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韓城市中醫醫院康復中心,對于部分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在過去的8年,對于它服務過市內外百余名功能康復的患者來說,這里是身體重生的“搖籃。”
如果只聽名字,你或許不知道,它與你有何關系。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世界殘疾報告》指出:每個人一生中或早或晚都要經歷功能障礙,功能障礙是殘疾的一種生存方式。也就是說,康復醫學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你能想到這個康復中心有多么神奇?它可以讓偏癱臥床患者重新獨立步行,讓中風失語患者重獲新“聲”,讓患者身體的各項“功能”恢復到健康自然的狀態。
走進韓城市康復中心成人康復大廳,仿佛走進了“生命修復工坊”。20余類康復器材排兵布陣,八仙過海般各顯其能,這里的患者有一個共性是,因為疾病喪失了某些原本正常應有的功能和能力。
“慢慢來,胳膊向上舉一點……”,康復治療師王云一邊與患者交流,一邊擺好架勢,示意患者雙臂勾住他的脖頸,小心翼翼地將患者從康復椅上抱到了床上。
俯下身子彎下腰,把鼓勵和安慰的話融入對話中,用力攙扶、助力患者,這是王云和同事每天的“ 必修課”。在他們身上,詮釋著一名合格的康復治療師的人設:既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操作能力、良好表達的能力,還要有積極的心態、高度的同理心和一定的“力氣”。
王云告訴記者,該中心是醫院針灸康復科診療體系的重要醫療單元,是韓城市第一批規范化設置的康復治療科室,是韓城市殘聯兒童康復定點機構。中心的核心業務是幫助患者恢復、提升因疾病或損傷而喪失的身體功能,涉獵范圍廣泛,小到落枕后脖子不能自如活動,頸椎酸痛,大到中風失語、無法行動。中心堅持積極推進早期康復,以運動、神經、心肺、重癥、盆底、兒童康復為六大航標,引領數名患者回歸生活的航道,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據了解,由于個體差異、疾病類型、治療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康復期望會與實際情況和時間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康復的患者,年齡最小的 2 歲,最大的87 歲,康復時間最短的2個星期,最長可達一年半 。
60歲的周先生三年前突發腦梗死病,術后落下了后遺癥,先后輾轉市級多家醫院進行后期康復,但是收效甚微。術后四個月,在該康復中心被評定為,左側肢體偏癱、左側肩關節半脫位、左上肢屈曲收縮活動受限。
康復治療師制定了長、短期相結合的最佳治療方案,采取拉伸技術、關節松動術、PNF技術、運動再學習等系列措施,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周先生身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如今,他跑步、爬山、駕駛轎車都是輕松自如。
34歲的高女士,在省級醫院被診斷為脊柱關節炎、膝關節滑膜炎,住院治療后腫脹消除。但是出院后仍然不能正常行走,左腿拖拉,上下樓梯困難且腫脹疼痛現象反復發作,先后輾轉于多家醫院,皆未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經朋友介紹,在該中心經過一個半月的康復治療后,關節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可進行正常行走、上下樓梯,兩年來,再未復發。
3歲女童段青青(化名),被診斷為腦癱,左肘關節骨折,無法活動,四肢肌張力增高、肌力差,同時伴隨有言語障礙等,多家醫院告知患兒家屬,預后不容樂觀。
該中心采取了以物理治療、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作業療法等康復訓練為主,家庭指導為輔的治療方案。歷時兩年余,在家人的輔助下,段青青竟然可在抱、扶下可行走、短暫獨坐,手部可短暫抓握物品,能夠說出簡短的稱呼,為后續的持續康復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段青青的媽媽感激地說:“這里是誕生奇跡的地方,我們家有希望了!”
王云認為,功能障礙和疾病是兩回事,患者身體功能恢復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不是短暫的沖刺,需要耐心地調理好自己的節奏,逐步適應恢復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接診中,有的患者和家屬因為康復期望低、短期看不到明顯效果和患者經濟狀況等原因而放棄康復治療,為此感到十分惋惜。
據了解,大多數疾病痊愈后,會遺留下各種類型的功能障礙,這些功能障礙部分需要康復的及時介入,以腦卒中患者為例,康復治療越早,神經功能恢復率越高。在該中心20個月的接診匯總中,腦卒中患者占21%;帕金森病患者占5%。在腦卒中患者中,75%的人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20%的人能恢復一些較輕的工作。
如果說,臨床給生命以歲月,康復則給歲月以質量。如今,韓城市中醫醫院康復中心已成為醫院一張靚麗的名片,成為廣大患者身體煥發活力和健康夢想起航的地方。(記者 嚴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