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下電子設備里比較吃香的硬件,顯卡領域的王者英偉達在昨天正式發布了RTX 50系列的顯卡。
RTX 5090的原版定價是1999 美元,大約是14659 元人民幣,而特供版的RTX 5090D 國行是價格 16499 元,RTX 5070是4500多。
隨著硬件一同發布的,還有利好游戲玩家的 DLSS 4 技術,老黃說 RTX 5090 性能可以達到 RTX 4090 的 2 倍多,其中的多幀生成技術,可以用 AI 為每個渲染幀生成三幀,當它與 DLSS 技術套件協同工作,可以實現傳統渲染 8 倍的性能。
還有用Transformer模型架構的技術來優化畫面:
英偉達表示,DLSS 4 還引入了圖形行業首個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的實時應用技術。基于 Transformer 的 DLSS 光線重建和超級分辨率模型帶來了 2 倍的參數和 4 倍的算力,可在游戲場景中提供更高的穩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細節和更強的抗鋸齒能力。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是比較實用的一次升級了,從展示的數據來看,相較于4090有很大的游戲性能提升。
在游戲方面的性能提升,可以說是與AI技術的相輔相成,而英偉達的側重點還是在AI性能上,光是5070的AI性能,就能比肩4090(注意不是游戲性能)。
而在此之外,又發布了一款可以放在桌子上使用的“超級計算設備——Project Digits”,它可以使用標準電源插座供電,芯片是與聯發科合作的GB10,性能可以達到 1 PFLOPS (1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秒),128GB 的統一內存和高達 4TB 的存儲空間。
尺寸和之前蘋果的 Mac Mini 差不多,可以處理多達 2000 億個參數的 AI 模型,一塊是2萬多元,兩塊不到5萬,還可以將它們拼在一起用,性能直接翻倍,對于那些需要跑自己模型的AI公司和開發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硬件。
英偉達已經將AI的概念擴展成生態,成為賣鏟子里鏟子最順手的那一個:個人超級計算機、通用世界模型、深入智能汽車和機器人的制造、構建游戲AI等等、智能建模等等。
如果不出現意外的話,在未來計算即資源的時代里,英偉達的生態地位會越來越重要,而在等待機會反超的英特爾在最近的新聞里說:“明確不會關閉獨立顯卡業務”。
比起英偉達的和AMD這兩個老對手,英特爾的新顯卡B580在游戲和視頻方面彌補了一段差距,在中下游市場還可以操作一下,不過在AI方面,目前AMD和英特爾加起來都是比不上英偉達的。
而英偉達還在加碼AI相關的內容,明顯是要構建一套未來也能影響的行業規則了。在英偉達戰未來的同時,現在的一些相關的技術也在更新,像是為了搭配大數據量的傳輸,基于雷電5的接口設備也開始鋪開了,華碩推出的顯卡擴展塢支持 80Gbps 雙向鏈路等等,內置的是5090的移動版。
在被動影響周邊產品的同時,英偉達也在加深與微軟的合作,對Windows的WSL2環境進行長遠持續的優化,讓其與硬件更好協同,讓開發者發揮出顯卡的全部性能。
另外大家也不用擔心英偉達的顯卡遇到瓶頸,因為英偉達沒有瓶頸...當然,這是開個玩笑,英偉達其實現在已經在著眼于未來瓶頸的問題,在傳統電路到達預見極限前,已經在跟臺積電研究怎么把光子電路融合在一起。
而這些種種技術加在一起,你就能明白有些人為什么在說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還會爆發,甚至通用型的模型也會出現,除去利益相關的從業者,硬件本身的發展和模型的推進也在支撐這一觀點。
而英偉達的產品,是整個進程的“加速器”。對于我們這類軟件愛好者來說,其實是比較有實際體驗的,現在的許多工具和網頁都是基于AI生成的了,而操作軟件的方式(識別軟件界面、學習怎么使用軟件),AI也在悄然進化,比RPA更方便一些,以后可以直接下達指令。
像是豆包、微軟的“副駕駛”、智譜清言的AutoGLM、各種手機助手等等,都在蟄伏技術,當有一天在手機上下達命令,電腦端也能準確執行的時候,都并不奇怪了。
在英偉達加速AI技術的同時,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處于一個充滿AI垃圾的時代,越來越多的AI圖和文字、視頻音頻和數字人、小說和電影,甚至是與人的交流(AI輸入法、郵件和自動化評論發文)等等,都在侵占人們的獨特性。
說得宏大一點來看,英偉達的“硬件加速”對人本身也是有效的,更快的畫面,更好地達成游戲與工作目標、更快的用AI完成工作、更快地將自身從任務中解放出來。
有了更多的時間之后,不再投入下一項任務時,會有更多的思考涌現,那時候人們會更幸福還是更焦慮,就不得而知了,后物欲的時代。
不管怎樣,我們身處的時代現狀是很矛盾的,各國的競爭與競爭,各公司的發展與碰撞,加上類如英偉達硬件的發展,都推動著所有人審視自身與“工具”之間的關系。
后面的時間線隨著AI進化,就得審視自身與“工具人”之間的關系了,英偉達高速推進著AI的演化,等到成功之后,不是要替代一部分人,就是需要人們掌握新的技能,迎來一場先甜后苦的變革。
當AI實體化和生產的內容變得“有趣”的那一天,“無趣”的人就成了機器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