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瓊瑤老師果然是大神啊,
多年前就在《還珠格格》里描繪了華人豬仔在緬甸的悲慘遭遇,
爾康,多么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一個貴公子,被抓到緬甸以后,
被廢了武功、喂了鴉片、染上毒癮、淪為乞丐、關在豬圈,
整個人目光呆滯、蓬頭垢面、精神被徹底摧毀,
簡直是生不如死。
要是沒他的女朋友紫薇搭救,爾康這輩子就爛在妙瓦底了。
而紫薇和爾康,乾隆是當兒女看的,發生這種事情,皇阿瑪怎么能忍?
必須發兵討之!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四征緬甸”。
02
好吧,小說是小說,
現實中的歷史是,
18世紀中期,緬甸的貢榜王朝強勢崛起,先后拿下了今天印度東北部的阿霍姆和曼尼普爾王國,還推翻了位于老撾的南掌政權,并吞并了傳統強國暹羅,也就是泰國。
建立起一個幅員百萬平方公里,擁有1300萬人口的強勢帝國。
而當時的老撾,是中國的朝貢國,泰國,是清朝一貫最忠順的藩屬國。
1765年,野心勃勃的緬甸大舉入侵云南省境內的臨滄和西雙版納地區,并直接宣稱車里(今普洱市)為緬甸領土,將大量邊民和百姓掠為豬仔。
敢跳到太歲頭上鬧事,乾隆決定自衛反擊。
第一次討伐派出的是云南總督劉藻。
劉藻是個文官不熟悉軍事,導致清軍遭到緬軍伏擊,死傷500多人,還陣亡了參將何瓊昭,
乾隆追究責任,將其革職并降為湖北巡撫,劉藻受此打擊之后,不久自刎身亡。
一征緬甸,就這樣不了了之。
第二次討伐,乾隆派出了具有剿匪經驗的云貴總督楊應琚,
在他的指揮下,清軍攻下整欠、孟艮等地并委任了新的土司首領,入侵的罪魁禍首召散逃往緬甸。
輕敵自大的楊應琚隨后調集了1.4萬軍隊,準備攻入緬甸境內,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然而,緬軍當時裝備了不少從英法購買的燧發槍,且修筑了大量木寨堡壘,給清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楊應琚等官員則謊報軍情,聲稱對緬軍取得大捷,不如議和了事。
乾隆豈是好糊弄的人,很快派福康安的哥哥,親信侍衛福靈安去前線查明情況,將楊應琚等多名將領逮捕進京處死。
二征緬甸草草收場。
在歷經兩階段的失敗后,1767年,乾隆決定重新布陣,
從京城派出八旗兵3000人,抽調四川綠營兵8000人,貴州山地兵9000名,再加上前線的云南本省軍隊5000人,合計2.5萬大軍。
并任命自己的女婿,久經沙場的伊犁將軍明瑞擔任前線總指揮。
針對緬軍堡寨眾多,啃起來費勁的特點,明瑞采用的是直搗黃龍的策略,
他親率1萬清軍,以貴州藤牌兵打頭陣,孤軍直搗緬甸宰相摩訶悉以2萬人馬防守的蠻結大寨。
這次戰役中,一個叫王連的小兵,用一支標槍射死緬軍主將,并率先登上寨墻,連續砍倒了十幾個緬軍士兵,為清軍打開大寨缺口,協助大軍斬殺緬軍4000余人,并全殲了緬軍的稱霸東南亞的王牌火槍象兵,
一個人包辦了古代的四大軍功,
先登、陷陣、斬將、奪旗。
消息傳到北京,乾隆毫不含糊,當場敘功,將王連連升七級,從一個大頭兵直接提拔為三品游擊將軍。
隨后,明瑞直撲緬甸都城的最后一道防線老官屯。
然而,老官屯易守難攻,地形復雜,人馬高達5萬,且火器眾多、悍匪云集、勢力錯綜復雜。
明瑞是輕兵直入,當地土司首鼠兩端,加上后勤補給本就不順暢,久攻不下后又值雨季到來,只能含恨撤軍。
就在撤離途中,清軍在離云南邊境200多里的地方遭到了5萬緬軍的合圍,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明瑞展示了一代名將的驚人氣節,
他親率500親衛為大部隊殿后,與緬軍血戰一天一夜,最終全員戰死,壯烈殉國。
三征緬甸收復的地區也幾乎全部丟失。
乾隆痛哭流涕,在北京親自祭奠悼念,并下令凌遲了一干作戰不力的將領。
這時緬王也派人交還了明瑞遺體,并提出休戰之意。
有人勸乾隆,不如順坡下驢,這就算了吧。
但乾隆深知,周邊的這些小國和地方勢力的爛人們,認知太低,品德太差,畏威而不懷德,吃硬而不吃軟。
你對他好言相勸,一再忍讓,他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蹬鼻子上臉。
既然如此,不如犁庭掃穴,叫他知道馬王爺有幾只眼,以后再不敢造次。
緬甸是必須要將其打慫打軟的。
03
1769年,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小舅子傅恒,四征緬甸。
傅恒可不是《延禧攻略》中那個小白臉,
而是大清勞模,是文物雙全的帝國名將、首席軍機大臣、平定大小金川之虎。
為了萬無一失,乾隆還讓戶部尚書阿里袞、救火隊長阿桂擔任副將軍,
打出了舒赫德、鄂寧、海蘭察等猛將全明星陣容,除了1.6萬名綠營兵,還加派2000名索倫兵、1000名錫伯兵、1000名蒙古騎兵、3000名藤牌兵,3000名八旗兵、2000名臺灣水師,部隊超過4萬人,戰馬超過7萬匹,后勤民夫高達20萬。
當年8月,傅恒率軍突入緬甸,水陸并進,一路進兵2000余里,
再次抵達緬都最后一道防線,老官屯堡壘群一線。
在亡國的關頭,緬王幾乎抽調了全國的火器和精兵來防守,連俘虜的法國火槍兵也充進了前線。
在數個月的對峙中,清軍連續攻破緬軍多個營寨,僅清軍一號猛男海蘭察,就以1500索倫兵打垮了7000緬軍精銳,斬首3000余級,使得緬軍從此再也不敢野戰,只能龜縮防守。
在水上的戰斗中,阿桂也擊沉緬軍60多艘戰船,
并在前線鑄造了5000斤的重炮,日夜轟擊緬軍大寨。
在前線督戰的緬甸宰相在野戰打不過,防守守不下的情況下,私自偽造了緬王孟駁的親筆書信與清軍求和,緬王知道后也只能默認現實。
當時的清軍也飽受惡劣天氣、瘟疫疾病的折磨,非戰斗減員達到了部隊三成,副將阿里袞、總兵吳士勝、水師提督葉相德等高級將領都先后病亡,連統帥傅恒本人,也染上熱帶疾病臥床不起。
于是,清軍順水推舟與緬甸簽署了《老官屯協議》,
根據協議,緬甸對大清稱臣;清朝收回了緬甸在明朝萬歷年間侵占的孟養、木邦、蠻暮等土司(西雙版納一帶),清軍戰俘回國。
歷時四年的清緬戰爭于是結束。
04
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批評乾隆皇室的四次征緬,認為勞民傷財,損兵折將,耗費911萬兩白銀,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慘勝和帝國的遮羞布。
然而,你可以懷疑乾隆的詩詞,但不要懷疑乾隆的戰略。
東亞的主導秩序,必須牢牢掌握在中國的手中,不允許有人發動戰爭成為區域小強,進而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全。四次征緬, 一仗打出了130多年的西南邊界安寧。
試想一下,如果緬甸武力統一了整個中南半島,會對中國形成什么樣的嚴重威脅?在近代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中,又有多少國土和百姓會被其戕害?
正因乾隆的果決,中國才重新在中南半島確立了自己主導的藩屬國體系,三大主要勢力,緬甸、暹羅、安南最終對大清稱臣。
也正因四打緬甸,被滅亡的暹羅也就是泰國,才在華裔鄭信帶領下成功復國,從此,泰國王室永遠姓鄭。
看到這里,會有不少同學對緬甸發生的事情意難平,
大國對這些小國的策略,是諸多考量,以待時機的,
不動則已,動則雷霆。
君不見,所謂緬北四大家族,墳頭上的草都一尺多高了嗎?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勿謂言之不預也。
歡迎關注并星標,獲得過第一時間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