀眾激動的,永遠是人力的奮發,人格的蛻變,人心的連結,和人性的激昂。海爾40年,從前20年造人而為造物,轉而后20年造物而為造人,持之以恒的都是對“人”創造力的持續激發與激昂。一切化為《潮起東方》里“人”的能量,就是那句來自基層海爾人貫穿始終的鏗鏘歌詞:“拼了!拼了!”
可見,海爾的澎湃,在于從廣大海爾人群體上,對人性中自主、自強、進取、創造一面的持續激發。
海爾已開始在“10后”群體里種下時代澎湃的種子。
海爾的驚呼,在于搶創50+大慶時的青春鐵粉
海爾的驚呼在于:原應該拍給MBA看的《潮起東方》,卻意外抓住且贏得了觀眾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邊緣群體:孩子——僅僅十歲的孩子。一部40年的企業劇,一部沒有海爾兄弟的成年音樂劇,僅僅“10后”的他們,也居然看懂了,且居然看進去了,甚至與人物和境遇產生共情,為受欺而憤懣,為成功而喜悅。兩小時不間歇的演出中,面對大人們的悲歡成敗,孩子們不曾走神,全程無尿點。最終,在散場時,10歲的孩子仰頭對我說:“爸爸,我還想再看一遍!我還想邀請其他朋友來再看一遍!”
如果說,一個企業時代性的成功,是擁有時代性的產品,那么,一個企業跨越時代的成功,一定是擁有了跨越時代的用戶。當一家企業創造和擁有了未來的用戶,這家企業也就創造和擁有了未來。特別是在當今的人工智能時代,下一代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迅速形成超越前輩的認知積累,和超越前輩的情感共鳴。而再過10-20年,他們正是消費的主體。那時,海爾50歲+了,但反而更青春。
可見,海爾的驚呼,在于率先開播了時代性的種子。2024年冬,這粒種子,時代性地種下了。
從2025起,海爾,中國,孩童,中國人,都將站在東方的潮頭,擁有澎湃的未來。
2024年12月3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