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width interset
“依托于市場對AI賽道的熱情,寒武紀的股價一路上破2500億大關,公司實控人陳天石的身價也一路水漲船高。二級市場上風光無限的寒武紀,卻也有著隱憂,深陷虧損泥潭以及AI業務潛力如何仍讓公司未來發展平添幾分不確定性。”
2016年3月15日,谷歌研發的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以4:1的碾壓姿態擊敗了當時世界大師級冠軍選手李世石,甚至二度登上《Nature》雜志封面,一場AI熱潮開始席卷全球。
彼時,不少人將AlphaGo的這場勝利稱之為人工智能歷史的轉折點。鮮有人知的是,就在同一天,一家名為寒武紀的智能芯片公司在大洋彼岸成立。此后,AI賽道快速發展,OpenAI開發的ChatGPT更是將人工智能概念熱推向高潮,資本市場也隨之起伏。
近來,二級市場積極擁抱AI賽道,寒武紀也充分享受到了這波行情。2024年12月23日,寒武紀股價盤中一度站上700元/股的高位,公司市值也在2500億上方站穩。伴隨公司股價的一路上行,寒武紀實控人陳天石的身價也隨之“狂飆”。
寒武紀在二級市場上“大殺四方”之際,其基本面卻暗流涌動。寒武紀財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公開財務數據至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公司的歸母凈利潤持續為負,累計虧損金額不斷擴大,加之公司AI業務潛力的不確定性,令這位頭頂“中國英偉達”頭銜的AI芯片巨頭多了些許憂慮。
01
股價業績倒掛
AI江湖再添一段新的“神話”。
短短一年時間,寒武紀一躍成為A股市場上僅次于貴州茅臺的高價股。同花順數據顯示,2024年,寒武紀以387.55%的漲幅,高居A股公司首位,2024年12月31日,公司股價收報658元股/股,公司總市值為2747億元,在科創板的一眾公司中,僅次于中芯國際和海光信息。尤其是2024年9月27日之后,寒武紀股價抬頭趨勢愈發明顯。
暴漲的股價也令寒武紀成為上證50指數的“新貴”。2024年11月29日,上交所發布公告稱,決定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調整上證50、上證180、上證380、科創50等指數樣本,并于于12月13日收市后生效。其中,寒武紀成功入選上證50指數。
那么,是誰將寒武紀“抬進”上證50的。指數基金的擴容,無疑是寒武紀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據悉,早在成為上證50成份股之前,寒武紀就已經是科創50、國證芯片指數和滬深300的成份股之一。受益于此,一眾與這些指數掛鉤的ETF也將寒武紀列為“座上賓”。
根據同花順數據,截至三季度末,寒武紀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各大ETF占據四個席位。其中,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分列第四、六、八、十大股東,且均和科創50、國證芯片指數、滬深300掛鉤。
股價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后,卻是寒武紀疲軟的業績表現。據悉,寒武紀公布的自2017年開始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到2023年,寒武紀的凈利潤分別為-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12.56億元、-8.48億,2024年前三季度虧損7.24億元,合計虧損約56.89億。
持續虧損的同時,寒武紀的營收也起伏不定。從2017年至2023年,寒武紀分別實現營收784.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和7.09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85億。不難發現,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時間里,寒武紀的營收反而呈現先升后降趨勢。
連年的虧損疊加營收增長乏力,無疑讓寒武紀承受了一定的經營性現金流壓力。財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3年間,寒武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24億元、-0.55億元、-2.02億元、-1.32億元、-8.73億元、-13.30億元和-5.9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則為-18.10億元。
除此之外,截至三季度末,寒武紀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余額降至9.58億元,相較于2024年一季度末43.48億元的余額,減少近34億。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寒武紀依舊擁有著不俗的償債能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寒武紀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為13.53、8.44,資產負債率也僅有15.56%。
02
AI業務潛力幾何?
寒武紀此輪暴漲行情,離不開市場對AI賽道的“追捧”。
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是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的企業,目前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公司業務范圍包括提供云邊端一體、軟硬件協同、訓練推理融合、具備統一生態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產品和平臺化基礎系統軟件。
根據寒武紀財報內容,目前,公司的主要產品線包括云端產品線、邊緣產品線、IP授權及軟件。
具體來看,官網信息顯示,在云端產品線,思元370是寒武紀旗艦產品,采用7nm工藝,集成了390億個晶體管,最大算力高達256TOPS(INT8),并支持LPDDR5內存,內存帶寬是上一代產品的3倍,這也是國內第一款公開發布支持LPDDR5內存的云端AI芯片。
邊緣產品線則包括思元220芯片及加速卡,是一款專門用于邊緣計算應用場景的AI加速產品(邊緣人工智能加速卡)。產品集成4核ARM CORTEX A55,LPDDR4x內存及豐富的外圍接口。用戶既可以使用MLU220作為AI加速協處理器,也可以使用其實現SOC方案。
終端智能處理器IP有寒武紀1A、1H和1M,分別適用于不同層次的智能手機和智能設備;此外,還有玄思1000智能加速器作為智能計算集群系統,以及針對智能駕駛的SD5223和SD5226系列芯片。
但從結果上來看,目前這些產品并未對寒武紀的業績形成有效支撐,而這一問題很早便困擾著寒武紀。
2017年到2018年,寒武紀一度依托華為海思,通過IP授權業務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具體來說,寒武紀在2017年發布了三款智能處理器IP產品,其中寒武紀1A處理器被華為海思授權使用,搭載于麒麟970芯片和Mate 10系列手機中。
借此,2017年到2018年,寒武紀實現銷售金額為771.27萬元、1.1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8.95%、99.69%。
然而,2018年末華為發布了自研的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AI芯片,2019年,寒武紀對華為海思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銷售金額下降至6365.8萬元,此后華為和寒武紀正式終止了IP授權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自研AI芯片不僅使寒武紀失去了一條“大腿”,還讓公司的產品多了一位強勁的對手。此后的寒武紀開始轉投政府部門的“懷抱”,并希望借此覓得一條出路,但目前來看似乎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頻頻對我國芯片制裁,市場上自主可控的聲音愈發強大,加之對標英偉達H100的思元590芯片或于近年推出,會讓寒武紀的商業化之路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產品線豐富的背后,是寒武紀極高的研發投入,甚至遠超其營收。同花順數據顯示,2017至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高達0.30億元、2.40億元、5.43億元、7.68億元、11.36億元、15.23億元、11.18億元;202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研發費用仍高達6.59億元。
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寒武紀研發費用有了明顯下滑,這是由于寒武紀在2022年底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后,供應鏈受阻,研發支出開始銳減,旗下行歌科技甚至傳出裁員的消息;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研發費用同比繼續下滑8%。
而研發費用的縮減,雖然一定程度上為寒武紀減負,但也可能讓公司缺乏競爭力,甚至對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具體來看巨額研發費用的去向,根據公司2024年半年報數據,報告期內,寒武紀在研項目中,高檔云端智能芯片的研發占大頭,約為2.5億元;而累計投入金額中,高檔云端智能芯片、邊緣及車載智能芯片、基礎系統軟件(推理)的研發投入均超過10億,分別約為13.5億、12.9億、12.8億。
此外,研發人員的薪酬占具一定分量的比重,以寒武紀2024年年報數據為例,研發人員薪資合計2.27億,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為4.47億,占比超過50%。
目前來看,著力研發的寒武紀能夠支撐起怎樣的業績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從估值角度來看,寒武紀的股價無疑處在高位。
具體來看,和上證50其它成份股相比,截止目前,寒武紀的滾動市銷率高達362.05倍,而上證50成份股市銷率的中位數為1.93倍,均值為3.16倍,無疑和寒武紀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市凈率角度,上證50成份股的中位數為2.44倍,均值為1.96倍,同樣遠低于寒武紀52.77的市凈率。
即便相較于同行,寒武紀的市銷率和市凈率也都處在相當高的位置。根據同花順數據,海光信息滾動市銷率為38.12倍,市凈率為15.78倍;瑞芯微滾動市銷率為14.47倍,市凈率為12.17倍;景嘉微滾動市銷率為65.35倍,市凈率為6.17倍。
這意味著,對陳天石來說,如何將二級市場上的超神表現延續到公司未來的業績上,無疑是一個重難點。
本文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如對稿件存在疑問或需要溝通,請聯系 微信:jzjh2025
文章不錯,點個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