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流行病學為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地設計、測量和評價臨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為循證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循證醫學通過強調對證據質量的分級,以及對意愿和價值觀的整合,通過臨床指南和標準,為臨床決策和實踐提供依據。隨著證據生態系統的提出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梳理了2024年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領域的重要進展,涵蓋科學研究、期刊出版、學術會議等內容,以期為醫務人員更好地了解本行業動態,提供相關信息和參考。
▉一、第二屆全球證據峰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
9月10—13日,第二屆全球證據峰會(Global Evidence Summit 2024)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會議主題為“證據讓生活更美好(Using evidence. Improving lives)”,大會共吸引來自全球152個國家或地區的1848名代表參會,會議內容涉及循證醫學、循證衛生保健、醫學指南等多個領域。
本屆會議中,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政策制定者及醫務工作者等圍繞“證據”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展示了循證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其中,中國學者在本次會議中表現亮眼,會上84名中國學者對92篇論文進行了口頭匯報(占全部口頭匯報數量的16%);中國學者的近200篇會議論文以壁報交流的形式展出。在參會規模和會議論文收錄方面均取得突破的同時,中國學者也在會議期間積極同國際知名學者及相關國際組織進行交流和座談,充分展示了我國學者在循證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績。
▉二、《全球證據委員會報告(2024更新版)》發布
全球證據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John N. Lavis教授和渥太華大學的Jeremy Grimshaw教授牽頭,于2021年聯合發起成立。委員會旨在推動全球危機應對中的循證決策,讓證據成為日常生活的中心。委員會于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發布了專題報告,基于多國經驗系統闡述如何利用研究證據科學應對社會挑戰。2024年1月,《全球證據委員會報告(2024版)》正式發布,內容聚焦三個實施重點:積聚力量加強國家證據支持體系,改善全球證據架構,讓證據成為日常生活的中心;包括中文、阿拉伯語、英語、法語、日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在內的七種語言版本同時發布。
▉三、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正式發刊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自2024年3月起正式發刊,該期刊是國際指南協作網(GIN)的官方期刊,是全球范圍內首本致力于指南制訂和指南相關工作的期刊。期刊主編為AGREE協作網現任主席Ivan D. Florez教授,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姚曉梅教授和四川大學曾力楠教授等人任副主編,編委會成員包括蘭州大學陳耀龍教授與寧波諾丁漢大學夏君教授等人。該期刊致力于發表與指南制訂和實施相關的方法學文章,基于證據的臨床、公共衛生或衛生系統指南,以及相關指南計劃書,以期為指南開發者、研究人員、實施者和用戶提供強大的平臺,彌合證據和醫療保健之間的差距,促進全球范圍內的醫療保健實踐和政策制定,從而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并最終改善患者和人群的治療結果。
▉四、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國專輯發布
6月24日,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國專輯發布。本次中國專輯主要內容包括:臨床實踐指南的評估、注冊和實施,開放科學實踐與報告指南的實施和制訂,證據的定義、綜合和轉化。目前已有6篇文章發表,包括:“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prospective registration: the PREPARE platform”“CARE-radiology statement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reporting guideline for radiological case reports”“Strengthening transparency in randomised trials related to multimorbidity: key point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reporting”“Exploring the diverse definitions of ‘evidence’: a scoping review”“Overcoming 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China”“Enhanc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with STAR”。該專輯仍在持續推進中,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國專輯希望通過系列中國高質量循證醫學文章的發布,在全球范圍內展示循證醫學的中國貢獻。
▉五、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二屆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學術會議在成都召開
8月15—18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二屆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學術會議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大會共收到稿件1564篇,專題報告和論文發言近200場,電子壁報1200多份。除主會場外,還開設了循證醫學、臨床研究方法學、中醫學、教學、青年學組、青年沙龍和亞太循證醫學共7個分會場。國內外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工作者們圍繞臨床試驗的設計和發表、統計分析方法、專病數據庫的建立、真實世界研究、中醫中藥中臨床研究方法和證據的應用、證據和指南、循證醫學慕課建設等熱點主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協作促進全球健康事業向前發展。
中國臨床流行病學網(ChinaCLEN)成立于1989年,2024年是成立的35周年。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第一屆、第三屆主任委員王家良教授和分會第四屆、第五屆主任委員王吉耀教授在紀念活動上分別致辭,寄語ChinaCLEN的未來發展。紀念活動同時邀請了中國公共衛生的先驅陳志潛先生的女兒介紹陳志潛先生為我國農村衛生工作作出的卓越貢獻,并向全國各個臨床流行病學中心代表贈送了陳志潛先生的著作《中國農村之醫學:我的記述》。
▉六、指南與標準協作網專項在京正式啟動
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標準,作為提升醫務人員診療科學性與規范性的重要工具,在優化醫療服務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及引導臨床研究發展方向等方面具有顯著意義。7月5—6日,“2024中國數字醫療大會”在京召開,會上正式啟動了指南與標準協作網專項。該專項將在未來建立統一的指南發布平臺,按照WHO和國家指南與標準的制/修訂指導原則,采用權威的標準進行指南評價,并向指南與標準制訂機構提供系統的培訓與支持。同時,協作網將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指南與標準的制訂、評價與實施過程,并積極推動指南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精準化轉型,并深化與WHO、國際指南協作網、國際指南研究與評價協作網等國際機構的合作關系,塑造國家指南與標準品牌,助力中國指南與標準走向國際。
▉七、第十一屆亞太地區循證醫學研討會在廈門召開
第十一屆亞太地區循證醫學研討會暨第二屆循證中藥研討會于11月1—3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大會以“循證基礎交叉,推動醫藥創新”為主題,展示了亞太地區在循證醫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和標志性成果,更進一步推動了循證醫學在亞太地區的發展,促進了亞太國家間的學術交流,增進了領域內的國際合作與創新交流,為循證醫學的臨床應用和政策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香港舉辦循證醫學與人工智能交叉學術研討會
11月13—14日,WHO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與中國EQUATOR中心聯合主辦了圍繞人工智能+循證醫學的ADVANCED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循證醫學聯合創始人Gordon Guyatt教授來港授課。研討會就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促進系統評價和臨床指南的制訂,以及利用大語言模型提升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效率和質量進行了深度討論。會上也發布了多個機構共同研發的5款人工智能+循證醫學產品。
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
執筆人:陳耀龍(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王小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