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碧桂園拿出了人類史上第二大境外債重組方案,不愧是“宇宙房企”,一出手就是歷史記錄。(或許有人會問第一是誰?那當然是恒大。)
這家昔日的“宇宙房企”的1200億外債,終于在近期有了說法。
從碧桂園給出的重組方案上看,還是非常刺激的,可以概括為:虧、賭、陪、換、熬。
基本上看起來就是賠多賠少的問題。
1. 現金回購(虧)
碧桂園以現金回購債務,但僅償還債權人10%的本金。這意味著,債權人若選擇立即收回資金,將承受高達90%的本金損失。
2. 100%債轉股(賭)
債權人可選擇將全部債務轉換為股權,但需要等待3.5年才能轉股。這種方式完全依賴碧桂園未來的市場表現,風險極高。
3. 部分債轉股+部分債務延期(陪)
債務本金的67%轉為股權,剩余33%延期至7.5年后償還。此方案通過“時間換空間”,將債權人的利益與企業發展捆綁。
4. 債務展期+本金削減(換)
債務本金削減35%,其余65%延期至9.5年后償還。這種方式大幅降低企業短期債務壓力,但債權人仍需承受較大折損。
5. 僅展期,無削債(熬)
保留全部債務本金,但需延期11.5年。這對債權人而言是最保守的選擇,但長時間展期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截至目前,碧桂園與專案小組、協調委員會及其他債權人仍在磋商重組提案條款,各方尚未就重組提案訂立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個人分析,如果非要在這五個方案里選,可能虧的最少的就是第一個:接受90%的虧損。
其余的每一個,都很難評,甚至最后一個方案還要等11年。
先不要幻想碧桂園能不能撐11年,也別提碧桂園自己分析15年還是不能盈利的現實。就只算你能不能預測15年后的通貨膨脹?
要是不能,最好還是套現離場。
近年來,碧桂園的自救從來沒有停止,包括降低債務杠桿、聚焦核心業務、融資渠道調整等多種方式。
并且自2022年以來通過處置難銷類資產及盤活沉淀資金,已回籠資金超600億元。
但從結果上看,仍未能有效扭轉頹勢。2024年,其全年銷售額僅為471億元,與2020年的5707億元相比,下降超過90%。
一方面,有著市場需求的萎縮、資產價值的下滑等于因素,也有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整體趨勢,令其成效有限。
為了讓債主們安心,碧桂園還展示了家底.
截至2023年年底,碧桂園控制超過3000個開發項目,可售合同面積在9000萬至9200萬㎡之間,包括在馬來西亞、泰國等9個國際市場的29個開發項目以及在中國內地的超過2900個境內開發項目。
粗略計算,碧桂園手頭的資產價值高達9000億,而什么時候能變現那就不知道了。
而對于普通購房人來說,其實更關系的是碧桂園的交付進度。規模上,2024年底,碧桂園累計交付了超過200萬㎡的住宅項目
受益于各地的“保交樓”政策,包括專項資金支持、金融機構貸款展期以及施工企業墊資等,碧桂園部分重點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然而,由于資金鏈壓力,多數項目交付時間有所延后,但還是完成了交付。
不過,雖然大部分項目如期交付,但部分樓盤或多或少存在質量問題,如外立面裝修簡配、公共設施滯后等。
看完上面五個方案,有不少人直呼“明搶”。核心實質是將債務危機轉嫁至債權人身上。
債權人面臨的選擇并非優劣權衡,而是在“割肉”和“賭未來”之間艱難抉擇。
但是話又說回來,已經火燒眉毛的碧桂園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假如你是債主,你會怎么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