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記者走進江山市浙江雅迪樂家居有限公司的免漆智能化制造車間,看見一條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能將木板直接加工成成品木柜。“采用智能化生產模式后,制作一只大型木柜的時間從三四天縮短至三到五個小時,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該企業負責人說。
這是衢州通過科技賦能,大力推進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去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發布2023年度市縣“科技創新鼎”通報,衢州市、衢江區首次奪鼎。鼎,旌功記績之重器。“科技創新鼎”是浙江省科技創新工作的最高榮譽,體現了一個地方的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衢州的科技創新奮進之旅,是在持續的探索實踐中,一筆一畫書寫出的科技創新“鼎”級突破“新答卷”。
“鼎”立潮頭
夯實創新根基
在龍游縣經濟開發區,由浙大衢州“兩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引進的產業化項目——年產4萬噸綠色介孔硅緩釋材料與水分散制劑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分二期建設,預計2026年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約10.58億元。生產的納米分散粒劑和介孔硅復合緩釋材料,將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浙大衢州“兩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長張慶華說,研究院始終重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起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打造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發展。目前,浙大衢州“兩院”已引育孵化科技型企業20家,并以產業化項目為契機,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
市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長張利東認為,衢州現代產業體系逐步成型,擁有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六大特色產業,以共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放大產學研合作效應,能為衢州形成強有力的科技創新矩陣,推動科創平臺提能造峰。
近年來,衢州與浙江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15家高能級科創平臺,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上開辟新領域新賽道。通過引進浙江大學鯤鵬人才團隊共建動力電池和儲能研究院,與復旦大學合作共建衢州復旦研究院,衢州已實現“一產業一研究院”“一縣一研究院”全覆蓋。
“為充分激發科創平臺的強大動力,我們積極引導平臺工作更專注于產業需求,更好地服務于本土產業。”市科技局科創平臺與人才處處長張玉良說。去年5月,我市組建起22家市級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探索深化產學研合作發展新模式。
科創平臺與企業“雙向奔赴”,宛如春風化雨,為衢州科技創新環境厚植沃土。2024年,全市共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451場,涉及市內外企業1023家次,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263項。衢州的科創平臺更是首次邁出省際步伐,舉辦“衢黃聯動”院企產學研合作對接會,與四省邊際企業簽訂7個合作項目,開啟跨區域合作的新篇章。
中試基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針對化工中試項目立項審批難、落地難、運維難等諸多難題,衢州努力尋求突破,通過實施“學科+人才+產業”一體打造化工中試創新“試驗田”改革,探索“告知+監督”“學科+產業”“成果+基金”模式,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聚力培育產業創新發展“試驗田”。
“鼎”級培育
匯聚四方英才
“與團隊一起在新材料領域開拓疆土,我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在浙江飛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老家在遼寧的史哲坤回顧起自己博士畢業后加入浙大衢州“兩院”的經歷時,滿懷激情地說。
史哲坤是浙大衢州“兩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長張慶華教授團隊的成員。2024年,由他負責的“面向醫療器件的表面處理關鍵技術及器件涂層產業化制備”項目,上榜了衢州市第一批“南孔精英”計劃創業人才項目。
人才是支撐科創發展的重要資源。如何為人才的創新創造提供良好的發展生態?衢州圍繞產業鏈建平臺、聚人才、優生態,先后引進任其龍、段雪、陳建峰、徐南平、孫世剛等5位院士團隊,聘請6位院士擔任產業鏈首席科學家,形成院士集聚創新、協同發展的生動局面。
聚焦企業引才育才需求,衢州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青年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企業引進退休專家的若干舉措》等系列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企業引進專家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每季度舉辦“南孔精英”創業人才項目評審,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參與,參評項目數連創新高,落地項目數連年增長。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吸引集聚青年人才。衢州連續兩年召開青年人才發展大會,赴國內外高校開展人才周等招聘活動58場次,引進大學畢業生4.1萬人、博士220人。建立“青年訪問學者”“院企雙聘”等機制,促進高校、科研平臺與企業之間的人才雙向互派,交流學習。
圍繞打造“科技成果最容易轉化、科創人才最適宜創業、科技企業最適合成長”的城市目標,衢州堅持改革破題,創新開展“才呼我辦”人才服務增值化改革,構建起“153”人才服務體系,建成衢州人才碼、“12345-2”人才服務專線、人才科創服務專區等服務矩陣,全面梳理涉及人才引進、人才創新等74個高頻服務事項,整合優化“拎包創業”一件事,覆蓋人才創業全周期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計辦理人才服務事項1.5萬余件,企業和人才滿意率超98%。
“鼎”力前行
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去年12月,衢州出臺全國首部科創平臺地方立法——《衢州市科創平臺高質量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固化衢州科創平臺管理的成功經驗,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提升科技創新法治建設水平。
“《條例》是以促進創業創新為基調的地方性法規,不對科創平臺內部管理事務進行嚴格規定。”市科技局黨委委員、規劃與法規處處長汪建平說,《條例》旨在最大程度激發科創平臺活力,運用法治手段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題,強化科創平臺發展所需的資金、用房、人才等要素供給,營造良好科創氛圍。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2024年4月,市委八屆六次全會專題部署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今年1月9日,市委召開全市科技及體制“雙創新”改革推進會暨創新衢州建設工作部署會,研究部署加快創新衢州工作,實現全市以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目標。
創新能級持續提升。2024年,衢州躋身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第58位,比上年提升1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創新指數保持在全省第二方陣。
改革攻堅多點突破。衢州獲全省唯一一個科技及體制“雙創新”改革試點城市;校地協同聯合打造產學研融合發展平臺入選創新浙江十大典型案例;衢州化工中試集成改革列入省創新深化試點。
科技創新活力涌動,高質量發展“新新”向榮。“市科技局要以科技及體制‘雙創新’改革為牽引,以‘五鏈’融合為路徑,探索形成一批衢州特色科技創新實踐場景,為創新浙江建設貢獻更多衢州方案、衢州樣本。”市科技局副局長祝騰飛說。
來源:衢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