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資本市場開門綠,上證指數連續多日收跌。在本輪調整過程中,港股市場更具韌性,跌幅更小。年初至1月6日,恒生指數、恒生科技分別下跌1.85%和1.63%,明顯跑贏滬深300(-4.21%)和萬得全A(-5.07%)。
1月7日,受美國CMC清單擴圍影響,港股市場迎來大跌,互聯網龍頭跌幅靠前。截至收盤,恒生指數下跌1.22%,收于19447.58點。
機會是跌出來的,此次港股大跌,恰恰為投資者布局港股提供了更好的買入機會。
回顧2024年,恒生指數、恒生科技分別上漲17.67%和18.7%,表現略優于A股。具體看,主要是港股特色板塊和紅利板塊受到追捧,對應到行業層面,資訊科技(43.33%)、能源(24.46%)、電訊、金融四個板塊跑贏指數。
其中,資訊科技業屬于港股特色板塊,以總市值計,前10大個股分別為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網易、中芯國際、聯想集團、中興通訊、比亞迪電子、商湯、地平線機器人和金山軟件;能源、電訊、金融則是典型的高股息板塊,以2024年12月31日收盤價計算,過去12個月股息率分別為7.74%、6.39%和6.2%。
增量資金決定風格。考慮到外資整體凈流出港股市場,南向資金的持續凈流入,在較大程度上左右了港股風格表現。據統計,2024年南向資金通過港股通累計凈流入港股市場7440億元人民幣,創歷年來新高,同比增長157%;而同期外資累計凈流出5544億港元,邊際影響力逐步下降。
近年來,南向資金流入港股,主要流向互聯網和紅利兩大板塊。
于前者,一方面是買差異化,買A股沒有的稀缺資產,另一方面,則受益于互聯網板塊業績觸底回升,2024年前三季度,港股資訊科技板塊歸母凈利潤合計2190.82億港元,同比增長34.58%。
于后者,主要是買性價比,同一資產港股股息率更高。2024年,恒生AH溢價指數基本在140點至150點之間波動,意味著A股比港股平均貴40%-50%。偏愛紅利配置的穩健型資金,同等條件下更愿意配置港股。
在南向資金的買入驅動下,港股互聯網板塊和紅利板塊均走出了超額收益。展望2025年,相似的邏輯大概率仍會延續,港股互聯網和紅利板塊依舊具備配置價值。
就港股互聯網板塊來看,主要利潤來源為電商、廣告和游戲,這三大塊均受益于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只要2025年消費基本盤企穩,港股互聯網板塊的業績就有支撐。
就紅利板塊來看,隨著國內繼續降息,資產荒背景下,港股紅利板塊依舊具備較強吸引力,資金凈流入的趨勢不變。尤其是港股通紅利稅改革仍有落地可能性,一旦港股通紅利稅調降,港股高股息板塊有望實現估值系統性抬升。
此外,受益于國內穩增長政策的持續發力,全球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風險偏好有望繼續抬升,2024年跌幅較大的醫療保健、必需和非必需消費板塊,更具性價比,2025年或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一方面,外資凈流出趨勢有望趨緩甚至逆轉。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外資凈流出港股超過5500億港元。展望2025年,隨著國內政策發力,基本面復蘇形勢更加明朗,外資凈流出趨勢大概率會放緩,甚至若美股出現系統性調整,港股作為全球范圍內的權益資產洼地,有望迎來國際資本的凈流入。
截至1月7日收盤,恒生指數收于19447.58點,2016年以來市盈率、市凈率分位值分別為18.2%和25.6%,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仍屬于絕對的估值洼地;恒生AH溢價指數收于143.64點,A股比港股估值平均貴43.64%,在中國資產內部,港股仍具有明顯的估值優勢。
另一方面,隨著風險偏好提升,南向資金的配置偏好有望多元化,除互聯網和紅利板塊外,大概率還會加大對港股消費、醫藥等超跌板塊,以及新經濟等特色板塊的配置力度,繼而帶動港股的普漲行情。
基于上述邏輯,2025年港股資產具備較好的配置價值。至于近日的情緒性下跌,則為投資者提供了難得的黃金坑買入機會。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