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蜂巢能源在歐洲的建廠擴張之路正式宣告暫停,其位于德國的兩家工廠建設叫停,據傳近300億的投資擱淺。
如今看來,蜂巢能源似乎暫停了其600GWh的產能擴張計劃,有意先瘦身、后集中力量走差異化路線,重點發力增程插混電池以驅動其國內業績增長,并在海外考慮采用輕資產模式,通過提供海外技術合作+本地化的雙模式在歐洲布局電池產能。
出海不好做,國內也仍僧多粥少。業務發展的重心完全騰挪到國內后,蜂巢能源能否破除連年虧損、增量拓展困難的困局猶未可知,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這家企業對自己要存活所必須進行的壯士斷腕和精準打擊了然于胸、堅決執行。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2024年10月28日,蜂巢能源對外宣布,公司決定從2025年1月31日起,終止其下屬兩家歐洲公司的商業運營,其原本在德國投建工廠的計劃也因此擱淺。
如今,折戟海外、重新發力國內市場的蜂巢能源,能否實現困境反轉?
01
IPO遇阻,暴露多重困境
不同于其他動力電池廠商,蜂巢能源格外年輕,也格外特別。
2012年,長城汽車內部成立動力電池項目組,開展動力電池核心技術預研工作。2016年,該項目組成為長城旗下的獨立事業部。
2018年2月,蜂巢能源正是脫胎于這一老牌車企內部的動力電池事業部,在江蘇常州正式成立。
不過,雖然在名義上獨立了出來,但蜂巢能源最大的客戶是長城、管理的模式仿照長城,里里外外都帶有長城的標簽。
在獨立后的四年時間里,蜂巢能源就成為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十名的廠商,被稱為“行業黑馬”。具體而言,蜂巢能源在2023年裝機量累計8.69GWh,同比增長42.5%,遠超行業31.6%的平均增速;在PHEV和增程車市場,蜂巢能源更是潛力十足、領跑增長,2023 年蜂巢能源插混乘用車裝機量達到5.6GWh,同比增長409.1%,理想 L7 Air、嵐圖 FREE 等多款熱門增程式新車都采用其三元電芯。
這匹黑馬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前瞻性布局。2018年創立后,蜂巢便押注“高能+快充”這一電動車主的核心訴求,專注研發短刀電池技術與疊片技術工藝。
在制造技術領域,蜂巢的第三代“飛疊”技術效率已經達0.125秒/片,其疊片技術3.5即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導入量產。
電池技術領域,第二代短刀電池依托“飛疊+快充”黃金組合,采用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能量密度達到188Wh/Kg,且兼顧2.2C快充性能,峰值可以做到3C以上,使充電時間縮短到15分鐘。
2025年1月8日,蜂巢能源在其第五屆電池日上正式宣布第100萬套電池包下線,并發布了越野電池、蜂行短刀電池、商用車遠路電池、HEV電池幾類細分賽道的新品。
在IPO之前,蜂巢能源已累計完成四輪融資,投資方既有IDG資本、鼎暉投資、中銀投、深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也有三一重工、小鵬汽車等產業資本。在一年半的時間里,蜂巢能源估值就從60億暴漲至462億元。
然而,蜂巢能源的IPO卻在半路被主動叫停。
2023年11月,蜂巢能源上市申請獲得受理,計劃登陸科創板,募資150億元、發行不超過25%的股份,預計估值在600億元。
但一個月后,上交所平臺信息顯示,蜂巢能源和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撤回發行上市申請,終止發行上市審核。官方解釋是公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公司及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為重,決定撤回A股申請,并考慮啟動其他融資方案。
IPO失利,暴露出蜂巢能源潛在的發展困境。
一方面,蜂巢能源與長城汽車的關系成為其IPO的阻礙,獨立運營能力存疑。根據招股書信息,蜂巢能源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向長城公司及下屬公司銷售電池包、模組和電芯,實現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99.86%、98.68%、86.37%和56.95%。
另一方面,增收不增利、持續虧損的狀況,也是蜂巢必須解決的困境。據蜂巢能源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蜂巢能源的營收分別是9.292億元、17.365億元、44.737億元和99.704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26億元、-7.01億元、-11.54億元及-22.56億元,資金鏈持續緊張。
事實上,蜂巢能源在過去的幾年內,一直在進行激進的產能擴張,持續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公司規劃到2025年全球產能提升至600GWh,劍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在多重壓力之下,蜂巢能源在海外的收縮,也是無奈之舉。
02
出海難,歐洲更難
2022年,蜂巢能源在境外銷售收入為2.1億元,收入占比為2.4%,并在招股書問詢回函中稱自身已定點PSA、OTOKAR、SANAYI、ENERSYS等海外客戶項目,自2022年開始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隨著國內新能源產業鏈內卷程度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中國的動力電池廠商都將視線投放至海外市場,發布出海建廠計劃。
然而,電池廠商出海水土不服,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2020年11月,蜂巢能源選定德國薩爾州建設電池工廠;2022年9月,據報道,為了彌補第一座工廠建設的延誤問題,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國勃蘭登堡州建設海外第二工廠。
據報道,蜂巢能源原計劃投產的工廠因為規劃許可的延遲以及針對該建設項目的各類消防、交通規劃、環保等問題訴訟,導致工廠建設計劃一再擱置,直至停工。
彼時的蜂巢雄心勃勃,欲在歐洲市場大展拳腳,誰知這兩座工廠的建設終究化作泡影。
從外部環境看,歐洲市場電動化轉型雖趨勢明確,但推進速度不及預期。當地建廠周期漫長、前期投入高昂,市場需求訂單遲遲未能跟上,且欠缺本地化的電池產品供應鏈,蜂巢能源資金壓力很大。
同時,政策法規層面的不確定性,如環保政策、地緣風險、歐盟新電池法規、比想象中來得更快的補貼退坡,都給企業海外發展增添諸多變數。
2024年10月28日,蜂巢能源對外宣布,公司決定從2025年1月31日起,終止其下屬兩家歐洲公司的商業運營,其原本在德國投建工廠的計劃也因此擱淺。
不過,蜂巢能源的出海計劃并未完全擱置。
一方面,蜂巢能源考慮采用輕資產模式在歐洲布局電池產能,計劃與歐洲電池企業開展合資合作,通過提供海外技術合作+本地化的雙模式,在當地量產磷酸鐵鋰等電池產品。
1月9日,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說:“如果我們繼續盲目在歐洲做大規模投資,可能負擔非常重,且風險太大,最后還有可能沒有訂單。”
而另一方面,蜂巢能源在東南亞的布局進展不錯。2023年7月,公司在泰國建立了首家模組PACK工廠。2024年2月,蜂巢能源泰國工廠僅用5個月便在泰國實現了電池的本土化供應,開始為長城汽車、合眾汽車等生產LCTP電池包。2月27日,公司與國際能源公司Banpu NEXT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03
新戰略
事實上,從2024年1月開始,蜂巢能源實施了減人控費、業務瘦身等多項舉措。這種戰略性的收縮,足以凸顯出其在國內、海外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問題。
雖然最大客戶長城汽車的業務占比在持續下降,但是從目前信息看,蜂巢能源補位的客戶大多為商用車、專用車客戶,其在乘用車市場的拓展并不順利。
2024年2月,楊紅新在微博發布了2024年蜂巢能源最核心的三個戰略任務:
一是死磕增程插混電池。將投入更多資源死磕混動技術和產品,成為行業領導者。
二是高質量經營變革、刀刃向內,具體包括對上游的孵化業務瘦身,對產業布局進行收縮,未來聚焦發展主業;加大末尾和績差人員淘汰;強化科學排產,持續精益生產以減人增效;加大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
三是加大海外布局,采用海外本地化+技術合作的雙模式,尋找全球新能源藍海市場。
如今看來,蜂巢能源似乎暫停了其巨量產能擴張計劃,有意先瘦身、后集中力量走差異化路線,利用增程插混驅動其業績增長。
然而,是否能真正實現國內市場的逆襲,尚未可知,畢竟增程插混市場同樣虎狼環伺,如若市場真的具備更快增速,一線廠商同樣會餓虎撲食般大力推廣自身增混產品,例如寧德時代,便在2024年10月發布其最新超級增混電池。
04
尾聲
自2023年12月主動撤回申報、IPO失利后,蜂巢能源進入了持續動蕩期,資金緊張、獲客困難、被迫裁員、變相降薪、海外建設不利等消息接連傳出。
作為動力電池出海的一個縮影,蜂巢能源面臨的問題具備一定代表性。
如今的電池行業僧多粥少,業務發展的重心重新騰挪到國內后,蜂巢能源能否破局猶未可知,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至少目前,這家企業對自己要存活所必須進行的壯士斷腕和精準打擊了然于胸、堅決執行。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