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六月的盤中時令:一桌煙火,吉食三道圓子:閏月吃團圓醬瓜拌茄子:避暑降燥的小妙方雜糧蒸糕:步步高升好彩頭閏六月生活彩蛋:三件宜,二件忌,古人的生活經驗三件宜做二件忌做
說到閏六月,得從“閏月”說起。按照農歷,十九年里會有七年加一個閏月,好比老天爺怕我們趕路太匆忙,特地塞進一段“額外”的時光。2025年正是閏六月,今年的夏天便足足過上了兩次“六月”。很多老人會打趣:這“多出來”的六月,是老天給的福,也像是生活送來的“驚喜大禮包”。
在民間,閏月從不只是天象游戲,更是吉祥的信號。特別是“閏六月”常被稱作“寶床月”——古時流傳,有閏六月的年份夫妻和睦、家道興旺,尤其有添丁之福。老人常交代新婚夫婦這一年要多留心添置臥具,添副枕頭,寓意雙倍團圓。
可別小瞧了“三陽開泰”這句吉言。三陽,指的是陽氣極盛的時日,有《周易》云“三陽生而萬物泰”,后人逐漸引申為吉日好運。閏月的第三天,更添一層祝福:陰陽和諧、萬事順心。在老家,逢到閏月初三,各家都會做些圓團或蒸糕,圖個好彩頭。人生總難免有“閏月”時,多一份好運,也算是老天的體貼。
還有個不常提起的小趣事——酒坊、醬園這幾天都格外忙碌。老行家明白,立夏過后釀的頭道酒醬,趕上閏六月出來的味道最好,藏得久也不走味。或許也是“多出來的日子,煎熬出來的才有味道”。
詩詞里,不乏對閏六月的調侃與欣喜。明代詩人高啟就寫過:“閏月又逢六月天,桑榆晚景余暉綿。”人生不也如此?偶爾多出來的那一刻緩慢和從容,正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溫柔時光。
人間煙火味,最撫慰凡人心。閏月時節正值盛夏,餐桌上自然離不開時鮮蔬果,可老輩人更看重的是食物里的“圓滿寓意”。
老家有句老話,“閏月不圓,家中必不安”。每逢閏六月,尤其是初一、初三,家中總能見到白白胖胖的糯米圓子。這圓子不講復雜,一個糯米和成團,包點豆沙或芝麻,蒸熟后裹滿椰蓉,孩子們搶得咧嘴。它的意義不在精致,而在一口一團圓,寄托家人整團。
簡法如下:
糯米粉200克,兌適量清水,和成耳垂狀的軟團,搓小球,包入甜餡,滾圓后下鍋蒸15分鐘即可。喜歡撒點椰蓉或花生粉,都是家里的隨性作派。
盛夏的風像火爐悶著,清脆的醬瓜、滑嫩的茄子冷拌是最舒坦的做法。瓜是自家菜園現摘的嫩黃瓜,切成片略腌,紫茄子一燙即冷,拌上少許蒜泥和香油,入口一股清涼拂面。老人說,閏月吃點瓜,順氣又解乏,寓意“瓜瓞綿綿,福氣連連”。
簡明做法:
黃瓜、茄子各一根,黃瓜切片腌制片刻,茄子去蒂一分為二,水中焯至熟撈出過冷,撕成條,拌蒜泥、醬油、香醋和香油,連拌帶吃。
逢閏月,老人喜歡蒸一屜雜糧糕,用各色粗糧米面雜拌而成。蒸糕寓意“高高在上”,也盼著家里人“步步高升”。有趣的是,雜糧搭配沒講究,米面玉米青豆來者不拒,只求色澤斑斕。閏月的日子多一層,糕也多一種餡,圖的就是一個豐收和滿足。
極簡做法:
玉米面100克、糯米面100克,白砂糖適量,拌勻后加水調至黏稠,倒入抹油碗中,大火蒸25分鐘即可。趁熱吃,外軟內糯,還有一股淡淡谷香。
這些菜式,盛在老碗里,配著晚風、滿桌歡聲,才覺盛夏不再難熬。
閏月雖好,但老家人始終講究“吃有節,行有度”。和許多時令一樣,它有自己的“規矩”,本以為是迷信,細琢磨才明白那些宜忌背后的溫柔。
一、添新物——閏月買鞋添衣寓意添福添喜。尤其小孩和新娘,閏月給他們做雙新布鞋,穿上就像給生活多添一份好頭彩。
二、祭祖踏青——老人常在閏月帶小輩去敬祖掃墓。夏收剛過,趁著天地氣旺,去祖墳陪聊片刻,圖的是“一年雙孝”,家和人順。
三、進新糧做雜糧糕——閏六月天氣正燥,新糧初熟,正好嘗鮮。用雜糧蒸糕,不光養胃,更有“新谷入戶,福祿自來”的意思。
一、忌婚嫁搬家——閏月雖有好兆頭,但多出來的日子古人怕“吉里藏兇”,遇上嫁娶或置業,常會擇吉避開閏月,盼順順利利。聽老一輩講,閏月辦喜事,怕犯“二次”,圖個安穩。
二、忌剪發理發——有個鄉俗,閏月不見刀,尤其理發會“割”掉好運。所以很多人會在閏月前后理發,圖個吉利。雖說如今大伙不太講究,可每年理發店真的格外清閑。
這些講究看似繁瑣,其實轉個彎想,正是提醒人們凡事別求極端,順遂就好。比如搬家、婚娶,都是人生大事,避開閏月不過是圖個心安。真正的幸福從來不靠趕日子,而在于一家人心安理得,細水長流。
在閏六月的時光里,哪怕天再熱,心里總會多一份柔軟的光亮。生活總有“閏月”那樣意外的插曲,有的人抱怨多余,有的人卻偷偷感激這增添的一段喘息和陪伴。正如老家的巷口,總有老人坐在樹下乘涼,他們的話不只講天象,更是講怎樣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傳統中的宜忌、盤中那些吉祥的小菜,都是中國人對生活細致入微的呵護。福氣并不在于日歷里多了幾天,而在于每一日都不敷衍,認認真真為家人烹一餐好飯,誠心實意對待身邊人。
所謂“三陽開泰”,是好運的開端,更是提醒我們“無論多么燥熱的時節,總有人用一碗團圓飯為家添一份清涼和踏實”。祝愿各位讀者,哪怕身處人生的“閏月”,都能守住團圓與安穩,把日子過成心里最想的模樣。
或許你也有屬于自己的“閏月小故事”?你的家庭都有哪些傳承下來的習慣和小講究?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一起讓傳統日子活色生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