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義的春夜,新義派出所“永安調解室”的燈光穿透窗欞。晚9點,裝修工人小劉緊緊握住店主黃女士的手,眼里泛著釋然:“多虧你們像串珍珠一樣,把這筆糊涂賬一點點串清楚,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討回工錢……”桌角的暖光燈下,調解員老任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當天第三起糾紛的調解細節——這樣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的轉變,每天都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調解室里溫情上演。
一、裝修糾紛:讓爛尾工程開出和解之花
春日的陽光斜照進未完工的養生店,黃女士盯著滿地石膏板碎片直嘆氣:距離開業只剩一周,裝修隊卻因承包人失聯突然停工。工人小劉帶著工友扛著工具就要拆燈具:“我們沒拿到錢,只能拆東西抵賬!”黃女士報警時聲音帶著哭腔:“我明明按合同付清了工程款,現在人跑了,店開不了,這算什么事?”
老調解員老任和孫大姐,逐字研讀裝修合同:“合同約定‘按進度付款’,但承包人挪用了你們的工程款,這是他的責任,不是工人的錯。”民警小趙同步追查承包人下落,發現其因家庭變故臨時失聯。面對情緒激動的工人,老任搬來板凳坐在門口:“咱們都是養家糊口的人,拆了燈具,這店徹底爛尾,你們工錢更沒著落;可要是鬧僵了,黃女士的損失誰來擔?”他掏出手機翻開《民法典》合同編,“法律規定,你們有權追討工錢,但暴力拆改可能觸犯治安法,得不償失啊。”
一席話讓工人紅了眼眶。孫大姐又轉身勸黃女士:“您看這些工人,凌晨還在趕工,墻面上的棱角都是手工打磨的。新店開業圖個順,咱們一起想想辦法?”最終,在民警協調下鎖定承包人賬戶,調解員請來第三方核算已完工價值,黃女士先行墊付部分工錢,承諾“新店開業后優先雇傭原班人馬”。簽約時,小劉摸著和解協議上的紅手印說:“原來調解不是和稀泥,是給咱們找活路。”
二、快遞糾紛:讓破損包裹重續溫情紐帶
“這是我美容店新購的進口精華產品,單價3000多,你說賠300塊就了事?”快遞店里,張先生捏著破損的紙箱聲音發顫。監控顯示包裹未標注“易碎品”,分揀時被暴力拋摔,可快遞公司堅持“未保價只能賠運費三倍”。“根據《快遞暫行條例》第27條,未保價的貴重物品也應按實際損失賠償。”民警小吳調出法規條文,調解員孫大姐則拉著快遞店老板賀女士嘮家常:“您每天起早貪黑守店,要是客人都因為糾紛不來了,損失更大吧?”
“我不是不想賠,是總部規定卡得死……”賀女士皺著眉搓手。孫大姐遞上一杯菊花茶:“咱們做生意,口碑比什么都重要。這樣吧,我幫您聯系總部客服說明情況,您這邊也主動承擔一部分,既給客戶誠意,也給總部看到您解決問題的態度,怎么樣?”兩天里,調解室的電話成了“溝通橋梁”:民警依法據理力爭,調解員用“將心比心”化解情緒——當賀女士最終微信轉賬1980元時,張先生紅了眼眶:“其實我要的不是錢,是一句‘我們理解你的心疼’。”
后來,這面“春風化雨解紛爭,情理交融促和諧”的錦旗掛在調解室最顯眼的位置,陽光掠過錦旗上的金字時,總讓人想起老任常說的話:“糾紛背后藏著的,往往是沒被接住的情緒。我們多遞一杯茶、多聽兩句牢騷,矛盾就軟了一半。”
三、停車風波:讓街角方寸之地長出理解之苗
初夏正午,餅子店門前的爭吵聲蓋過了汽車喇叭聲。店主陳大哥揮著烙餅鐵鏟:“你車停門口,我客人怎么進來?”車主劉女士握著方向盤不肯熄火:“公共車位憑什么不讓停?我就停這兒!”雙方臉紅脖子粗時,民警的執法記錄儀悄悄記錄下現場,調解員武師傅卻蹲在路邊畫起了“停車日記”——連續三天,他用筆記本記下每個時段的車流、空位和進店顧客數量,發現午晚高峰時,附近200米內竟沒有一個正規停車位。
“陳大哥,您看這兒劃個‘限時停車位’怎么樣?上午12點到1點、下午6點到7點,要是進店買餅還能多停會兒。”武師傅展開手繪的簡易示意圖,“劉大姐停這兒也方便,還能嘗嘗陳大哥的招牌蔥花餅,兩全其美!”陳大哥盯著圖上的停車位標記,突然笑了:“嘿,你這法子比吵架強多了!”劉女士也不好意思地撓頭:“剛才急著接孩子,說話沖了……”
更暖心的是后續:調解員武師傅聯系城管部門確認合規后,親自帶著油漆劃線,臨時車位旁還多了塊小黑板——“進店消費可延長停車,歡迎常來”。如今,停在這里的車主總會捎上兩個餅,陳大哥的餅鐺前,爭吵聲變成了“老板,來個餅”的家常話。曾經的“火藥桶”街角,成了社區人口中的“暖心停車位”。
尾聲:在煙火氣里編織平安網
從裝修現場的碎片到快遞郵件上的破損,從停車位的劃線到調解室的茶杯,警調聯動的故事從來都生長在生活的褶皺里。民警用執法記錄儀守護法律底線,調解員用筆記本收藏人間百態:當事人拍桌子時,他們遞上的不是“警告書”而是紙巾;深夜調解時,泡的不是濃茶而是安神的枸杞茶;遇到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就把法條畫成漫畫;碰上情緒崩潰的當事人,就靜靜坐著聽他們哭完……這些帶著體溫的細節,讓法律不再是高懸的利劍,而是托住生活的手掌;讓調解不再是冰冷的“和稀泥”,而是穿針引線的“織網人”。
當三個不同的糾紛在同一個調解室畫上句號,我們終于懂得:基層治理的最高情商,從來不是技巧的高深,而是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心事”。就像調解室墻上那句樸素的標語——“有事多商量,遇事多擔當”,這里的藏藍制服與銀灰袖標,正用日復一日的耐心、真心、同理心,將每一個矛盾的“線頭”,織成守護萬家燈火的平安網。而這張網的經緯之間,閃耀的永遠是“以心換心”的溫暖光芒。(人民調解員 任春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