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設計界,正是源自其內在對東方審美理念的高度契合與內在觀照,換句話說,它的核心或許可以歸結為“侘(cha)寂”美學。
“侘寂”一詞其實體現的是一種禪學思維影響下的審美意識。“侘”意指“離群索居”“遺世獨立”如隱士般的清簡狀態。“寂”的原意有“孤寂”“清冷”“蕭索”之意,后逐漸引申來形容一種自然、不矯揉造作的樸素感,強調本真之美和空寂的意境。
“侘寂”后來逐漸演變發展成一種獨特的審美理念,簡言之即是一種重視事物內涵,忽視外在修飾,追求樸拙、自然、枯寂、脫俗的意趣,而這種枯寂絕不是消極頹廢的,而恰是一種繁華后歸于平淡、“空故納萬物”的悠遠意趣,正如老莊哲學中的“無”,看似“空無一物”,卻以無為有,氣象萬千。
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使人們生活中缺少了一種儀式感和特殊感,而當繁華和喧囂變得習以為常之后,人們對于樸素、天然的追求反而變得更加迫切和內化。于是當人們手中把玩一件看似素簡的物件,卻可以直抵內心,感受到宇宙。
而素面玉雕作品,絕不刻意迎合潮流,而是好像永遠 “一成不變”,這些形制乍看似乎乏味,卻正是素面玉雕所追求的“無飾”。那些最簡單最不稀奇的素面玉雕正因為不理會潮流,反而免去了“過時”的命運。素面玉雕無論是強調弦外之音、畫外之韻,抑或強調留白和保持玉質的本真、天然狀態,這些無不與“侘寂”所追求的質樸天真、孤寂蕭索的境界相吻合。
離自然之趣、天真之味、樸素之美、初始之純更近一些,離精雕細琢、華麗繁瑣、高貴典雅更遠一些。素面玉雕的侘寂之意,體現在其未曾雕飾,渾然天成的氣息里。它散發出來的一種樸素美溫厚、樸實、自然,讓人一眼就覺得它原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它的氣質里沒有浮躁與不安,只有恬淡與閑適。
寂寂的器物,看上去樸素、略帶一絲絲粗獷的感覺。這種感覺甚至略帶一絲古拙之意,但在與之無言的對視中,其實是一種回歸了自然的本真之美。素器無華,卻有道,道法自然。素器亦可擬人,是繁華落盡后的大美!
天然去雕飾,素面玉雕以一種自然衍生出的質樸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給予我們一絲自省、一份思考,一段讓心靈平靜的時光。就像“侘寂”美學所倡導的保留了自身的自然原味,質樸可親的外表,亦充滿了歲月的質感。這種歲月的質感,有一種看盡繁華之后的淡然處事不驚的成熟。在歷經了人生的無常與無奈之后,素面玉雕往往能夠給人帶來某種美好、安靜、安慰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