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羅羅商量很久的《媽媽專欄》上周亮相了,我分享了Alan的故事《》。
之前在群里跟大家分享Alan的成長故事時,就有人讓我給羅羅投稿。
羅羅也覺得可以,而我當時直接否了,因為自知能力有限,而羅漢果們又是公認的優秀,我有想法群里分享,有興趣的看看,沒興趣的忽略,也不算打擾,但發到公號上,有沒有需要都能收到推送,這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羅羅一直覺得《媽媽專欄》是有意義的,再三鼓勵我。小周老師回歸后提到的“刀子嘴”(),其中語言暴力一下子戳中了我,再三修改后鼓足勇氣上公號分享了《》,大家的評論我都看到了,很多共鳴,思考,討論,都讓我很感動,謝謝大家對我的包容和支持。
而更開心的是大家關于“夸夸大法”的反饋,這個知道前因后果的果果們可能都會“會心一笑”。
“夸夸大法”其實來源于我對育兒的一些思考。Alan當初的情況是多重復雜原因造成的,而我們生活中更多的是一時沖動的口不擇言,也許沒有那么大的傷害,但是卻也不是值得提倡的。我會更在意跟孩子的溝通。所以,很早之前我們在群里溝通的時候,大家伙兒就分享且踐行了很久的“夸夸大法”,今天就仔細講講這個吧。
最開始是我在群里分享過一篇小文章《夸獎的魔力》引發了大家的討論。然后發現還是有挺多羅漢果對孩子批評多過夸獎,甚至沒有夸過孩子,不知道怎么夸,總覺得孩子那么調皮搗蛋,咋夸呢?
我說,要發揮“雞蛋里挑骨頭”的精神,分享了一些技巧。過了兩個周,有個羅漢果就群里反饋效果并分享了她自創的每日一夸計劃。
羅羅覺得每日一夸很棒,接著就開始實踐,帶動了更多人嘗試,然后過來分享,多數都發現效果非常好。于是,我們就在討論,怎么讓這個變成更正向的循環。
我思考總結了一下。我會挺認可夸獎的力量,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因為大七從小內向的性格,對他肯定認可比較多,孩子慢慢變得更自信更落落大方。一個是,十年的教學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批評跟表揚,孩子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接下來,我就從這兩個方面分享我經歷的小故事,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先來說說大七吧,他從小性格內向,特別內向,電梯遇到陌生人都能哭的那種,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兒,不敢嘗試,還不會表達,不如意就哭。深知自己就這樣的內向性格,所以孩子啥樣都能接受,出門躲在我身后,就屬于正常表現,我很能接納大七的各種表現,但七七奶奶不行,總想交代孩子,“你去跟他們玩兒啊”,在家總想說一說他不跟人家玩兒的表現。
我一般都是聽著,雖然接收到了奶奶跟我反饋的信息,但是不會接著“批評”“教育”大七。奶奶的反饋讓我看到了大七真實的樣子,看見了并接納就好了。在我看來,孩子并不能因為我們的“交代”就去做到什么,只能被孩子認為是“嘮叨”,嘮叨多了會有逆反情緒,甚至是叛逆,但我又認可“引導”,不是有句話說,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做對的事情時。
我個人的感受,內向性格的孩子還是需要多一些肯定認可讓他相信自己可以,才敢去嘗試突破挑戰,于是,我就開啟了“睡前夸一夸”模式。
每天睡前,我都會跟他講一講我看到的他一天中做得很棒的事情,然后夸,比如,“今天積極主動地跟小朋友玩兒了,又勇敢了呀”,“今天看書時,觀察到了什么細節,你真是厲害,媽媽都沒有看到呢,原來你的觀察能力這么強啊”,“今天主動找媽媽算數學啊,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小孩兒”,“今天你拼積木拼的可用心了,媽媽陪在旁邊,都沒舍得打擾你”等等,每次聽到這些夸獎,大七都可開心了,以至于,每天睡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讓我跟他聊天,其實,就是讓我趕緊夸一夸他,聽著我的夸獎,心滿意足地入睡。
我會覺得,直接告訴孩子哪里做的不好,而不引導他怎么改正,怎么去做得更好,并不能達到我們想讓他變好的初心。跟批評相比,孩子可能更好接受夸獎,每天夸一夸孩子做的好的事情,他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他就愿意做得更好,潛移默化中,孩子就做得越來越好了。
所以,我會特別注重給予孩子正反饋,睡前聊天算是一種(后來演變成,我會隨時開啟“夸一夸”模式),還有一種方式,我會在朋友圈經常分享大七的動態,朋友們就能看到,看到大家可能就點贊,或者夸一夸,這種,我都會跟七七講,告訴他,這個阿姨夸他了,那個阿姨夸他了。孩子聽到之后,也會特別開心,特別有成就感,他就會愿意做得更好。
像這一年,一直在跟著羅羅啟蒙,我會跟他說,羅羅阿姨特別優秀,羅羅阿姨都夸獎你了呢,他每次有什么進步,都會讓我跟羅羅阿姨說。今年暑假被羅羅邀請去她家,我也會跟大七說,一定是羅羅阿姨看你愛學習,英語學得這么好,數學也學的這么好,想讓你跟小七做個榜樣,他就會特別開心。學習勁兒頭就更足一些。
我個人覺得,孩子小時候對自我的評價可能主要依賴外在的評價,在孩子看來,形象那么高大上且權威的父母總是夸獎他,讓他覺得自己可以,連父母身邊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也夸獎他,他就更覺得自己可以了,好像突然間獲得一種“魔力”,讓他更愿意嘗試,更愿意挑戰,真去做了,孩子的結果一般都不會太差,再夸一夸,孩子就更愿意嘗試跟挑戰,那么孩子的行動力就會變強,也會更自信,行為上也更落落大方。這次去羅羅家,羅羅已經用落落大方來形容大七了。
羅羅亂入:
大七的改變,的確是特別明顯的。當時大七媽媽給我講這個過程的時候,我就說,這不就是完美踐行了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嘛。通過對孩子樹立和維持正面的期望,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大七媽媽,就是每天這樣夸夸,從而給大七營造了一個信任和支持的環境,激發了他內在的動力,敢于嘗試和挑戰自己。
上邊說到我能接納大七所有的行為,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很包容,好厲害啊,其實,以大七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做太出格的事情,包容一個孩子還好,真正有挑戰的是,接納學校一個班的孩子的行為。
坦白說,以前一些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也會讓我分分鐘冒火,課堂紀律差、書寫差、態度不認真等,也會讓我忍不住批評他們。但也發現,批評完管一陣,過后,又恢復原樣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且,通過長期觀察,我發現,當批評孩子時,整個班的氛圍很壓抑,總是被批評,學生的敏感度好像也降低了,思維被禁錮了,被壓制了,就是我們經常說得“懵”,完全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后邊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徹底扭轉了想要批評學生的沖動以及行為。
一件事是我被領導批評。從小我就沒有挨過批評,沒有“被批評”對應的體驗,后邊經歷過一次領導的批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批評”的殺傷力太強大了,不僅讓我覺得我不行,還會激起我的情緒,甚至是置氣,對抗,我滿腦子里想得不是我哪里錯了,而是好像不是這樣啊?不對吧,我這個做得還可以啊,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有話咱就不能好好說嗎?!在那一刻,我終于理解為什么孩子會跟父母對抗了,被批評后的應激情緒跟反應太強烈了。
因為我挨了批評,切實感受到負面語言的殺傷力,因而決定,無論如何,只說正向的語言。我想,對我的學生們更應該如此,所以,我會不斷告誡自己,跟孩子也應該有話好好說,而不是發泄情緒式的批評,只會起反效果。
另一件事,有段時間忙教學視導活動,又忙又累,上課時,學生們的吵鬧很容易引發我的情緒。學生們問得問題更是讓我很無語,比如,孩子們每次寫作業,都是固定的遍數,固定的格式,有一個學習還不錯的學生,不停地問我,老師寫幾遍。我真是不想回答,哪怕你問我,老師,還是寫4遍嗎?我覺得也還可以接受,類似的只要動動腦筋就能得到的答案的問題,他們會理直氣壯地反反復復地問。真是很無語。
如果是以往,一定引發我的情緒,并回一句,這個問題還用問嗎?!但那天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孩子經常問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這樣問不合適,但是我并沒有告訴他為什么不合適,應該怎樣問?這個班還有個非常大的問題,比較散,不會聽課。有一次,也是看見那部分學生不聽課,第一反應就是想批評,可是轉念一想,吼一嗓子,可以立即見效果,但是并不持久,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突然意識到,當認為孩子的行為不合適時,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批評,而是告訴孩子怎樣做是合適的,然后再花時間,慢慢地引導,不斷地給予正反饋,養成好的行為與習慣。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這才是育人。
從此,我基本上就不會批評孩子了,上課多是夸。當然,剛開始接手一個班級,各種行為習慣如果還不符合我的要求時,也會以“批評”的方式指出問題,然后再通過夸獎引導孩子們逐步做到,然后,我就經常能看到夸獎的神奇力量,比如,已經打了上課鈴了,孩子們還沒有靜下來,我先觀察,看見誰坐得端正,我就夸,緊接著一定會有幾個同學坐得更端正,我再夸,一個接一個,孩子們迅速坐好并靜下來,有的孩子為了得到表揚,那胸脯挺得高高的,頭抬得高高的,小手放得板板正正,看著就讓人高興。
緊接著,我再觀察哪個同學,已經按照老師要求只留課本,一支筆在課桌上,其他書練習冊文具盒等都收起來,桌面上干凈利索,再夸,同學們立刻想起來老師的要求,迅速地按要求去做。
上課過程中,我隨時會夸獎孩子做得好的各種小細節,比如,“哇,你今天上課回答問題真積極”,“你的聲音真洪亮”,“你的發音真好聽,我看你最近聽英語打卡很認真,效果果然不錯”,“大家快看,這會兒xxx坐得多板正聽課多認真呀,給他鼓個掌”,“你今天沒有做小動作,聽課很認真,給你點贊!”,越夸孩子們越積極,通過臉上洋溢著開心激動的小表情就能看得出來,他們還想得到表揚,就繼續做的更好。一節課,就在他們開心我也開心,學習效率又高的狀態中度過。
每節課都會表揚孩子當下做得好的事情,也會總結這幾節課以來做得好的事情,還會總結這一個月,兩個月,半個學期,一個學期以來,孩子們的做得好的事情,再之后,就是一年,一年半,兩年,甚至是三年,孩子們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能逐漸感受到習慣以及持續努力帶來的改變與成就感。
一旦孩子們看到自己的變化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再疊加進步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就能激發內在的變得更好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可以讓他們心甘情愿付出。
因為見識過這種內驅力的威力,我就不愿意批評孩子,更愿意雞蛋里挑骨頭似的夸獎孩子,激發出哪怕一丁點兒的想要做得更好的念頭,只要長期堅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愿意做得更好的念頭就會越來越強烈,行動力也隨之變強,自然做得也會越來越好。
因為經歷過孩子們這種一點一滴地改變,我對孩子也會更有耐心,孩子只是暫時做得不好,時間積累得足夠,一定是一個又一個的質變。
當我夸獎孩子時,整個班洋溢著一種激動興奮之情,孩子們一個個小臉是舒展的,眼睛是亮亮的,你怎么說,他們就會怎么做,連老師都會被帶動地跟他們一起享受在上課的過程中。
簡單總結一下:
1
多用肯定句少用疑問句
比如學生問我非常簡單的問題,我不再情緒化的“這個問題還用問嗎?!”,而是先肯定他問得細,然后仔細溝通要完成的作業。
2
多些引導鼓勵少些否定批評
以前在群里分享了《夸娃萬能模板輕松培養內驅力》,比如你犯錯了但是主動跟老師承認,這個“知錯能改”特別好,老師跟我表揚你了。老師還說你最近遇到不會的問題都會主動問老師,特別好學,在班上表揚了你好幾次。
3
夸在細節,而不是彩虹屁
這是很多人可能會犯的錯,沒夸在實處,只是簡單的“你好棒”,“你真不錯”。而是著眼于孩子的進步,在點滴細節上給予真心實意的夸獎。
羅羅亂入:
大七媽媽是老師,面對的是整個班的學生,所以在實行“夸夸大法”的時候,班上同學會因為這種正向的氛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我們家長,在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時,也一定要切記“因材施教”。不要只是沒有針對性的亂夸一氣,不走心的夸獎,孩子一眼就能看得出來,所以 夸夸大法的精髓,其實不僅僅是讓我們改變說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 只有當我們真誠的給予孩子反饋,才會讓“夸夸大法”真的對孩子起到暗示效果,讓他們打心眼里覺得自己很棒,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 咱們在用“夸夸大法”的時候,也注意適度。別為了“夸”而“夸”,弄得孩子在面對自己問題的時候失去規則,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又或者陷入另一個極端,只聽得進去“吹捧”,對自己過高期待。
也正是因為見識過孩子們因為被夸獎被認可獲得自信進而有了更多令人驚喜激動的變化,我會特別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的孩子,所以,這段時間,看到群里有羅漢果出來分享,因為實踐“每日一夸”之后,孩子以及家庭氛圍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我就特別感動,也特別激動,我就特別愿意分享,希望有更多羅漢果看到,希望有更多羅漢果嘗試“每日一夸”,多夸一夸,多給孩子一些因為事情做得好而產生的“我能行”的體驗。
最近,還有一個家有初二娃的羅漢果反饋,孩子初一下成績開始下滑,進入所謂的青春期,媽媽也因為孩子成績的下滑對孩子失去耐心,甚至說要放棄孩子,當她開始關注群里每日分享之后,學習了最容易實踐的每日一夸,雖然孩子表現出不屑,但實際很受用,這次期中考試也看到了孩子的變化,孩子在自我調整,也在向上向好,跟媽媽的關系也在緩和。看到這個真是特別感動,我記得一個心理學家說過,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兩樣東西,一個是價值感,來自于被認可,一個是安全感,來自于被愛。在學習上,我們不知道怎么更好地幫助孩子時,至少可以少批評,多鼓勵,多認可,既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價值,可以把事情做好。
坦白說,作為一個平凡的個體,我的分享并沒有太多專業的理念,更沒有太多閃耀煽情的表達。有的只是和大家當成朋友一樣的閑聊家常,于日常點滴中看到孩子的成長進步。“夸夸大法”未必對每一個孩子都有用,也未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如果能于我們的家庭生活有一點點改變,那就還是很值得的。
關于怎么夸獎孩子,大七媽媽從自己當媽媽和當老師的角度講了“夸夸大法”,這個也是在社群里熱度很高的話題。分享出來給大家,咱們可以根據自家情況做出一些調整。
小七小的時候,在我還愿意分享各種育兒思想的時候,其實也寫過類似的文章,大家可以點進去看看《》。六六是一路被夸著長大的,但是其實她明顯呈現出了固定型思維的一些表現,所以到了七七,即便是夸,我也會讓“夸”變得有“門”檻一些。果果們可以結合大七媽媽和我的這兩篇文章一起看,對于夸夸大法的運用,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