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記智庫雨林
作為城市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們因感受西安正“變暖變濕”,并為此提出“苔蘚指數”的判斷方式。
因為氣象自身特點,詳細和目標數據獲取有限。不過,我們“相信水滴石穿”力量,自2019年開始自發進行勘察、研究和對比,與相關部門“隔空喊話”,并通過各種渠道呼吁“重估西安雨量”。
根據西安氣象相關專題結論,再結合“省市口徑統一”的做法,西安氣候已進入新周期。
明確: 西安正變暖變濕
在《》中,「中國天氣」已下定論——“全國22個省市迎來1961年最暖一年”,包括陜西。
比如今年,西安入冬至今無雪頗為罕見。從規律上來說,氣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它的影響“潤物細無聲”。對此,昨日西安氣象局發布了專題文章——《》。
這篇文章通過1961年以來相關資料、記錄和數據,得出兩個關鍵的結論:
西安氣候已發生變化◎來源/西安氣象
第一、西安變暖趨勢明顯:自1961年以來氣溫上升趨勢顯著,氣候暖化強度和面積均增加;這其中,2011~2024年為六個年代中最暖,2013年以來暖化趨勢顯著,2024年為1961年以來最暖年。
第二、西安降雨量在增加:1961以來平均年降水量呈緩慢增多趨勢,年代際變化特征明顯。21世紀以來降水量顯著增加,春季降水量增加最顯著。暴雨頻率增加、強度增強,近二十年增加尤為明顯。
可以說,「城記」終于等來這個結論。要知道,這與四年前西安氣象局的表述有了較大區別。
2021年的一次公開答復◎制圖/城記智庫
在研究層面,準確和全面數據是一切根本。當年,「城記」提出了關于“窄口徑數據”問題:
經過我們綜合對比分析,西安氣象局體系(包括歷年的《西安統計年鑒》),關于西安降水量口徑都以“西安雨洞”——涇河站為準。用一個觀測站點代表一座城市,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具體討論,詳見《》。
另一方面,西安是2000年以后雨量增加明顯,但恰當時涇河站開始啟用——但比實際雨量低30%左右。那么,西安降水量到底如何?
地位:西安是北方省城第一
「城記」多年質疑后,這團“迷霧”終于在2023年底云開霧散。
這天,西安市水務局“姍姍來遲”發布了《2022年度水資源公報》。關于西安的降水量,這次省市口徑首次統一!因為從順序上來看,省水利廳在前、西安水務局在后,可歷年來基本都是“各算各的”。
無論是作為第三方的觀察者的我們還是普通民眾 ,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何省市之間“數據打架”?那么,究竟誰才是相對準確?
2010年后西安雨量800毫米次數◎制圖/城記智庫
通過“重估西安雨量”,我們站在了省水利廳一邊。
時間,終究會給出答案!到2024年11月30日,西安市水務局公布了《2023年度水資源公報》,與省水利廳再度統一——當年西安市平均降水量達1016毫米。立正看齊有準繩,結果已一目了然。
以陜西省水利廳數據為基準:2010~2023年,年均降水量為831毫米(50%年份超800毫米),北方省城最高!氣象意義上,800毫米是區別“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和“濕潤地區”的重要分水嶺。
西安是北方首個雨量破800毫米省城◎制圖/城記智庫
西安,已一只腳已踏入“濕潤地區”。這個數據,與我們數千張“苔蘚指數”、尤其線上數以萬人的回復等結論吻合。
如果再將時間軸拉長,從2000年來看降水量則為791毫米:在這24年時間中,有十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最高值達1287毫米(2021年),最低值為589毫米(2001年)。
如果橫向對比南方省城,竟然與昆明不相上下。但對北方地區的城市來說,這個數字已是難能可貴。
原點:希望吾城更好
我們為何一直呼吁要“重估西安雨量”?因為氣候變化,影響深遠。
一是城市安全:暴雨預警日益頻繁,“封山控峪”和內澇是常態。二是“以水定城”:作為城市發展關鍵,水資源決定城市上限。三是環境改變:氣候變化,必將改變綠化、環境和建筑。
我們不想做“事后諸葛亮”,也非預言家。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下,我們更期待下一步:是否在新氣候周期下,做好水資源文章推動城市發展?是否該建立“汛期思維”,應對山洪和內澇?
以下,是「城記」近些年來的呼吁。尊重客觀事實,才是當下看待城市之道。
三個建議 ——2019年9月《》 第一,強化秦嶺水資源利用,增加濕地和湖園:秦嶺七十二峪,峪峪有水。但地形條件決定必須通過平原水庫、濕地和湖泊方式,豐水期蓄水、枯水期備用,有效蓄積、利用水資源。同時。外圍的改變也將推動生態環境提升。比如榆林,沙塵天氣已減少50%。這一切,也讓西安外部沙塵等問題日漸減少。 第二,飲水問題解決,城市產業布局需要升級:為解決飲水問題,西安采用“群峪引水系統”。“引漢濟渭”一旦竣工,關中地區水問題將徹底解決。生態改善帶來人口再度集中,產業決定城市發展前景。所以,在人口不斷聚集和水問題解決之后,西安產業布局應該進行新的思考和調整。 第三,進入新氣象時期,基建與治理亟需強化:氣候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甚至建筑形態(比如戶外街區等)都將巨大的影響。西安排水系統、地下管廊也將面臨壓力,而從多旱到多雨的陜北來說,也將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比如因氣候變化沙蒿可更換替代品,從而減少鼻炎的發病率。
兩個考驗 ——2021年8月《》 第一個考驗,山區居民和建設的安全。降雨量增加,秦嶺將會有如多雨的南方一樣,諸如山洪、滑坡等各種將不斷出現。這個背景下,加上秦嶺治理帶來的產業結構改變,必須要考慮周至、鄠邑、長安和藍田等地居住在山區居民的安全。不像南方很多連片山區,關中平原具有空間接納山區“移民”。 第二個考驗,城市生態化治理的升級。秦嶺七十二峪,峪峪有水。但地形條件決定必須通過平原水庫、濕地、澇池和湖泊方式,豐水期蓄水、枯水期備用,有效蓄積、利用水資源。自古以來,長安都城與外界河流均有各種“渠”網互通。西安要逐步恢復,使可能的內澇與中小河流將形成良性的“疏通作用”。
三個模式(轉換、結合和謀劃> ——2023年7月《》 一是“旱情思維與汛情思維”的轉換:無數個干旱周期里,人們形成“水貴如油”觀念及一整套做法。以西安為例,秦嶺降雨量只會更多,帶動全城水資源增加。鄭州和京津冀的過往,讓我們明白從“干旱思維”到“汛情思維”轉化,事關城市安全。 二是“生活形態與生態形態”的結合。雨量增加,必將帶來生活和生態的深度改變。比如過去秦嶺下,澇池處處、湖渠密布,形成良好的生態涵養。對城市來說,更適宜City walk、跑步和騎行,城市綠化和經濟方式都將有潛移默化的改變。 三是“城市規劃與產業發展”的謀劃: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等“四定”下,我們需要更好的正視這樣一個問題:正在到來的氣象周期面前,我們在城市建設、規劃和設計上,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考慮(比如防澇等)。
新30年周期西安已走到80%◎制圖/城記智庫
關于氣候報道,我們會頻頻看到這樣兩個表述:
一是“自1961年以來”。這與現代氣象記錄標準有關:1961年3月23日,被世界氣象組織定為“世界氣象日”,我國是該組織最早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作為國際標準,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以1961年為開端。
二是“以近三十年氣候數據作基準線”。因為世界氣象組織認為:“30年時段氣候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能反映當地氣候特征。”
如今,西安這個進度條已走到80%。
我們提出“苔蘚指數”,行遍西安各個區域和角落,并拍攝上千張苔蘚照。一步一丈量,吾城吾之心。這里,也提醒下西安統計局關于人口統計:是為“數據”工作,還是為“真實”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