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電影《小小的我》全國上映。
影片圍繞易烊千璽飾演的腦癱患兒劉春和的故事,講述了勇敢沖破身心的枷鎖,為外婆圓夢舞臺的同時,也彌合了與媽媽的關系,并努力尋求著自己人生的坐標。在經歷一個盛夏的蛻變后,他終于踏上了新的旅程。
對于國產電影市場類型來說,多的是喜劇、家庭劇以及懸疑故事類為主,雖然此前也有講述孤獨癥少年的《海洋天堂》,但是卻極少去關注同樣需要終生康復治療的腦癱患兒的影片。
聚焦腦癱患者,偏見一直存在
《小小的我》首次將鏡頭聚焦腦性癱瘓患者,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勇于揭示特殊群體不一樣生活的努力。
很多看過影片的網友和腦癱人士評論:
“我就是這樣的腦癱患者,這部電影意義很大,讓人們認識到腦癱患者。”
“看到他演的就想起我朋友,他們真的太難了,不敢想象易烊千璽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他真的很厲害,因為我弟弟就是這樣的,所以我比誰都懂他的演技。”
對于腦癱等特需群體來說,他們顯得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為目前全世界有腦性癱瘓患者超過1700萬人,國內外報道目前腦性癱瘓的患病率為1.4-3.2‰,我國1-6歲腦性癱瘓患病率為2.46‰,在國內,大約有600萬腦癱。
陌生則因為,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他們很難了解到腦癱的真實全部,也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見到腦癱患兒。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腦癱已然成為嚴重的醫療負擔病,腦癱治療仍是世界難題。我國數百萬的腦癱患者需要終生康復治療,而且部分腦癱患者因癥狀嚴重或繼發畸形需要手術干預。
更可怕的是,對于腦癱以及孤獨癥等特需群體的偏見也一直存在。
如何撕掉這種偏見的標簽,任重而道遠。
流量背后的爭議,電影的意義在哪里?
有人說易烊千璽和電影在消費特殊群體和腦癱患兒,在憐憫他們。那么試問,這個社會對他們公平嗎?包容他們了嗎?他們遭遇的歧視還少嗎!
你可以說易烊千璽的表演和表達有失精準,可以說他呈現的苦難讓一部分觀眾乃至腦癱特需群體感到不適甚至覺得自卑,但你不能說他野心大。
這幾年,關于特需群體的話題和討論,悲觀的、激進的、憤慨的、喜悅的都有,通過影視劇的形式去關注和拍攝,最終呈現出這個特需群體的生活點滴的影片,最成功和高贊的大概只有《我不是藥神》。
其次相關的就是關于孤獨癥群體的刻畫與塑造的影片《海洋天堂》,當然還有一兩部電視劇也刻畫過“天才型”孤獨癥人士的成功與榮光,可是,那并不是孤獨癥群體的全部,甚至只是極少的一部分,包括腦癱在內的特需群體在社會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和不被包容、不被大多數人接納,甚至艱難,都太多太多,這才是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態。
有網友評論:
“沒這部電影關注的人更少,至少對我來說,以后再看到這樣的殘障人士,對他們的理解會不一樣。這就是意義。”
今天我們討論聚焦腦癱群體的《小小的我》,以小見大,張弛有度,平靜且有力量地講述了腦癱患兒的故事,雖然相比《我不是藥神》的高度還有一定距離,易烊千璽的演技并不是足夠完美,但是卻通過流量和實力不斷進步的兼具的演繹和號召力,讓很多普通人關注和了解到了腦癱群體的真實狀態,不刻意夸大和販賣苦難,也沒有全程哭訴腦癱群體的悲慘,只是通過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讓大家去了解腦癱這個特需群體的真實狀態。
這其實已經足夠肯定這部電影的貢獻了。
影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劉春和去應聘當老師講課的一段,他講了清代詩人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原詩通過描繪苔蘚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依然能夠生長、開花,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力的贊美和堅韌不拔精神的頌揚。同時,這句詩也寄托了詩人對像青苔一樣的小人物的同情、理解和尊重,鼓勵人們即使處于逆境中也要保持自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在影片中引用和表演這一段,正是折射了以劉春和為代表的腦癱患兒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依然能夠萌動,苔蘚仍舊長出綠意盎然。即使苔花如米粒般微小,它也不自慚形穢,而是勇敢地學習牡丹那樣高貴地盛開,展現出生命的頑強和自信的精神和力量。?
這就很好地升華了影片的內涵以及對于腦癱等特殊群體堅定地向上生長,不畏艱難,勇于向前的勇敢。
世界腦癱日,如何更好融入?
2024年10月6日是第十三個世界腦癱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腦癱兒童,為特殊天使點亮希望”,旨在呼吁全社會關注腦癱群體,共同努力消除對腦癱的誤解,助力腦癱患者擺脫困境,更好融入社會。
在鄭州知了康復醫院,也有很多年齡段的腦癱患兒在接受康復訓練,他們看過影片后也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腦癱患兒表達了同樣的感慨:“我們只是腦癱,不是傻子。我們積極的接受治療,我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們雖然四肢不協調,但是也能干出一番事業。”
他們在康復中,也漸漸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和自身的努力得到了進步,每一個家庭也看到了更多希望。
《小小的我》劇中有一句臺詞——我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在我蓬勃生命的心臟里,藏了一副候鳥的骨骼。我的根扎在泥土里,我的心飛在白云上,不要擔心我死于旅人的步伐,我有著永不落地的信仰。
讓每一個腦癱患兒都能夠生活在陽光下,不受歧視和排擠;讓每一個健全人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并能夠接納和包容他們,是一個文明社會的表現,也是電影《小小的我》主創團隊拍攝此片的目的之一。
劉春和不是一個典型的個例,他代表了國內600萬腦癱群體的非典型成長故事,正如影片所呼吁的一樣——
你好,劉春和,謝謝你讓世界更多的人去了解我們。雖然我們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們又是最棒的!
以此獻給和祝福所有腦癱患兒!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