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簡為舟,墨痕作楫。
#道興讀書會 ,叩問千年智慧,共溯文明長河。
字里行間砥礪思想鋒芒,眾聲喧嘩守持澄明本心。
非為饾饤之學,志在求道興文——以書為媒,聚同道中人,激蕩思辨星火,涵養精神氣象。
一卷開,萬象生;燈火不熄,道興未央。
祭祀大地的習俗簡稱“祭地”,是中國古代最為核心的禮儀活動之一,與“祭天”并列為“國之大祀”。其起源深遠,禮儀規范嚴謹復雜,體現了古人對土地的敬畏、感恩及對政權合法性的訴求。
在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然力量充滿敬畏與好奇,認為大地孕育萬物,是生命的根本,具有神秘的力量,于是產生了對大地的崇拜,通過祭祀來表達對大地的感恩和祈求豐收、風調雨順等美好愿望。
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更加依賴土地的肥沃和穩定來獲取糧食和生活資源。為了確保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祭祀大地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農業儀式,人們希望通過祭祀來祈求土地的滋養和庇佑。
祖先們通過祭祀大地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期望,這種傳統被后人繼承和延續,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寄托。因此,祭祀大地的習俗就在古代先民的代代相傳中逐漸形成為一種文化傳統。
一、 起源:從自然崇拜到國家禮制
1、原始的自然崇拜與土地神觀念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提供食物、住所和一切資源。早期先民直觀感受到土地的滋養與威力(如地震、洪水),由此產生敬畏與依賴。原始社會的樸素思維模式下,土地被賦予神性,認為有一位主宰土地的神靈在管理人類基本的生層資源。這一神靈后來主要被稱為“社神”,還有“后土”或“地祇”。祭祀是為了祈求豐收、避免災害。
由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可能與祭祀土地相關的祭壇、玉器(如象征土地的玉琮)來看,可以證明古代中國先民的土地崇拜及祭祀禮俗起源極早。
2、“社”的形成與國家化
進入階級社會(夏商周)后,土地祭祀被納入國家禮制體系。天子、諸侯、大夫、庶民各有其“社”,祭祀規格、權限嚴格區分。
例如《禮記·祭法》中就有記載說“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這體現了中央權威和地方治理共同管理國家的思想理念。
“社”最初指土地神,后引申為供奉土地神的社壇、社廟等專門場所,以及以社神為中心的祭祀組織和地域單位,如“里社”和“鄉社”等。
“稷”是谷神(常指周人始祖后稷)。農業社會中,土地與谷物密不可分,“社稷”合稱,象征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本(土地與糧食),進而成為“江山社稷”這個國家的專用代名詞。
3、“地”與“方丘”
在更宏大的宇宙觀中,與“天”(昊天上帝)相對應的是“地”(后土)。祭祀大地是“祭天”的配套禮儀,體現“天覆地載”、“陰陽和合”的思想。
中國古代專門用于祭祀大地之神的最高級別祭壇稱為“方丘”(或方澤、方壇),取“天圓地方”之意,明清兩代的方丘位于都城北郊(與南郊圜丘祭天相對),也就是現在的地壇公園內。
二、祭祀大地的禮儀規范
祭祀大地的時間通常在特定的節氣或節日進行,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這些節氣代表著大地的陰陽變化和季節更替,是祭祀大地的重要時間節點。此外,一些地方還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進行祭祀大地的活動。
祭祀地點一般選擇在土地廟、社稷壇、山川河流等與大地相關的場所。土地廟是專門祭祀土地神的廟宇,社稷壇則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象征著國家的領土和農業生產的繁榮。
古代祭祀大地的儀式通常由帝王、諸侯、大夫等貴族階層主持,他們代表著國家和人民向大地神靈祈求福祉。在民間,祭祀大地的活動則由家族的長輩或村里的德高望重者主持,帶領村民進行祭祀。
祭祀物品包括牲畜、糧食、水果、酒水等。牲畜一般選擇牛、羊、豬等,象征著對大地的敬重和感恩;糧食和水果則是大地的產物,用來供奉大地神靈,感謝大地的饋贈;酒水則用于祭祀儀式中的灑酒祭地環節,以表達對大地的敬意。
祭祀儀式通常包括迎神、奠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飲福、送神等環節。在迎神環節,人們會奏樂、焚香,以迎接大地神靈的到來;奠帛則是將玉帛等祭品放置在神位前,表示對神靈的敬意;進俎是將盛有祭品的俎器放置在神位前;初獻、亞獻、終獻則是主祭人和陪祭人依次向神靈獻上祭品,表達對大地的祈求和感恩;飲福則是主祭人和陪祭人品嘗祭品,象征著接受大地神靈的賜福;送神則是祭祀儀式的最后環節,人們會奏樂、焚香,送神靈返回天界。
三、 國家級的大地祭祀禮儀規范——以方丘祭后土為例
國家級別祭祀大地的禮儀極其莊重繁復,歷代雖有一定差別,但核心框架源自周禮,并在后世(尤其明清兩朝)形成定制。主要環節和規范如下:
1、祭祀對象
主神:后土皇地祇。被視為大地之母,總司土地山川。
配享:常以王朝的開國皇后(如明代配太祖馬皇后)或先妣配享,體現陰陽相配。
從祀:神州地祇(代表國家疆域)、五岳、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及天下山川等次級地祇。
2、祭祀時間
常規祭祀主要在夏至日于北郊方丘舉行。取夏至“一陰生”,陰氣始盛,象征大地之德。與冬至南郊祭天相對應。非常規祭祀,如皇帝登基、出征、凱旋、祈雨禳災等重大事件時,也可能舉行祭地大典。
3、祭祀地點
方丘:核心祭壇都城的北郊方丘。通常為兩層或三層方形壇臺(象征地方)。明清北京地壇(方澤壇)是其典型代表。
選址:位于都城北郊,符合“天南地北”、“乾南坤北”的方位觀。
4、象征物
五色土:壇面或壇中央鋪設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的五色土(明代置于社稷壇),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五行方位。
瘞坎:壇上有埋祭品的坑穴(瘞坎),祭品中的玉帛、犧牲的一部分在儀式后埋入地下,象征直接獻給大地。
5、祭品
犧牲:最高規格用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全)。犧牲毛色、體態有嚴格要求(如“黝牲”。黑色犧牲,象征北方)。
玉帛:最重要的玉器是黃琮(黃色方柱形玉器,象征地方)。另有玉帛(絲織品)。
粢盛:黍、稷等谷物。
酒醴:各種酒類。
籩豆之實:盛放在籩(竹編容器)、豆(木制或陶制容器)中的各種干鮮果品、脯醢(肉醬)等。
6、儀程(核心環節)
齋戒:皇帝及參與人員提前數日進行齋戒沐浴,清心寡欲,以示虔誠。
陳設:在方丘上按嚴格方位擺設神位(神主牌)、祭品、禮器(鼎、簋、籩、豆等)。
迎神:皇帝著特定祭服(如袞冕),在莊重樂舞(祭地樂舞通常更舒緩厚重)中登上祭壇,焚香禱告,恭迎后土神降臨。
奠玉帛:皇帝向神位敬獻玉帛(主要是黃琮)。
進俎:敬獻犧牲。
初獻、亞獻、終獻:皇帝(或由皇帝初獻,親王亞獻、終獻)三次向神位敬酒(稱為“三獻禮”)。每次獻酒都伴隨特定的樂舞(如明代用《中和之曲》、《肅和之曲》等)。
飲福受胙:皇帝接受神的賜福(飲下祭酒)和胙肉(祭肉),象征獲得神佑。
撤饌:撤下祭品。
送神:恭送神靈。
望瘞:皇帝及百官注視埋玉帛、牲體于瘞坎的過程,完成“地示之祭,瘞埋為主”的核心儀式。
禮成:整套儀式結束。
7、音樂與舞蹈
有專門用于祭地的樂章(歌詞頌揚大地之德)和樂舞。樂舞規模也體現等級,諸侯祭地用六佾(36人),天子祭地用八佾(64人)。文佾生執羽旄(雉尾裝飾的儀仗),負責禮儀性舞蹈;武佾生執十戚(斧形兵器),演示武舞動作。
8、祭祀的等級與禁忌
只有天子有權祭祀代表整個大地的“后土”于方丘。諸侯、大夫、士、庶民只能祭祀其所轄或所屬區域的“社”(土地神),規格逐級降低。有嚴格的禁忌,如女性通常不得參與核心儀式,喪期、災異期間可能暫停祭祀等。
共同的土地信仰和祭祀活動,尤其是不同層級的“社祭”,是中國古代凝聚地方社區乃至國家認同的重要紐帶。
古代帝王通過天子祭祀“后土”的方式,達到感謝大地滋養萬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祈愿。皇帝作為“天子”,通過祭祀天地,溝通天人,宣示統治受命于天、得地之佑。以此體現“君權神授”思想,強化統治合法性。
祭地與祭天共同構成了古人宇宙觀的核心儀式,體現了“天——地——人”和諧一體構建宇宙秩序與社會秩序,嚴格的等級規范也映射并強化了現實社會的等級。
祭地的禮俗起源于遠古先民對土地的依賴與崇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從樸素的自然信仰逐漸演變為高度制度化、等級化、象征化的國家最高禮儀。核心在于通過一系列嚴謹繁復的儀式(如方丘瘞埋),表達對大地母親(后土)的敬畏、感恩與祈求,并借此宣示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構建和維護以“社稷”為核心象征的社會秩序與宇宙觀。這一禮制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相關遺跡(如社稷壇、地壇)和精神內涵至今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李海湖。字譜文,自號白鶴羽人,湖南長沙人。早年從事投資策劃工作,現為獨立藝術家、道家文化多樣性的研究者,道興讀書會、天師弘道會主持人,正一派火居道士。第二屆全國藏漢雙語詩歌大賽十大漢語詩人。著有《創道記——中國道教正一天師道創業史》《聽對音樂更健康——五音養生科學指南》《天圓地方——九宮八卦的傳統建筑哲學和人居智慧》《天書回篆——道家能量藝術字典》及系列書法、繪畫、篆刻、版畫藝術等。
#道興讀書會
——小開隱世之門,與“道”親近的一種方式
以道解道,以道解諸子百家……
誠邀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迎接學術和精神的解放,抒發無為和有為的主張!
同興大道、興旺神州
以上原創首發李海湖之聲公眾號,華聞之聲獲授權轉發!
同步分發華聞之聲新媒體聯播網聚合媒體
責任編輯:胡宇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