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本文選取SFIC模型,深度剖析該技術發展脈絡、國家安全威脅及協同治理現狀,從起始條件、催化領導、制度設計、協同過程四個維度提出治理挑戰與優化策略,為我國深度偽造技術的有效治理提供重要參考。
李雨璇 . 基于SFIC模型的深度偽造技術協同治理研究[J].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2024(11):107-116.
摘 要
作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產物,深度偽造技術自2017年興起以來,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散,對法律、倫理和安全等構成了嚴峻挑戰。為深入探析我國深度偽造技術的有效治理路徑,選取SFIC模型作為分析框架:首先,通過梳理深度偽造技術的發展脈絡及其對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與挑戰,揭示協同治理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其次,運用SFIC模型,從起始條件(S)、催化領導(F)、制度設計(I)、協同過程(C)4個維度分析我國深度偽造技術協同治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挑戰;最后,基于SFIC模型分析結果,提出相應優化策略和建議,以期為我國深度偽造技術協同治理提供參考。
論文結構
0 引 言
1 SFIC協同治理模型概述
2 SFIC框架下我國深度偽造技術協同治理現狀分析
2.1 起始條件不足:部分主體協同意識淡薄,特別是公眾
2.2 催化領導乏力: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技術手段有待發展
2.3 制度設計缺陷:法律的適用存在困境,監管救濟機制有待更好完善
2.4 協同過程不暢:多元主體間缺乏溝通平臺,階段性成果有待反饋
3 對我國深度偽造技術協同治理的幾點思考
3.1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體系
3.2 健全激勵機制,推進技術革新
3.3 建立溝通平臺,注重成果反饋
3.4 加大宣傳教育,強化協同意識
4 結 語
作者簡介
- 李雨璇(200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治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