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健康,延續學術薪火。
同濟大學博士生杜梅因為十二指腸惡性腫瘤去世,年僅30歲,自述的遺書讓人動容,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不舍;而就在同一日,北京大學博士、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劉崇俊因突發腦干出血去世,年僅42歲。
看到近期多名青年學者去世,很多網友發出了呼吁,希望青年學者重視健康,因為這實在是太讓人惋惜了,要知道培養一名高端人才需要耗費多少資源,結果這些學者剛開始發光發熱,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近日,網絡上傳來了浙大城市學院申文老師去世的消息,再次引發網友關注,這到底是怎么了?他才41歲,這對于一名學者來說,完全是職業生涯中最美好的年齡。
正值盛年,為何生命如此脆弱?
具體原因只有四個字:“突發疾病”,說白了就是因為健康問題。
而從申文老師生前的照片來看,充滿朝氣和活力,誰能想到他就這樣離開了?
據鄭州大學同窗發布的訃告來看,申文老師是在學校所在地杭州去世,已有多日,于1月10日在杭州舉行告別儀式,家屬要求喪事從簡,然后回河南老家安葬。
發訃告的是鄭州大學02級考古班,不得不說這些同窗都非常仗義,在幫助老人操辦喪事,也從側面說明了申文老師生前的為人不錯。
據了解,申文老師生于1983年10月,畢業于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碩士學歷。畢業后就一直堅持在田野考古一線,獲得了豐富考古經驗,在學術上也收獲頗豐,先后主持、參與30余項考古發掘項目,還編寫了多部專著和學術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申文老師還手握“全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資格與水下考古資質。
申文老師也憑借這些過硬的資質,在2021年入職浙大城市學院,當年的公示信息還在,而且他是所有聘用人員中唯一的碩士學歷,其余人都是博士。
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獲得大學的聘用資格,就是因為他擁有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由此可見,申文老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很優秀。
從這些年輕學者早逝的現象來看,不難發現有一些共性:
高校競爭白熱化,像浙大城市學院這類快速崛起、積極謀發展的院校,對教師科研、教學成果有著迫切需求。年輕學者處于事業爬坡關鍵期,壓力如影隨形。
教學上,要精心備課、創新授課形式吸引學生;科研里,課題申報、論文發表的競爭日益激烈,熬夜查資料、連軸轉做實驗成了家常便飯,鍛煉被無限擱置,身體發出的疲勞、不適信號也常被忽視。
長此以往,健康就被嚴重透支。 要改變這一嚴峻現狀,需多方協同發力。
一方面,青年學者自身得轉變觀念。
明白科研與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適度放松、規律作息,是為了后續更持久高效地投入工作。
另外一方面,高校也要密切關注學者健康。
不能只重成果產出,應將教師健康關懷落到實處,定期組織體檢、開展心理疏導講座,設置強制休息機制,用措施保障老師們的勞逸結合。
申文老師的離去,是一記沉重警鐘,敲醒每一位追夢的年輕學者,也敦促著學界與高校重新審視奮斗與健康的天平,爭取做到“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