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短線交易風波下的資金鏈危局與創新藥企生存啟示錄。
文/每日資本論
這家創新藥公司走到了懸崖邊緣。
近日,邁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邁威生物)公告稱,其收到證監會的通知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大濤因涉嫌短線交易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劉大濤是邁威生物的靈魂人物之一。截至一季度末,劉大濤持有1510萬股邁威生物股份,占總股本的3.78%,系邁威生物的第三大股東。
邁威生物還表示,本次事項系對劉大濤先生個人的調查,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不過,敏感的資本市場迅速對此做出反應。5月12日一開盤,邁威生物大幅低開開盤,隨后便直線下跌,盤中一度跌幅接近16%。隨后幾日,其股價雖有所反彈,但仍未補上跳空缺口。
事實上,邁威生物的日子并不好過。作為一家成立8年卻累計虧損超56億元的生物制藥公司,邁威生物的困境遠不止于高管個人行為失范。從持續擴大的財務黑洞、激進的擴張策略,到核心產品商業化潰敗,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創新藥新星”,正以教科書般的案例揭示著行業洗牌的殘酷邏輯。
邁威生物的故事始于2017年,創始人唐春山與劉大濤以收購整合起家,試圖打造覆蓋研發、生產、銷售的生物藥全產業鏈。然而,其財務表現始終與“創新光環”背道而馳。自公司創建以來,不僅連續虧損,且虧損額逐年放大。2024年年報顯示,營業收入2億元,同比增長56.28%,但凈利潤虧損10.44億元,僅較2023年微幅收窄0.9%。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4478.85萬元,同比跌33.7%;凈利潤虧2.92億元,同比跌41.85%。
顯然,邁威生物仍未有“止血”的跡象。
有意思的是,邁威生物的營收呈現逐年增加狀態。2021年至2024年,收入從1622.62萬元攀升至2億元,年同比增長率都是三位數或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但細心投資者或許會發現,這一增長建立在極低基數之上,且與巨額投入嚴重失衡。2024年前十個月,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達2.02億元,甚至超過同期1.6億元的營收。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模式,暴露了其核心產品商業化能力較弱的缺陷。
可以佐證的是,在2023年一季報中,邁威生物預測全年邁利舒、君邁康兩款產品可合計實現銷售收入不低于4.3億元。但當年,邁威生物這兩款產品的發貨量遠不及預期目標,藥品銷售收入合計僅為4208.96萬元。2024年10月,邁威生物還卷入一宗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中。
而且,在研產品也面臨競爭重壓,邁威生物兩款新藥合作“夭折”。邁威生物在研管線分布廣泛,在腫瘤、升白藥、眼科等多個領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競品已獲批上市。2024年2月,因市場競爭格局變化較大,合作伙伴與邁威生物終止兩款新藥的合作關系。
不能不提的是,作為創新藥企,研發本是生命線,但邁威生物的費用結構呈現危險信號。
2023年,其研發費用8.36億元,而當年營收只有1.28億元。2024年,邁威生物研發費用降低至7.83億元,但相對于2億元的營收,占比仍舊居高不下。研發費用高對于創新型企業固然重要,但與營收對比,顯然產出環節出了問題。不過,這也是創新藥企的通病,很難有類似百利天恒那種,靠一單BD就扭轉乾坤的神話故事。
與此同時,邁威生物的銷售費用也呈現飆升的態勢。2020年其銷售費用不過233.31萬元,次年就飆升至2123.73萬元。2023年更是達到了1.43億元,2024年再創新高為1.92億元。顯然,邁威生物試圖通過激進營銷拉動銷售,但收效不佳。
連續虧損,讓邁威生物的資金鏈緊繃。
截至2025年一季度,邁威生物貨幣資金11.2億元,但短期借款就達到了10.7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11億元。顯然其現金儲備無法覆蓋短期債務。這還不包括其1.19億元的商譽,未來一旦發生商譽減值,對邁威生物的業績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更危險的是,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連續5年為負,2024年達-9.56億元。這種“入不敷出”的財務結構,迫使公司頻繁融資“輸血”——2025年3月,邁威生物申請發行5億元定向債務融資工具。此外,邁威生物還推進赴港IPO。
邁威生物的困境不僅源于財務失衡,更與其擴張戰略決策密切相關。2017年,邁威生物成立之初就收購了泰康生物和普銘生物。其中,泰康生物承擔臨床樣品制備、生產工藝放大和轉化以及商業化生產工作;普銘生物則承擔新藥研發工作,擁有自動化高通量雜交瘤篩選平臺。2018年,邁威生物又陸續收購了5家公司,累計出資3.66億元,進一步向醫藥產業鏈中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延伸。
收購標的中,部分企業并未轉化為實際收益。而且,頻繁收購也是讓其商譽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邁威生物最致命的危機,在于核心產品的商業化失敗。2024年2月,其與揚子江藥業終止9MW1111(重組人源化抗PD-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和8MW0511(注射用重組(酵母分泌型)合作,退回前期預付及分攤研發費用1.1億元,成為壓垮市場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邁威生物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深層矛盾——資本狂熱期催生的“研發泡沫”遭遇商業化能力缺失的反噬。當資本潮水退去,行業正從“講故事”轉向“拼效率”。對于邁威生物而言,赴港IPO或許能爭取喘息之機,但若不能解決三大核心問題——重塑差異化管線、重建研發團隊信任、優化費用結構,其“失血—融資—再失血”的惡性循環恐難打破。
創新藥是一場需要耐力與定力的馬拉松,但資本市場留給邁威生物的時間窗口,正在加速關閉。這場董事長短線交易風波,不過是冰山一角。當行業進入出清周期,唯有真正具備臨床價值與商業理性的企業,才能穿越寒冬。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