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便是我們熟知的“臘八節”。兒時的記憶中,這一天總伴隨著家長精心熬制的臘八粥,那是由果仁、雜糧匯聚而成的美味,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中國人似乎天生擁有將節日與美食緊密相連的魔力,無論是元旦、除夕,還是端午、中秋,都少不了美食的陪伴,臘八節自然也不例外。
節日當天,家長們忙碌于廚房,熬粥、做菜,而孩子們則無需多問,自會盛上一大碗香甜的臘八粥,再搭配上碧綠的臘八蒜和美味的肉餡包子、饅頭,這便是屬于臘八節的簡單幸福。
一、“臘八節”的由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臘八節的由來與意義。通過查閱文獻,我了解到臘八節是上古時期祭祀活動與佛教節日的結合體。
相傳在上古時期,先民們會在每年十二月某一天進行祭祀神靈的活動,稱為“蠟祭”。戰國時期,人們又增加了祭祀先祖的環節,于是有了“臘祭”。
這種祭祀活動以“臘”字命名,因為古代“臘”通“獵”,意指打獵。先民們將打獵所得的動物作為祭祀的貢品。而祭祀的時間,往往選擇每年的十二月農閑時期。
從文獻記載來看,無論是“蠟祭”還是“臘祭”,早期都是流行于統治階層的一種活動。等到它真正在民間流行開來,并將十二月初八定為“臘日”,大概是在南北朝以后了。
時間來到南北朝,佛教文化在中國興盛起來。當時的佛寺僧人們喜歡在每年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打開山門,向老百姓們“施粥”。那么,僧人們為何要在這一天向百姓們“施粥”呢?
原來,按照佛門中的說法,佛教的開山祖師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苦修,每天僅以少量的米粥裹腹,這樣堅持修煉了六年,終于在十二月八日這一天“悟道成佛”。
所以佛寺的僧人們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就在每年的這一天“施粥”,用以紀念釋迦成佛。僧人們的這個行為后來與中國傳統的“臘日祭祀”相結合,于是就有了“臘八節”。
“臘八節”也因此與“粥”這種食物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節日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那么,傳統的“臘八節”到底有哪些節俗活動呢?
二、“臘八節”的習俗
一、祭祀與喝“臘八粥”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這個節日是從上古的祭祀活動中演變而來的,所以中國人以前過這個節日時,仍然需要祭祀祖先。
每到“臘八節”來臨的日子,每家每戶都會把柜子里儲藏的紅棗、花生、桂圓、百合、蓮子和五谷雜糧混合在一起,熬成一大鍋“臘八粥”。
吃的時候需要先用“臘八粥”來祭祀祖先的牌位,然后再與家人、鄰居們分而食之。這種儀式在一些沿海地區可能保留得較好,而在我的家鄉,早已經沒有這個講究了。
二、“臘八蒜”
一些地區有吃“泡臘八蒜”的習俗,通常是從臘八當天開始,把剝好的蒜瓣泡進醋壇子里,一直泡到大年初一才取出來吃。
這個時候泡出來的蒜是碧綠色的,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種顏色還嚇了一跳,擔心吃了會中毒,后來才知道這是大蒜被醋浸泡后產生的化學反應結果,食用是安全的。
現在很多家庭不是自己泡臘八蒜,而是在外面買來吃,所以也不用等到初一,直接在“臘八”當天就吃上了。
三、求子與求豐收
過去,“臘八粥”的食材里面必有紅棗、花生、桂圓,代表“早生貴子”;百合代表“百年好合”;蓮子代表心意相連,各自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但是煮“臘八粥”的食材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講究?,F代很多地方已經不管食物的寓意了,而是就地取材,身邊有什么就煮什么,煮好“臘八粥”就當普通的“八寶粥”來吃。
除了祭祀祖先、祈求豐收、感恩祖上賜予的財產之外,古代人還會在這一天“求子”。由于做粥的食材里面有很多種糧食和果仁,所以食用“臘八粥”包含了“結果”的寓意。
古人在臘八求子的具體做法是:在臘八的第二天早上,將沒有喝完的粥涂到育齡女性的背上,借此祈求生子。也有一些地方的人會把“臘八粥”涂到家中的果樹上,祈求來年果樹多結果實。
四、臘八的社交活動
古人會借“臘八節”互相串門,進行社交活動。串門時,人們會帶著食盒,里面裝著“臘八飯”和一些干果、點心,去朋友和親戚家里問好。
有一些地區有觀賞“臘八燈”的習俗,過程和儀式都與元宵節差不多,只是規模和影響力相對較小一些,還有一些地方會在這一天“剪窗花”、貼窗花、貼年畫等等。
因為古代的“臘月”屬于農閑季節,每年的秋天是豐收季節,所以到臘月的時候,農民們已經把收割的五谷藏進了地窖。
到了農歷十二月,外界天寒地凍,人們已經不需要在地里勞作了。盡管距離春節還有一個月,但是人們已經開始提前為“過年”做準備了。
五、藏冰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日,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窯中,鑒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strong>
古代沒有現代的電冰箱,所以人們會在冬天鑿冰放入“冰鑒”中,用來給食物冷凍保鮮。原來采冰只是在十二月進行,沒有固定的時間??礃幼訌拿鞔_始,就把采冰的時間固定在了“臘八節”當天。
結語
關于臘八節的流行,還有一個與明太祖朱元璋相關的傳說,為臘八節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民間傳說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結果牛摔斷了腿,他在家休養。
寒冬臘月,家里沒有米吃,朱元璋餓得頭暈眼花。后來幸虧從老鼠洞里挖出了一點雜糧,做成粥救了他的命。
于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讓人做一碗粥,用來憶苦思甜。后來民間就紛紛效仿,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就流行開來了。
可見,“臘八節”在民間的流行,應該是先秦時期的祭祀傳統、佛教的“施粥節”和明朝開國皇帝的傳說等共同促成的。
“臘八節”的節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到了如今,“求子”的習俗大多被人遺忘了?!凹漓搿钡牧曀?,可能還在南方某些地區流行。
在更多的地區,人們到了“臘八節”這一天,除了喝“臘八粥”、吃“臘八蒜”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儀式感了。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還見過有同學的家長會剪窗花,這些年也沒見有人剪或者是貼窗花了。不知道親愛的網友們,在你們的家鄉,“臘八節”這一天還保留有哪些傳統的節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