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上海的街頭,有沒有一種穿越到韓劇片場的錯覺?到處都是說著韓語的歐巴和歐尼,那 “韓流” 濃度,簡直高得離譜!
就說那武康路吧,堪稱 “韓流重災區”。一個個韓國歐巴身穿著長款大衣,頂著標志性的中分頭,就像復制粘貼出來的一樣,走在路上那叫一個吸睛。再看韓國妹子們,大冬天的露臍裝一穿,小蠻腰一露,抗凍能力和時尚感雙雙拉滿,看得上海本地姑娘們都裹緊了羽絨服,自嘆不如。
他們的打卡路線,更是像被統一設定好的程序。從浦東機場落地,先體驗一把磁懸浮的速度與激情;接著奔赴外灘、豫園、南京路,和東方明珠、萬國建筑群來幾張經典合照;再鉆進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天地、田子坊這些 “松弛感” 滿滿的小馬路,探尋寶藏店鋪;最后還不忘在新天地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前,排著隊、表情嚴肅地組團合影,緬懷歷史。這一趟流程下來,比專業導游安排得還妥當。
上海,對韓國人而言,有著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這里既有外灘那充滿歷史韻味的萬國建筑,在陽光下訴說著往昔的風云變幻;又有陸家嘴高聳入云的現代化摩天大樓,展現著蓬勃的發展活力。當韓國人踏上這片土地,仿佛走進了一個夢幻的世界,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完美交融,每一處角落都散發著獨特的氣息。
美食,是連接人與人心靈的橋梁。在上海,韓國人盡情品味著本幫菜的濃油赤醬。鮮嫩多汁的生煎包,咬上一口,湯汁四溢,讓他們贊不絕口。而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韓國餐廳,也為那些思念家鄉味道的韓國人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在這里,中韓美食相互碰撞,綻放出絢麗的火花,讓人們在舌尖上感受到了兩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說到韓國人在上海的消費,那可真是有不少讓咱本地人目瞪口呆的事兒。就拿吃自助餐來說,咱們一般是奔著大魚大肉、海鮮大餐去的,可韓國人卻偏愛水果。在海底撈,一到周末,店里一半以上的顧客都是韓國人,他們一上桌,先把水果區 “洗劫” 一番,西瓜、哈密瓜一盤接一盤地往回拿,擺滿一桌子,吃得那叫一個歡實。這是為啥呢?原來在韓國,水果那可是 “奢侈品”,香蕉按根賣、西瓜按片賣,葡萄按顆賣,一個普通的西瓜折合人民幣能高達 100 多元,一般家庭都不舍得買,只能偶爾解解饞。到了上海,面對免費又新鮮的水果自助,他們自然是敞開了肚皮盡情享受,這可把自助餐老板樂壞了,成本低還能賺足人氣,妥妥的雙贏。
除了美食,文化的交流更是深入骨髓。近代的上海,曾見證了韓國獨立運動的艱辛歷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如今靜靜地矗立在那里,成為了韓國人心中的圣地。許多韓國游客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這里,追尋先輩們的足跡,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一種情感的傳承,讓兩國人民的心更加貼近。
那些在上海長期居住的韓國人,更是深深融入了這座城市的生活。他們在社區里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與鄰里們友好相處。在上海的學校里,也能看到韓國學生的身影,他們努力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如今,隨著中國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選擇上海作為旅游、工作甚至定居的目的地,這股 “韓流” 也為上海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機遇。韓國游客的涌入,讓上海的旅游業、服務業蓬勃發展,本地商家也在不斷調整經營策略,迎合韓國人的喜好,從推出韓語菜單到提供特色服務,力求讓每一位韓國客人都賓至如歸。
而上海,也以其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著來自韓國的朋友。上海的年輕人熱衷于韓流文化,韓國的流行音樂、韓劇、美妝等在這里擁有大批粉絲;上海的高校里,韓國留學生們勤奮學習,與中國學生結下深厚友誼,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上海的職場上,韓國精英們發揮專業特長,與本地人才攜手共進,為城市的發展添磚加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