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出軌與肉體出軌哪個更嚴重#
隨著互聯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我們想要和其他人取得聯系,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想要結交一位異性,只需要動動手指,多得是各種社交、配對軟件,神不知鬼不覺就能讓兩個互不相識的異性搭上話、互訴衷腸,科技的進步讓出軌變得更加容易。
這樣的環境讓許多人變得草木皆兵。網上曾經流行一句話“沒有人能活著走出男人的手機”,便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狀態:許多人認為,男人很容易通過手機跟其他異性搞曖昧、聊曖昧,哪怕一個男人表面上再怎么正經深情,在看不見的地方,無人約束的隱秘的角落,都有可能做出見不得人的舉動。
那么,在網上,一旦開始跟人聊曖昧,是不是就等于出軌了呢?
異性間的性吸引,論跡不論心。
你會問出這個問題,我猜測可能你就是此人的伴侶,你有意或者無意中發現了伴侶的小秘密,發現對方已經在網上與人聊曖昧,二人的聊天內容讓你百爪撓心,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但是,要想弄明白這個疑問的答案,首先需要分清,在你心中什么才是聊曖昧。
聊騷,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流行詞匯,不同的人會對這個詞有不同的解讀,你認為的聊騷,也許在別人眼里就只是平平無常的交流,那么別人自然無法給你滿意的答案。
在百度百科里這樣解釋:聊騷,網絡流行詞,源于英語Sexting,指利用社交軟件,進行超越普通對話的曖昧交流,常帶有騷擾性質。
但即便是有百科,這種解答依然是晦暗不明的。超出普通對話是什么對話?曖昧交流又是什么交流?騷擾性質又怎么界定呢?
在有的人心中,問一下異性:吃飯了沒,最近怎么樣?就已經算聊騷了;
在有的人看來,只要超過晚上九點鐘的異性之間的對話,不管什么內容都算聊騷,而還有的人心中,一定要互相大大咧咧喊著“老公”、“老婆”、“我想你”、“我愛你”才能叫聊騷。
所以第一個問題就來了,除開那些明目張膽的,直接叫上“老婆”“老公”的“實錘聊騷男女”們,其他那些異性之間的聊天,到底是普通交流還是聊騷,只有當事人自己才心知肚明。你連他到底是不是真聊騷都不知道,又怎知他是不是真出軌?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真想出軌,一定會經過聊騷這樣的階段。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當一個人存了出軌的心思,他需要通過聊騷去接觸另一個異性,釋放出信號,同時也要根據對方的反饋篩選合適的出軌對象。
可以說,聊騷是出軌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有聊騷未必就一定是出軌,但出軌一般都要經過聊騷。
那么,只是常規與異性聊天,就一定沒有出軌的可能嗎?
答案或許也沒有那么絕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人的各種行為里,一個基本源動力就是性。性就像一種生命能量,沒有性,就沒有生命。
異性之間(假定不是同性戀)天然會有荷爾蒙的吸引力,你對于一個同性的感覺和態度,必然與面對一個異性的感覺不同。
夜深人靜,兩個寂寞的異性在網上相遇,很容易吐露心里話,抒發平日壓抑的情緒,展現出“風騷”的一面。
若你說這叫精神出軌,也許算是吧,可是誰能保證自己一生都不會有這樣的時刻,在與伴侶爭吵之后,有想要與伴侶之外的人傾訴的欲望,在對伴侶失望的時候,有想要換個人共同生活的想法?誰能從來都不會心猿意馬,永遠忠誠專一?
也就是說,只要與異性聊天接觸,就存在出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這個人一定會做出出軌的行為。
是否一定出軌,其實是多重因素在共同作用。首先,當事人有著較低的道德底線和自制力,面對誘惑意志不堅定,其次他需要正好遇到有合適、安全的出軌對象,并有方便的出軌時機。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則是他在婚姻關系里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需求,他和伴侶有太多齟齬、矛盾未能解決,尤其是溝通渠道未能打通,他與伴侶難以通暢地溝通。
完完全全的忠誠,只存在于各類小說、影視劇里,那些癡情人設,是我們的超我給人類幻想出來的理想狀態,而真實的人性,往往要復雜得多。
古人的做人準則在現代親密關系里也同樣適用: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追求絕對純潔的關系,就好像追求一個不存在的鏡中花,水中月,只會讓人求而不得,痛苦內耗。
從聊騷聯想到出軌,可能
是內心的敵意投射
除了這個問題,我還看到你未能問出口,但已經呼之欲出的另一個疑問:發現伴侶聊騷,我該怎么辦?
或許在你原本的設想中,你也不確定聊騷算不算出軌,如果大家都不認為聊騷是出軌,那你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果旁人都認為聊騷就是出軌,那就把對方當做已經出軌來處置。
可是你想要的答案,其實已經暗含在你的疑問中了。
在這里,我想起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你是如何知道你的伴侶在網上與異性聊騷的?
若伴侶有不軌之心,必定會因為心虛遮遮掩掩,一般不會心大到把自己的聊騷記錄隨便擺在顯眼處,說不定還會設置密碼和重重障眼法,可你為何能看到這種記錄?
為何你會通過這個記錄,聯想到他是否出軌?
心理學認為,你對別人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別人真實的想法,但卻能暴露出你自己的想法。
我們再怎么深究,也很難真正了解別人,但我們可以借此機會了解自己。
當你真正了解自己之后,你才會明白你真正要的是什么,你下一步該走向哪個方向。
在我看來,你去翻看伴侶的上網記錄,懷疑對方出軌,是一種敵意的投射。
也就是說,你內心對伴侶,對這段關系有相當的敵意、憤怒或其他負面情緒,便“推己及人”認為對方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對方對自己懷有惡意,想要出軌傷害自己。
在你懷疑伴侶,去調查他聊天記錄的時候,其實是你自己對關系不滿,想要出軌離開對方的時候。
我可以想象看到這里,你很可能會很想分辨,你根本沒有出軌的想法,也絕不可能出軌。
那么我想先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沒有出軌的打算,是因為對你的伴侶無比滿意、認可,無論他怎樣對你,你都堅定不移地愛他,想要一生一世只愛他一個人,還是因為你認為“出軌”的行為是不對的,你無法接受出軌之后來自輿論的鄙夷,無法承擔家庭破裂的后果,無法想象出軌對孩子、老人的傷害?
你看,如果你能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你所謂的“忠誠”,只是不得已的被迫認命,并不是發自內心的主動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把敵意投射給伴侶。
當我們內心面臨沖突、不安、憤怒時,投射給對方,可以減輕我們的負罪感,讓我們逃避內心的不適感,避免面對真實的自我。
敵意投射,是一種防御機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獲得了自洽和道德優越感,但直面內心的機會也就被浪費了。
正如你現在在關系中的心態,關系的不順讓你想要逃離,可你并不想成為那個拋棄對方、違背婚姻諾言的人,你也不想率先移情別戀,找尋另一個能滿足你需求的人,承受道德壓力,你又沒有力量果斷離開這段關系,一切重新開始。
于是你急于抓到對方出軌的把柄,不惜翻看對方的聊天記錄,形成一種“是他先出軌”,“是他對不起我在先”的局面,為你后來的選擇增加道德砝碼。
等你確定他先出軌之后,無論是拋棄他,還是也出軌,還是指責痛罵他,你都能輕裝上陣。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你認定了對方聊騷就是出軌,認定了他就是對不起你,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你或許不會馬上離婚,但有可能以這件事作為兩人權力斗爭中的籌碼,一旦他有哪些事沒有服從你、認可你的意見,你都可以搬出來堵他的嘴:
“你都出軌了,你對不起我,為什么還不聽我的!”
又或者,你會感到深深的焦慮和不安,你害怕對方總有一天把聊騷聊成事實,兩人從線上發展為線下,發展為第三者上位,你被徹底拋棄……
你越想越怕,開始對伴侶更加嚴防死守,三天兩頭翻看他的聊天記錄,把他的所有聯系人篩選一遍,要求他出門必須報備,嚴密監視他的行蹤。
當然也有種可能,你碰到有感覺的異性,如果在以前你會保持距離,可現在你就能放下道德枷鎖,也與對方聊一聊。反正他都對不起你了,你怎么做都是可以原諒的。
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就會預料到,你們的關系并不會真正得到改善,甚至會產生更深的隔閡,你所有的動作,都在為你們的關系埋雷,就算他因為愧疚感暫時有所收斂,這也并不是出于對你的愛與理解,總有一天,當你們的矛盾積累到不可調和地步,雷早晚會爆發。
看到這里也許你想問,那么發現了伴侶聊騷,到底要怎么做?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風和太陽為了誰的本領更大爭論不休。有天,它們看到路上有個行人步履匆匆,便打賭看誰能脫下路人的外套。
北風拼命地吹,可是它越吹,路人越是緊緊地裹緊了外套。輪到太陽出馬,它只是輕輕照著大地,讓大地鋪滿陽光,路人越走越熱,自然而然脫下了衣衫。
故事很古老,但道理很深刻。在關系里亦是如此:用強迫、暴力等手段馴服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報復對方 ,只會遭到對方更加激烈地反抗。若關系里充滿溫暖、理解和尊重,對方自然會卸下厚厚的殼,向你敞開內心,又何必冒著聲敗名裂的風險去向婚外尋找慰藉?
所以,與其去鉆研他又做了什么,又出軌了沒有,不如把精力投注在如何經營關系,如何改善溝通上。與其去關注他到底想干什么,不如關注一下自己的內心,自己在關系里感受到了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去問問自己,你想要怎樣的親密關系。
你想要的,和他想要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當你了解了自己,自然也了解了對方,對于他是不是真想出軌,你也就能心中有數了。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