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揚言將在1月20日第二次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后“第一個小時內”赦免“1月6日事件”囚徒的視頻廣為流傳,引發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
又一個1月6日
所謂“1月6日事件”,指2020年特朗普輸掉美國大選后拒絕認輸,在其影響下,數以千計特朗普狂熱支持者于2021年1月6日沖擊美國國會大廈,與警察發生激烈沖突,導致140多名警察受傷。據美國聯邦司法部數據,截止2024年8月6日,共有1488名被告因與“1月6日事件”有關面對刑事指控,這些被告分別來自美國全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其中547名被告被指控襲擊、抵抗或妨礙警員或雇員,163名被告被指控使用致命武器襲擊他人,共計1250多人認罪或被定罪,其中約650人被判處短至數日、長至22年的徒刑,一些人至今在押。另一項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6 日,已有 1,572 名 1 月 6 日被告受到聯邦指控。其中,996人承認犯有重罪或輕罪,215人在經過有爭議的審判后被判有罪。近 600 人被指控襲擊、抵抗或妨礙執法;174 人被指控攜帶危險或致命武器進入禁區;18 人被指控煽動陰謀。一些暴徒被定罪但沒有服刑;645 人被定罪并入獄。暴力犯罪或煽動陰謀的最嚴重刑期從 10 年到 22 年不等。
當時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竭力將“1月6日事件”定性為“暴亂”并將責任歸咎于特朗普,由此成立以密西西比州籍民主黨眾議員湯普森(Bennie Thompson)為首的國會專門委員會展開長達18個月調查,并于2022年12月拿出長達850頁的報告,建議追究特朗普刑責,但此舉最終不了了之。
特朗普長期以來始終拒不承認2020年敗選,稱“1月6日事件罪犯”為“愛國者”、“政治人質”,2024年3月他在自己開辦的網絡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首次宣稱,自己上任后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釋放 1 月 6 日被錯誤監禁的人質”,此后又多次重申。當選后的2024年12月,他在自家海湖莊園先后接受《時代雜志》和NBC新聞訪談欄目“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采訪,期間將“1月6日事件”形容為“充滿愛的一天(day of love)”以淡化其暴力屬性,并再次表明自己有意在重新就任總統后“第一個小時內”赦免“1月6日事件罪犯”(不過附加了“會逐案甄別對待”的綴語),2025年1月初,ABC播出了上述兩家傳媒采訪時的部分視頻,適逢“1.6事件紀念日”到來,一下引發廣泛熱議。
原本今年1月6日適逢美國國會通過象征性點算選舉人團票承認特朗普當選,和“1月6日事件”紀念日重疊就已極富戲劇性效果,特朗普上述“翻案視頻”的適時傳出,無疑起到火上澆油的效果。
何以如此執著?
此刻還是美國總統的拜登(Joe Biden)在得知特朗普意欲“翻案”后,于1月5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批駁特朗普“愛的一天”說,稱“1.6”是“美國歷史上最艱難日子之一”,呼吁美國人起來粉碎“改寫甚至抹去那一天的歷史”的企圖——這恰點破了特朗普執著于“翻案”的最根本企圖:改寫自己和“1.6事件”的歷史定位和定義,為自己“洗白”。
在民主黨支持者看來這或許十分過分,但在特朗普支持者眼里不過“一報還一報”:在后者眼里,過去四年民主黨執政下針對特朗普及其追隨者的司法、道德和輿論“圍剿追殺”,又何嘗不是立場相反但企圖相似的“歷史改寫”?考慮到特朗普從不認錯的個性,其揚言“翻案”何足為奇。
當選后特朗普推舉揚言要對“特朗普的敵人”發起刑事訴訟的前軍人帕特爾(Kash Patel)出任聯邦調查局(FBI)局長,提名附和“2020年民主黨竊取特朗普大選勝利說”(這個特朗普提出的說法被公認為“1月6日事件”的理論依據)的前佛羅里達州司法廳長邦迪(Pam Bondi)為司法部長,特朗普另一大突出個性是睚眥必報,既然“被偷走的四年”民主黨對手動用立法、司法稱許反復折騰自己和追隨者,他卷土重來后也勢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動用失而復得的立法、司法手段反噬對手幾乎成為必然,而在這之前必須做的一項“預熱”,就是把“民主黨四年”中的晨昏黑白、是非對錯,來個翻天覆地的大逆轉,為“1月6日事件”翻案,就等于公然宣告“他們都是謬誤,我特朗普的才是正根兒”。
出于同一邏輯,在去年12月行將卸任的拜登一日赦免1500多名囚犯,和赦免自己兒子亨特(Hunter Biden)刑責后,特朗普有樣學樣地赦免“1月6日事件罪犯”在他看來就顯得理直氣壯——畢竟他要赦免的都是“戰友”,比對手拜登赦免自家兒子體面多了。
自奧巴馬(Balack Obam)時代以來美國社會切換到黨派分野殄域分明、搖擺選民急劇萎縮的時代,2023年12月《華盛頓郵報》/馬里蘭大學民調顯示,盡管55%美國受訪成年人對“1月6日事件”持負面看法,但共和黨鐵桿支持者中持同樣看法者竟只有14%,相反,2/3這類受訪者堅信特朗普在2020年大選中“被竊取了勝利”。特朗普從政以來的法寶,就是“只取悅核心支持者”(理由是非核心支持者無論如何取悅也不會給自己投票),既然這個群體對2020年大選、對“1月6日事件”的態度如此,本就是這一切“輸出源”的特朗普當日不會作別樣選擇。
爭議和走向
一些特朗普鐵桿支持者或“1月6日事件”當事人及其家屬對“翻案”早已迫不及待。如翻案團體“夜間守夜活動”(The nightly vigils)發起人、“1月6日事件”中唯一當場死亡的巴比特 (Ashli Babbitt)之母威特霍夫特 (Micki Witthoeft)和著名“翻案”串聯人、“1月6日事件罪犯”中首位被定罪的蓋伊. 雷菲特 (Guy Reffitt)之妻尼科爾(Nicole Reffitt)等就持上述觀點。一些服刑者及其家屬希望“翻案”有助于“撈人”,許多已刑滿出獄者則希望“翻案”能幫助他們擺脫不光彩的“案底”。
部分鐵桿支持特朗普的國會共和黨人,如來自喬治亞州的眾議員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也支持“特赦”,認為繼續讓“1月6日事件罪犯”服刑“是不公正的”。
但反對的聲音也很強大。
“1月6日事件”中竭力阻止示威者沖入國會大廈并因此受傷的警察中士戈內爾 (Aquilino Gonell) 表示“如果你赦免那些背叛信任、傷害警察和洗劫國會大廈的人,那么你就不可能支持警察和法治”;即將離任的美國首都檢察官格雷夫斯 (Matthew Graves) 表示,“1月6日事件可能是美國歷史上單日執法人員遭遇的最大規模人身襲擊”,“翻案”是不能接受的。鑒于共和黨和特朗普一直標榜“支持警察執法”,在警察和司法界普遍反感“翻案”的背景下,他們也未必敢輕舉妄動。
甚至許多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也對“翻案”持保留態度。如公認特朗普在國會山最鑒定盟友之一、眾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Jim Jordan)就認為,“特赦”不應包括那些證據確鑿、曾在1月6日當天襲警或使用暴力者,另2位特朗普“鐵桿”、來自佛羅里達州的眾議員達斯蒂.約翰遜(Dusty Johnson)和來自南達科他州的眾議員比利拉吉斯(Gus Bilirakis)也強調“我認為永遠不應縱容稿暴力和破壞的人及其行徑”。
同樣被認為親共和黨和保守派的法律工作者組織“法治協會”(Society for the Rule of Law.)表示,“翻案”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這“將破壞美國的司法和刑事司法系統,并向美國人傳遞一個信息:攻擊美國民主機構是恰當和合理的”。上個特朗普總統任期由其親自提名的保守派最高法院法官尼科爾斯 (Carl Nichols)則表示,“對 1 月 6 日的所有被告進行全面赦免或任何類似的措施都會令人沮喪和失望”。
多數分析家認為,盡管特朗普個性獨特且鮮明,但在如此微妙氛圍(2024年12月蒙蒂斯大學民調顯示,美國多達61%的人反對“翻案”)下他也勢必會謹慎從事。從視頻中他反復強調“會逐案審慎區別對待”可以推斷,他大概率會如約在第一時間推動“特赦”,但會盡可能甄別“一般被定罪者”和有持械、襲警、傷人、暴力破壞確鑿證據被定罪者,從而既收獲“翻案”的政治紅利,又盡量規避“縱容真正暴徒”的消極副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