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稱,河北一學校男老師在參加校內長跑時猝死。這名23歲的男老師送到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
據了解,猝死的老師為學校初中部的一名老師,年僅23歲。校內組織長跑比賽時,沒有救護車和救護人員在現場。一當地居民表示,男老師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5公里長跑。
在很多人眼里,猝死不可預測,但實際上猝死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相關研究統計顯示,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病例中最常見的,約占所有猝死病例的四分之三。經過總結和分析,我們發現以下八大因素與猝死的發生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1.年齡
猝死的高危年齡從四十歲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六十多歲,中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時期。當前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熬夜加班、飲食不規律、嗜煙好酒等,讓大家很容易出現“三高”。而因為生活的忙碌,這些疾病又沒有很好地得到控制,最終導致了以冠心病為首的心源性猝死。
2.性別
男、女皆可發生猝死,但男性比女性高發。其主要原因是男性生活壓力大,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同時男性抽煙、酗酒的比例也更高。
3.季節
環境溫度的劇烈波動是猝死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比如在嚴寒或酷暑的日子里,強烈的溫度波動不僅給人帶來身體感官上的不適,還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活,從而誘發血壓、心臟電活動的劇烈變化,最終誘發猝死。
4.生活不規律、抽煙、酗酒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雖然看上去可控,但現實生活中實施起來極為困難。長期不良生活方式會導致身體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一方面促進了心、腦血管缺血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又可在短時間內誘發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增加心、腦的耗氧量,加劇心腦供血、供氧的不足,從而誘發猝死。
5.心理障礙和情緒波動
古書上就記載有金烏珠和牛皋發生猝死的故事,前者是盛怒,后者是過喜。從現代醫學經驗分析,這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心源性猝死的受害者。如今類似事件不勝枚舉,大到地震、戰爭,小到工作壓力、人與人爭吵等,均可誘發猝死。情緒劇烈波動時,人體的交感神經被過度激活,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心室顫動,以致猝死。
6.過勞和不科學的運動
過勞者往往生活壓力大、責任心過強,同時伴隨著體力透支、情緒低落,甚至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嚴重者亦可誘發猝死。
此外,平時缺乏鍛煉的人突然過度運動,或者劇烈運動時身體本身有不適,但仍然堅持運動。這些不科學的運動行為也是猝死的危險因素。
7.暴飲暴食和肥胖
肥胖是猝死的危險因素之一。據相關數據,目前中國的成年人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超重或肥胖。肥胖可能伴隨眾多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動脈粥樣硬化等。肥胖者不僅很難管住自己的嘴,也大多缺乏科學合理的運動,或伴有心理障礙等危險因素。
8.常見病控制不佳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等常見心腦血管疾病都是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疾病控制欠佳的患者危險性更高。只有把相關疾病控制好,才能降低猝死發生率。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忽視體檢,錯過了將這些基礎疾病扼殺在萌芽時期的機會。很多患者沒有癥狀,不知道自己身患疾病,科學控制也就無從談起,最終導致各種嚴重健康問題。
·這些警告信號要留心·
北京世紀壇醫院有醫生曾介紹,猝死發生前,心臟會給人體發出警示的紅燈,也就是發作前的征兆。心肌梗死發生前最常見的癥狀是胸痛、胸悶或心前區不適,主要表現為三個先兆:
異常先兆一
:會感到短暫的心絞痛,或是吞咽費勁,有的人會出現3到5分鐘的胸悶。
異常先兆二:感覺胸部有悶痛的感覺或是有壓迫感、心慌、身體乏力、頭暈等不適。
異常先兆三:突然出現低血壓,同時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難等癥狀。這些癥狀多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或飽食后出現,經過平靜休息后常可緩解。
此外少數人在心肌梗死前還可能出現莫名其妙的左胳膊疼痛、嗓子痛或牙痛。最后,這些癥狀發生的時間長短不固定,有些人是幾分鐘,有些人是半小時,但發病時間都不會很長。所以出現胸部不適、隱痛、疲勞感覺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來源 | 滄州疾控、健康中國、健康時報、極目新聞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