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5年6月14-15日,筆記俠于南通舉辦的PPE課程2025級第二模塊【哲學·生與死】
分享嘉賓:蘇德超 ,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筆記俠PPE政經哲導師、筆記俠政經哲商學院顧問委員會創始顧問。
高級筆記達人 |焦糖
責編| 賈寧排版| 沐言
第 9041篇深度好文:12122字 | 18 分鐘閱讀
政經哲思維
筆記君說:
馬云曾有一次問大家:做企業是活得久重要,還是活得精彩重要?
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不在于活得多長,而在于活得多好。或者,不在于活的長度,而在于活的質量。
所以,答案是活得精彩?還有人說,人生貴在活得久。
馬云的答案充滿智慧。
他說:做事業,活得精彩不一定就活得很久,甚至很多活得精彩的企業反而活得不久,但是活了久的企業,就機會活得精彩。
先活得久,再活得精彩。能長期做的賽道(戰略選擇)很重要,然后再有機會,把戰略干到極致。
這和人的壽命是不是也是一樣的道理?活得精彩,不一定活得久。但是活得久,就有機會活得精彩。
恰好,蘇德超教授在筆記俠PPE(政經哲)25級第二模塊【哲學:生與死】課程上,提醒我們用生與死作為一種方法來看待企業經營和人生經營,發人深省。
讓我們在閱讀中,通過生與死去思考:是活得久,還是活得精彩,還是有其他答案?
以下是蘇教授本次授課內容第三部分的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蘇教授本次授課內容第一部分詳見《》)
一、如何用生與死看待企業經營和人生經營?
死亡是一種必然。
1、個體、組織與世界的生命周期
細菌分裂周期為十分鐘到數小時,極少數可以存活數百萬年或者更長;真菌能活數小時到數十年。
有一種深海里的海綿,據說可以存活數萬年。
如果你想活得更長,你可以當細菌或者當烏龜。
我們到底是像人一樣活一天,還是像烏龜一樣活三百年?你突然發現你很難抉擇。你到底要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豐度?真的是個難題,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除了個體的生命周期,我們再看看組織與世界的生命周期。
朝代,一般為數年到數百年,日本是個例外,菊花王朝2600多年了。
智人已經存活超過30萬年,人類文明史有5000到7000年。
地球已經有45億年了;太陽有100億年了;紅矮星,壽命可以達到數萬億紅矮星(理論值);宇宙到今天為止只有138億年的歷史。
這就是我們關于生命長度的一些從小到大的數據。一看就知道,我們真的很珍貴。世界最大的奇跡,不是我們的宇宙,而是人,是智慧生物。
這樣一來,生與死最后會變成一種視角。從生與死的視角看問題,它會變成我們的方法論,變成我們的工具。
首先,我們的認知基礎是生命是有限的。這是個事實,我們必須接受。
在生命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的行動法則是活在當下,抓住當下的每一天。要把這一世活好,就必須把這一天活好;要把一天活好,就必須把這一分鐘過好。
(同學們在課堂合影)
生命有限,活在當下有兩種生命,一種是敗壞的生命,它沒有崩潰,但它敗壞掉了;一種是沒有敗壞、欣欣向榮的生命。
我們渴望過第二種生命。我們也必須假定還有無限的東西,所以必須跟無限融為一體。我們必須突破有限,超越有限,升華我們的境界。
2、所有生與死的思考,都可以總結成12個字。
生命有限,活在當下,超越有限。
有限,相當于我們的一個呼吸系統。先呼氣,讓我們感覺到急促,我們是有限的;當下就是你屏住呼吸的那一瞬間,當下你就感覺到欠缺,感覺到渴望。
那一瞬間,你從哪里獲取能量,從哪里獲取負熵?從你的生命之外,從外部世界,從無限中,你開始吸氣。
所謂開放,就是你必須吸氣,同時你也必須呼氣,呼氣和吸氣都是跟外部世界溝通,你超越了有限。
不超越有限,你就沒辦法真正地活在當下。因為當下很難持續,并且很難用很長的時間。
這樣,就意味著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我們的機會、我們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抓住每分鐘,抓住每一秒。
專注當下,是因為過去不可變,未來不可控。過去已經是個事實,我們只能接受。不要活在過去,一件事情干錯了,錯了就錯了,連悔恨都不要。你應該要的是改正錯誤,修改你的行為模式。
悔恨只是一種提醒方式,是生物進化過程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副產品。
通過悔恨,來提醒我自己,當時不該這么做,現在也不該這么做。悔恨只是一個提醒的標志,如果你只是悔恨,忘記了提醒,悔恨會讓你當下痛苦。
反過來,你只有提醒,沒有悔恨。哪怕是過去的錯誤,哪怕你過去遭遇了背叛,沒有必要為此感到遺憾,為此感到痛苦,不必要悔恨。你覺得錯了,改了就是了。你感覺到痛苦,說明你還活著。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發生過的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可不是心靈雞湯教給我們的,所有的心靈雞湯背后都有哲學,都有宗教。
做錯了也不要悔恨,做對了也不要過分高興。因為那種高興是活在過去的根上,過去已經過去了,那個根已經消失了,沒有必要抓住。
(同學們在認真學習)
未來不可控,為什么?不要預期焦慮,明天失敗了,怎么辦?
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明天失敗,我明天再痛苦,不就行了嗎?如果我今天的痛苦,是因為明天可能失敗,但是萬一明天成功了,今天痛苦就劃不來。
就算明天失敗了,那是明天的痛苦,為什么在今天就復刻明天的痛苦,讓痛苦翻倍呢?
所以,沒有必要為明天愁,沒有必要為明天憂,重要的是為明天籌劃,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蘇德超老師與本次課程部分同學合影)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教與心靈雞湯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過去是不存在的。你想,過去在哪里?
5歲的蘇德超,他存在嗎?如果他存在,你就把他給我找出來,讓他站在我身邊。
你找得出來嗎?找出來就有兩個蘇德超,那我太太有兩個先生,一個是5歲的先生,一個是50歲的先生,這不奇怪嗎?
如果5歲的蘇德超是不存在的,那他怎么到了50歲?這里有非常硬核的哲學問問題,也是非常硬核的禪宗教誨。
有沒有可能,5歲到50歲,只是我們的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如果5歲的蘇德超現在還存在的話,他會帶來一個邏輯難題。任何時候出現了邏輯難題,那理論肯定是錯的。
什么樣的邏輯難題?如果5歲的蘇德超一直還存在,那5歲的蘇德超還沒有長大;如果5歲的蘇德超沒有長大,哪來的50歲的蘇德超?所以,5歲的蘇德超真的不存在,也沒有必要考慮這些。
(同學們在認真聽課)
過去心不可得,不要活在過去。
未來也是一樣的,未來的蘇德超也是不存在的,只有當下的蘇德超。從邏輯上看,要是未來的蘇德超存在的話,假設明天的存在,將會帶來一個邏輯困難。
什么邏輯困難呢?
假設我們以今天晚上12點轉鐘來劃分,一個是今天,一個是明天。
你說明天的蘇德超存在,那么,今天的蘇德超過了12點的時候,他到哪去了?你都不能說他死了,他要死了,明天的蘇德超就不可能存在了。他要沒死,那明天的蘇德超也不可能存在。
所以,我們從智力上能夠確定的永遠是當下。但我們為什么還會瞻前顧后,考慮過去,考慮未來呢?是因為過去和未來以某種投影的方式投影到了現在,對現在有影響。
但這也不是我們生與死能夠完全解決的問題。因為你要解決生死問題,最后有好多問題要解決。
(蘇德超老師授課現場)
從邏輯上看,為什么過去存在是行不通的,未來存在是行不通的?為什么只是現在存在?因為唯只有當下,當下就是永恒。
超越,我們必須聯結無限,我們必須利他,必須接納。
按照稻盛和夫的學說,第一要利他,第二要接納。接納是說,你不能理解的東西你要接受下來,畢竟我們是有限的生命體,不能理解無限的宇宙。
我們過分執著于差別。我們可以非常成功,成功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差別,你考50分,我考100分,我成功了,我是個最優秀的學生。你賺5萬,我賺50萬;你賺50萬我賺500萬;你賺500萬,我實現一個億;你實現一個億,我賺500個億,我成功。
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是要建立差異。成功是靠差別區分出來的,因為成功就有個排序。 整個文明系統都是一個排序的系統,不排序,文明就會消失。
我們每說一句話,順序就開始產生了。我說一個詞叫教室,教室和非教室就區別開來了。我們每說一句話就已經有了差異。
普通人會認為,我們所有思考要依靠語言。我們只要用語言思考,我們就永遠沒辦法脫離差距。科學也是要建立差別。通過建立差別,就有了世界的三個層次和苦樂的三種境界。
只要建立差別,你就永遠被束縛在世界里面。你永遠得不到生命最后的幸福,最后的結果得不到幸福的。
你只有把差別心去掉,你才能得到。從邏輯上看,只要我們思考,差別就出現了。
科學和文明都建立在差別的基礎上,而宗教不是,宗教和科學相反。
(筆記俠PPE課程學員在課堂上提問互動)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為最深刻的思考,超越了差別,必須超越語言,沒有辦法用語言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真意沒有差別,而所有的語言都是差別。
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有,道教都有類似的傳統。
只有沒有差別,我們才能回到宇宙的整體。
我們要把差別者視為有限者,我們必須成為無限者。
作為一根草,你就要在大地上扎根。長在另一根草上,長在另一個樹上,就是寄生,不能獲得持久的成功。
企業、社會,只是維系我們個人生死的一個手段。
在我個人能夠活下去的情況下,我怎么讓我愛的人,讓我愛的人他愛的人能夠活下去,推而廣之,這不就是儒家的境界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也是一樣。超越有限。
(同學們在認真聽課)
企業家為什么要有生死的視角?
個人會死,家庭會解體,企業會解散,我們將生與死作為一種方法來看待企業經營和人生經營,會得到三個意識:線段意識、當下意識、超越意識。
這三個意識跟企業經營之間的關系。
二、線段意識
我們是有限的,不要浪費生命
線段意識是有始有終,線段既然有終點,我們要為終點做好準備。既然它是一個線段,我們還是要有長期主義,要把線段堅持完,不要輕易放棄。因此:
1.要有終點預判,在終點退出;
2.保持耐心,長期主義;
高瓴資本張磊說:“長期主義是一種清醒,幫助人們建立理性的認知框架,不受短期誘惑和煩躁躁聲的影響。”
張磊講的最長期、最有效、最有益的投資,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你投資的那個企業,他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利于社會的整體發展。
3.識別拐點,顆粒度要高,絕不拖泥帶水。
特朗普從父親那里學到“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對待每一個困難的生意,學會了激勵別人,學會了競爭和效率,即擠進去、干起來、干好、退出來”。
特朗普敢于投入,不做旁觀者,他看三個表,每天的目標列表、年度計劃表、人生目標表。
“積極做事,行動起來,遠離抱怨;做到最好,別人可以不喜歡我,但不得不說我干得好;當推就推,雇人打掃戰爭,不做久留。”
(筆記俠PPE課程學員在課堂上提問互動)
特朗普說:“人們認為我是賭徒。但我一生卻從未打賭。賭徒是玩角子機的那些人。人們都說我是主動進攻型的,恰恰在決策時我小心謹慎,十分保守。
在做一項生意時,我永遠先做最壞的打算。如果為承受最壞的結局做好了準備,那么,好的消息便會接踵而來,理想的結局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三、當下意識
把握當下,不要空想
當下意識,著眼于當下才是唯一的。
馬斯克就是這么干的,要把死亡的焦慮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專注于當下的價值創造,將每時每刻視為企業的存續節點。假設這一刻我不努力,我就死了,我必須把它撐過去。
2018年特斯拉股價超過通用汽車,但通用汽車在2017年賣出近1000萬輛車,獲利20億美元,而特斯拉只賣了 10萬輛,還虧了22億美元。這些數字的對比,讓投資客大量做空特斯拉股票。
他們不相信特斯拉 Model3 產能在2018年達到5000輛/周。因為電池模塊生產瓶頸、供應鏈和生產流程等問題,特斯拉生產進度嚴重滯后,公司面臨巨大資金壓力,甚至馬斯克稱公司距離破產曾只差幾周。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特斯拉通過各種努力,包括臨時搭建 “大棚產線”、緊急召集其他部門員工支援等,最終在2018年7月1日實現了每周制造5000輛 Model3 的生產目標。
(同學們在認真聽課)
他的員工都評價說:“埃隆完全瘋了,一個個工位地跑。”“情況好的時候,他一天在廠房里能下100道命令。”其中就算有 20 道命令是錯的,錯了沒關系,錯了就糾正。還有 80 道是對的,但一定要不斷地下命令,不斷地協調。
馬斯克說:“如果我不做出這些決定,特斯拉就完蛋了。”通過他 6 周的努力,產能從2000輛/周達到5000輛/周。他活下來了,向死而生。
當下是唯一,這就是小步快跑,要通過高頻的試錯來替代長期規劃,在迭代中進化。
要相信進化論,不要相信過于長久的規劃。
在互聯網企業,你做10年以上的規劃,風險太大了,我們都可能不知道明年的技術方向是什么,所以馬斯克的思路就是高頻試錯,不斷地出方案,不斷地錯了之后再改。
馬斯克有一個想法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就是用失敗來換取時間。那些火箭專家覺得火箭發射必定會失敗。
馬斯克就問:“你們能夠算出來我們火箭發射失敗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嗎?”
答案是算出來失敗環節需要幾個月。但如果發射了,一個下午就能測試出來,馬斯克通過用金錢去購買失敗經驗來省下時間。這就是馬斯克的高頻試錯。
網民們紛紛嘲笑馬斯克的火箭又掉下來了,我們覺得是個大事。可是這在他的意料之中,這本來就會掉下來,但是通過發射,又知道哪里錯了,這就是高頻試錯。
既然專家們改卷子需要幾個月,而世界替我們改卷子只需要一個下午,就讓世界來替我們改卷子吧,改完之后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馬斯克的上海工廠,兩年工期壓縮到 8 個月,算上試裝車下線只用了 10 個月,就是因為馬斯克在后面不斷地趕工期,他就是這么一個人,叫“小步快跑,高頻試錯”,他是典型的加速主義。
稻盛和夫也是這樣的,他說:“我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瞬,無論何事,我都以冠以‘特別’字樣的認真態度全力以赴,對于眼前的一切事情,我都真摯面對,認真處理,態度沒有絲毫改變。”
每件事情都是特別的,每件事就好像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情去辦。
當這樣的企業家,你的身體要好,你的精神力量必須足夠強大,要不然你肯定會被壓垮,因為壓力太大。
雷軍有小米7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在互聯網時代,快是制勝法寶,你必須快,重要的不是你做到盡善盡美,而是要快。
先把產品推出來,先占領市場,先培養你的消費者,迅速迭代,這樣才能贏。
要是等你做出一個盡善盡美的產品,別人都迭代到第二代,已經到了第三代,他們的用戶習慣已經培養成了,你的產品就很難再占領市場。
互聯網企業的想法跟傳統企業可能不太一樣,別人認為迭代太快就會導致系統太差。
但小米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高頻試錯,還在網上開辟專門的網站,讓米粉提意見,讓他的粉絲提意見,根據意見每周五迭代,根據用戶反饋調整功能。
這讓MIUI成為當時評價最高的第三方安卓系統,積累了大量米粉。2014 年,小米手機中國第一。
扎克伯格也有類似的說法。他2012年提出“動作快一點,要打破常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他說你要是沒有打破任何東西,那是因為你移動得太慢了。這被認為是the hacker way(黑客之道)。
“快速行動使我們能夠構建更多東西并更快地學習。然而,隨著大多數公司的發展,它們會放慢腳步,因為他們更害怕犯錯,而不是因為行動太慢而失去機會。”
你要移動得有多快呢?你感覺到你撞墻了就對了,任何一個創新公司不斷地在撞墻,你撞過去了,你就贏了,你就突破了,你就 break things(打破常規)。
你要是沒感覺到自己撞上了,你跑得太慢了。跑在前面的人已經撞了,就這么簡單。
失敗了就叫撞墻,成功了就叫撞線,沒有第二種可能性。
對于這種世界級的領先企業來說,他們干的事情,就是不斷地 break things(打破常規),要么撞線,要么撞墻。
再說說特朗普。他可能會影響美國三年、四年,以后假設還是共和黨競選上來,還會有特朗普風格,所以我們必須熟悉這種風格。
他在《做生意的藝術》里面說一定要好大喜功。也就是,一定要敢想,把目標提出來,要敢于宣傳,做錯了不要緊,先把案例做出來。
敢想的一個要點就是要全神貫注。
他說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就像一個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病患者,沉浸在自己思考的問題中,完全感覺不到世界的存在,仿佛抓住當下就是抓住了整個世界。能如此全神貫注,真是了不起。
我注意到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些特性,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過人,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有時甚至顯得偏執而瘋狂。然而,正是這些特性讓他們取得了不同凡響的成功。
成功的企業家跟精神病人最大的差別在于,精神病人無法控制自己,而成功的企業家可以,但在旁人看來,他們的表現就像精神病患者。
他們不管過去和未來,只抓住當下,達到了極致,這幾乎是人類的極限。我們不一定要做到這樣,但這確實是個方向。
四、超越意識
不要甘于平庸
超越意識要求我們突破局部,連接廣大。我們就像一條線段,只有當下是現實的,對于當下而言,這條線段就是我們的整體。
然而,即便對于我們這條線段整體來說,我們依然是有限的。因為還有比線段更長的線、射線或直線,直線之外還有平面,平面之外還有立體,立體之外還有整個世界。
我們實在太渺小了,所以我們必須向死而生,直到擁有整體意識,進而超越局部,與更廣大的事物連接起來。
1.要將組織人格化
你必須把組織人格化,用機制代替個人的頭腦,在某種意義上就像利維坦。
不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要相信組織的力量,相信這一點,這樣你就跟更廣大的東西連接在了一起,就不會陷入到唯我論,就不會獨斷專行,企業也不會出現個人崇拜。
一定要相信組織,你才能連接廣大,將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能力。
那些領袖往往是精神領袖,他的技術、他的決策不能由他個人拍板。馬云也并不能拍阿里巴巴所有的板,他是精神領袖,負責大戰略方向,其他人可以拍板所有的小的技術決策。
2004年,海爾創業20周年,集團全球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
張瑞敏看到成績單卻陷入了沉思,當時海爾高速發展,企業規模也迅速擴張,已經顯示出大企業病的苗頭。企業變大了,就會有大企業病。海爾如何規避“大而必倒”的宿命,成為張瑞敏的研究課題。
2005年9月20號,張瑞敏首次提出“人單合一”,放下決策權、用人權、薪酬權這三權,讓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的CEO。他說他以前的管理模式借鑒了日本、美國的先進經驗,但底層邏輯還是強調管控和執行力。
強調每個人的自由和自我創造,本質上就是完成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化,讓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企業就不會因為個人英雄主義的領導更迭而混亂。
企業家必須突破自我,將個人連接到組織中去,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組織比個人強大得多。必須把企業家、個人的決策力慢慢向組織滲透,用組織來代替個人。
喬布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別看蘋果是個巨無霸,但他從未把它當成巨無霸。
他們按照初創公司的模式進行管理,由核心決策層的一名人員統領一個項目組,每個項目就如同一個初創公司,要永遠保持初心,也就是永遠保持初創公司的心態。
用我們黨的說法,就是永遠有井岡山精神,要像江山還沒打下來一樣去奮斗。
因為守江山必定會丟失,只有打江山,江山才不會丟。那些想要保住冠軍頭銜的衛冕冠軍,往往難以在爭冠中取勝,只有去積極爭冠軍才能成為冠軍。道理就這么簡單。
馬云也是這樣做的,這是他2014年紐交所招股說明書里面專門講的,他建立的是合伙人共同治理的制度,確保戰略的延續性。
馬云在多次演講中也說,到阿里來,要是因為看著他馬云、相信他馬云、崇拜他馬云,那是他的悲劇,應該相信自己。
馬云的格局確實超過他同時期的絕大多數企業家。他干得很好,說得也很好,說話像個宗教領袖,非常了不起。
2.生態共榮
企業是生態的節點,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帝國。
我們應該在企業和社會之間建立價值共生的網絡。
因為你只是個線段,線段要有長度,得放在直線里面,直線要有寬度,得放在平面里面,平面要有厚度,得放在立體里面,立體要有整個世界,你必須把自己放在世界上,錢不能完全由你賺了,必須不斷地連接廣大。
2014年11月20號首屆互聯網大會上,馬云主題演講的核心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說,自己只是搭建平臺,只有讓大家火起來,自己才能活得更好。
馬化騰提出“連接器”概念,同樣是做平臺,用不同的語言闡述了相同的道理,他這個想法與馬云如出一轍。
馬云說:“我們18個創業者當初的誓言,也是我們如今合伙者的精神所在。我們合伙人再次向大家表明,我們未來的使命就是助力大家解決難題,幫助中小企業,推動大眾創業。
大家總說阿里巴巴規模龐大,似乎無處不在,但要記住,阿里并非一個‘帝國’,并非無所不包,我們只專注一件事,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們涉足的物流、金融、電子商務、云計算等業務,都是圍繞客戶需求而開展的,從未逾越自身的邊界。你想做生意,我幫你連接客戶、連接供應商,就這么簡單,其他的事我們不做。”
這就是“連接器”。
亞馬遜的貝索斯也是這么想的。他所講的AWS,即亞馬遜服務網絡,服務于全行業,將競爭關系轉化為共生關系。
其實,亞馬遜的這一策略和阿里的策略如出一轍。2020年,亞馬遜網絡服務收入達130億美元,占亞馬遜利潤的62%。
聰明的人想法總是相似,英雄所見略同。騰訊2014年提出一定要構建一個廣泛連接的平臺,馬化騰因此提出通往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
一是連接一切;二是互聯網+創新不斷涌現;三是要實現開放的協作;四是消費者參與決策;五是數據成為資源;六是我們要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勇氣;七是同時也要考慮到連接一切所存在的風險。
2013年、2014年,我覺得馬云、馬化騰、任正非、雷軍他們在很多方面對我們整個時代的貢獻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我們所處的潮流就是被他們引領著向前走的。
騰訊在2011年就開始啟動開放平臺戰略,將自身定位為連接器,連接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設備。騰訊投資京東、拼多多,為它們引流,自身則聚焦社交與內容。
2013年,騰訊首次提出連接一切,做“互聯網 +”。騰訊雖然實力強勁,現金充裕,但它既不做手機,也不做汽車。因為如果它涉足這些領域,就會變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面臨的外部挑戰也會變大。
它只做連接器,因為關鍵不在于把所有利潤都占為己有,它就像一個線頭,要連接更廣大的領域,這才是騰訊該做的事情。
4.價值喚醒
要用價值超越物質,憑借文化與價值觀去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
連接“廣大”有著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將企業家、個人與企業連接起來; 第二層:把企業與其他企業、社會連接起來; 第三層:讓企業的價值觀與整個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價值觀相連接。
如此一來,“廣大”的內涵便更加豐富、更加深刻了。
稻盛和夫提出的“敬天愛人”成為了日本的經營圣典,他還創辦了盛和塾,在全球影響了超過萬名的企業家。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曾做了稻盛和夫 5 年的學生,參加盛和塾就如同我們參與筆記俠PPE(政經哲)商學院的活動一樣。
孫正義讀了5年書后坦言,如果沒有稻盛先生“敬天愛人”的思想和阿米巴經營模式,就不會有他所看到的軟銀的價值。
張磊的高瓴資本秉持著價值投資理念,他講過,真正的投資有且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是否在創造真正的價值,而價值就是是否真正有利于社會的整體繁榮。如果不利于社會整體繁榮,那就不是長期主義,他們就不會去投。
我們企業在非常小的時候很難做到這一點,但這是方向,因為至少堅持這一方向不會讓我們內心不安,會讓我們良心安穩。
自洽是非常重要的,堅持了標準,時間和社會就一定會給予獎勵,而且往往是持續的、巨大的獎勵。
就像馬云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把自己作為連接器,讓社會變得更好了,所以他的阿里系一直做得很好,回報也非常豐厚。
把整個社會當成是森林,把我們看作是獵人,如果是追求利益,我們打完獵下次進森林的時候,森林的野獸就會躲著我們,跟森林的野獸應該是共生的關系。
因為死亡告訴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有限投入到無限里面去,我們才會真正的不死。
亨利·福特造福特汽車的時候,1914 年他推出日薪 5 美元,這是當時行業標準的兩倍。他覺得應該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讓工人能夠買得起福特車。
這實際上也幫助了福特車的銷售,還給福特車打了廣告,福特車就這樣成功了。而這也表明,一定要用文化價值觀影響文明的進程。
馬斯克就很明顯了,他做SpaceX以及其他事情的時候,都是在想著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的物種,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升維成物種的延續,以應對各種地球危機。真正支撐馬斯克的不是賺錢,而是愿景。
只有當你為了人類的未來而去努力時,賺錢只是個附帶的、自然的結果。
你從來沒想著賺錢,但錢就來了,人人都是如此。就好像我們年輕的時候去追姑娘、追小伙子,單純為了追而追,是比較難的。要是通過提高自己的層次去吸引對方,就容易多了。
頂級的企業家大致都是這樣想,也就是要對員工進行價值教育。這是奈飛文化手冊專門提到的,偉大的工作與福利無關。到奈飛來是來做事業的,不是來賺錢的,但跟著奈飛一定能賺到錢。
奈飛特別反對公司過分強調福利,通過福利去招聘員工,認為福利戰爭已經激化到了荒唐的境地。
幾個月前,這本書的作者接受邀請,面向一個 100 多人的初創公司全體員工演講。
演講后的提問環節,有個員工舉手問:“現在我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想問你,請問你對部門啤酒桶和公司啤酒桶有什么看法?”
這家公司福利好到每個部門有自己的啤酒桶,想喝啤酒可以去灌,公司還有自己的啤酒桶。當時公司每個辦公室都設有秋千和吊床,條件非常好。
但以上提問讓作者不是很喜歡。偉大的工作跟福利無關,但偉大的工作一定會給你帶來福利。
奈飛說,先談我們的工作,先談我們的愿景,先談我們的行業趨勢,先談我們的公司,我們的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和未來。這才是最重要。
一定要連接廣大,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員工都應如此。
我們應該突破局部連接廣大,馬斯克、馬云等硅谷的企業家都是這么做的,他們思考的不僅是企業的未來。
馬斯克曾希望比爾蓋茨投資他的特斯拉,但比爾·蓋茨沒投。他還問比爾·蓋茨“你難道還差那幾十個億嗎”,不過他誤解了比爾·蓋茨,比爾·蓋茨的錢有其用法,他有蓋茨基金會,做的也是對人類有益的事。
特朗普他也是有社會責任的。首先,他競選時的口號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他當總統不是為了光宗耀祖,而是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他戴的帽子上印的“MAGA”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他80年代、90年代寫的書,他說:“我從來不欺騙我自己,生活是很微妙的,成功并沒有改變這一點,反而使生活變得更加微妙。任何事情都可以改變,往往沒有任何先兆。”
他不過于認真、不過于執著,說明他有玩家心態。我贏是我,輸是我,退場就退場,絕不過于認真。輸了就是輸了,贏了就是贏了,既不過分看重輸,也不過分看重贏。
“錢對于我來說從不是唯一的刺激,它只是一個記分的方法,真正令人激動的是游戲本身。我不會花很多時間去為我過去所作的事情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發愁。”
就像投籃,投出2分、4分、6分、8分、10分,分數只是為了滿足游戲需要,他并不特別在乎這些分數,真正令人激動的是游戲本身。重要的是他愛玩籃球,喜歡在籃球場上投籃,喜歡讓這個游戲持續進行下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投得中是他,投不中也是他,別人幫他投,得了10分也與他無關,因為他想自己玩游戲。
“若問我在這本書中所描繪的我做的所有生意最終會有什么結局,我很難給出準確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在為事業奮斗的過程中過得很愉快。”
特朗普不會后悔,也不會焦慮,他只是想玩個游戲而已,這是典型的玩家心態。
失敗了四年之后,特朗普又站起來,還是那個特朗普,沒變過。因為他喜歡做他自己,我就是那個特朗普。
結語
將生與死作為一種方法來看待企業經營和人生經營,我們必須要有這三個意識。
1.線段意識:我們是有限的,不要浪費生命
既然有生有死,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條線段。
在線段意識里,它啟發我們除了要保持適當的顆粒度,也要保持適當的長期主義。
雖然有終點,但終點還沒到,不要急于放棄。同時,我們要向死而生,要敢于面對死亡,就像華為在公司門口養黑天鵝。
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怎么死,才能活得更好。把我們的一些死點、敗壞點修改掉,我們就能活得更好。
2.當下意識:把握當下,不要空想未來,不要過去過不去
我們的人生是一條線段,而線段是由一個一個點構成的,我們每時每刻都活在一個點上,所以必須在乎當下。 如果在乎當下,就必須全力以赴,在每一個當下都全力以赴,要迅速迭代。
在某些行業,比如互聯網行業,重要的是極速迭代,相信演化論,通過不斷地迭代去改變。
3.超越意識:不要甘于平庸
我們每時每刻都是一個點,一個又一個的點構成了我們有限的生命。要讓有限的生命更有價值,就必須把它跟線段之外的東西關聯起來。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家是給企業做決策的,必須把自己跟企業的團隊連接在一起,這就是決策上的連接管道;必須把企業跟別的企業連接在一起,重要的是共生,跟別的企業共生,跟社會共生,而不是一家獨大,搞一個封閉的王國。
如果搞一個封閉的王國,就回到了農業社會,企業最后會失去競爭力;此外,我們還要把整個企業的價值觀跟人類美好的未來結合在一起。
蘇德超教授擅長將哲學轉化為治愈焦慮的良藥,在網絡上吸引了數百萬粉絲,單條視頻播放量破百萬。他學貫中西,從西方哲學出發,與東方哲學進行對比分析。他的西哲坊系列課程影響了諸多企業家和創業者。
蘇教授不僅是筆記俠PPE(政經哲)課程2024級和2025級的全稱授課導師,更是筆記俠PPE(政經哲)課程顧問委員會的創始顧問之一。
筆記俠為何要開創國內第一個面向企業家和創業者的PPE(政經哲)課程?
2018年之后,進入了改革開放后的第5個10年,基于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第五代企業家應運而生。今天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不僅要面對全球化和數智化的挑戰,也要面對哲學、互生和智慧的挑戰。
第五代企業家要有哲學的底蘊,從而與時代互生,與社會協同,因此,第五代企業家是哲學型、智慧型企業家,方能長期生長。
筆記俠政經哲商學院以甄別、發展、陪伴第五代企業家為使命,開創中國第一個面向企業家的PPE課程;旨在幫助想成為第五代企業家的朋友,通過學習政治、經濟、哲學、商業智慧提升認知,鍛煉企業家面對“極端復雜時代下”的決策能力。
筆記俠PPE(政經哲)課程第三模塊【道與術·歷史學】,將于8月1日在山西展開,在清華大學資深文科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張國剛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共同學習晉商經營之道和《資治通鑒》的當代解讀。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