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發布以來,小米SU7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銷量屢創新高。
原以為進入2025年,小米汽車的熱度會稍稍降溫,沒想到卻迎來了更驚人的表現。
因為就在上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5日),車fans創始人孫少軍透露:
小米SU7新增訂單突破1.2萬份,周銷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有趣的是,小米汽車當前的周產能只有6000—7000輛左右。
按照這個訂單估計,雷總“北京欠車王”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不過說來也奇怪,在進入車圈之前,大家都覺得賣車好難,特別不容易!
為什么它們家卻感覺很容易,甚至生產不過來呢?
問題出在哪?
提到這個問題,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還不是因為雷軍會營銷!”
要是換個 CEO 試試,別說訂單供不應求了,打折銷售估計都沒人買。
不否定這個因素,畢竟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曾公開說過:
“不要跟雷軍比營銷,能把小米手機賣成幾百億,絕對不是一般人?!?br/>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直言:
“小米汽車最新公布的銷量數據,關注度是我們平時的40倍。
40倍是什么概念?就是我要去講40遍,才能達到它的聲量和關注度……”
這差距讓人不得不服,畢竟聲量高、話題熱,小米汽車自然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然而,硬要把功勞全歸給營銷,我覺得未免有些片面。
因為會營銷的企業不少,有錢砸廣告的公司也很多——可真正能像小米汽車這樣迅速打開市場、讓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單的,又有幾個?
并沒有!
所以,與其說營銷是核心因素,倒不如說是“小米汽車的品質真的很過硬”。
這可不是隨口一說。比如「ABV車比得」對小米SU7進行了耐久度測試,結果令人驚嘆:
這輛車跑了4.5萬公里,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甚至被評為車比得七年來測試結果最好的車型,沒有之一。
在這之前,不少人對小米造車持懷疑態度:覺得它剛起步的品牌,經驗不足,肯定會踩坑。
畢竟造車可不是簡單的活,從研發到生產,哪一步出問題都可能引發大麻煩。
許多人甚至擔心:
“是不是安全性會存在問題,車輛的操控性行不行,質量可不可靠?”
然而,小米SU7用事實,狠狠打臉這些質疑。
它不僅展現出了優秀的耐用性,還在多項指標上,超過了擁有多年技術積累的傳統車企。
更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安全性表現也讓人刮目相看。
一位車主曾駕駛小米SU7不慎從二三十米高的山崖滾落,全車幾乎報廢,但車內一家人卻僅受輕微傷。
試想,如果車輛品質不過硬,別說輕微傷了,從這個高度摔下去,能活下來的人恐怕都寥寥無幾。
除此以外,我覺得更重要的點在于:雷總賭下了自己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說白了,他完全可以另起爐灶,換個新品牌,避開“小米”這個名字的關聯。
甚至,他還可以走更輕松的路,比如跟其他車企合作,由自己提供技術,別人負責代工。
這樣一來,就算產品出了問題,對小米品牌本身也不會有太大影響,責任還可以推給代工方。
但雷總有這么做嗎?并沒有!
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那句話:
我決定了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因為有這樣的孤注一擲,所以才有了小米 su7目前的成功,這么好的口碑和銷量。
如果做不到這個地步,小米 su7還能熱銷嗎?無疑很難!
因為你抱著很低的預期去做這件事,凡事給自己找好了退路,甚至不敢用自己的品牌。
那么結果,肯定沒想象中好。
誠然,靠著自己給力的營銷,短時間內也能拉高銷量,但可以持續嗎?
并不能!
因為產品品質不行,細節經不起考驗,聲量越大,反噬也會越快。
說到底,在全網這么大的熱度之下,一定有很多人用放大鏡去看你…
你要是沒這個實力,分分鐘敗下陣來。
這就好比《黑神話:悟空》的成功,雖然鋪天蓋地的宣傳很重要,但最終讓它脫穎而出的,還是產品本身的品質。
同樣,小米SU7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雷軍孤注一擲的背后,依靠的也是一臺過硬的好車。
總的來看就是,車這東西,最終拼的還是品質。
再熱的宣傳、再高的銷量,如果車本身不夠好,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小米SU7能火到今天,不僅僅是營銷的結果,更是它用實力贏得了人心。
這才是讓消費者買單的最大底氣,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